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862|回复: 0

奇人王世襄:不拘一格的京城“玩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到王世襄,很难用一个词来定义。他是一位奇人

启功称其“玩物不丧志”、黄苗子谓其“治学凭两股劲:傻劲和狠劲”;杨乃济评其“大俗大雅,亦古亦今,又南又北,也土也洋”;张中行感叹“唯天为大,竟能生出这样的奇才”;尚刚赞他“对文物的深切认知与整体把握,后人无法企及”。

他是学问家:《明式家具研究》为中国古典家具研究奠定学术基础,编年体漆器图录《中国古代漆器》与《髹饰录解说》被誉为漆器研究“双璧”,他还系统性地研究介绍竹刻艺术,使这一清末以来已式微的传统艺术重见天日。他是收藏家:家具、铜炉、雕刻、漆器、书画、典籍、古琴、葫芦、鸽哨……上至文人雅玩,下含市井小民善好赏鉴的器具玩物,无一不藏,且著书详细标明年代、来历、材质、制作工艺和传承意义,为鉴赏者打开一个充满情趣与意味的世界。他更是生活家:爱吃懂吃、烧得一手好菜,酒楼名厨视他为知音。自小摔跤、放鹰、遛狗、猎獾,种葫芦、养蟋蟀、玩鸽子、逗鸣虫……玩得广泛,玩得执着,为玩不惜费时耗力爬梳古今文献、遍访师友,最终把玩做成了学问:《蟋蟀谱集成》《明代鸽经 清宫鸽谱》《说葫芦》无一不是填补空白的经典著作,将中国传统的玩好带到了现代,推向了世界。

近日,纪念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110周年诞辰活动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特邀王世襄生前故交——文化学者赵珩、清华美院教授尚刚、古典家具专家田家青和中国嘉德拍卖总裁胡妍妍等,齐聚一堂,忆奇人,赏奇书。

奇人王世襄:不拘一格的京城“玩家”-1.jpg


“奇人奇书——纪念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110周年诞辰”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三联书店于1989年开始出版王世襄著作,先后推出《北京鸽哨》、《锦灰堆》系列、《自珍集》、《明式家具研究》《中国金鱼文化》等作品。2013年,王世襄去世三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王世襄集》,收录十部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其学问与人生:他的学问,被称作“绝学”, “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则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人的风骨与旨趣。

活动现场,嘉宾们分享了各自与王世襄的亲身经历。赵珩、尚刚、田家青、胡妍妍等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与王先生的交往故事与学术互动。那些小到日常讨论,大到文化交流的回忆,无不展现出一个热爱生活、严谨治学的王世襄。在他们的讲述中,王世襄不再是一个仅存在于书籍中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个对文化传承充满热情与执着的长者。

“他们很懂吃,也能实际下厨做几样”

王世襄号畅安。提到与畅老的往事,赵珩坦言畅老是自己的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赵珩与王世襄渊源要追溯到他8岁之时,当时畅老已42岁。这段前缘是他们的首次见面,但当时二人并不知道,“在当时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畅老不会意识到会有一个8岁的人,我也不知道我旁边有一个中年人正在我旁边和我祖母的旁边,这个过程是1985年,我们两个人碰出来的。”

二人的首次会面在1956年,地点是后门桥的一家家具店。当时赵珩的祖母看中了一件明代黄花梨柜子。这种柜子在明代时俗称气死猫,因为是镂空的,放在厨房里,柜子里的东西,猫隔着柜子能看到吃不着。这件柜子卖家索价80元,畅老晚到一步,就等着祖母说不要,“他事后跟我说,老太太真厉害,不但80元买下来了,还饶了两样东西:饶了木凳,这么高,我小时候拿它写作业;还饶了一件描金漆盒,我小时候拿来装小人书,能装一百多本。”

1985年,赵珩调到出版社工作,参与创办《收藏家》杂志。为此拜访了不少北京的收藏家。1985年夏末,作为编辑的赵珩拜访了畅老,畅老家大门口和屋里都贴着“奉上级指示,概不为人鉴定文物”。聊天的时候,畅老提到东四十条有一位赵老太太,这正是赵珩的庶祖母。畅老得知赵老太太买走的“气死猫”在赵珩家,一个星期后,就登门拜访,说想看看那件“气死猫”,还拍了不少照片。

奇人王世襄:不拘一格的京城“玩家”-2.jpg


赵珩在“奇人奇书——纪念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110周年诞辰”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后来,赵珩便常去畅老那儿。有次去聊起西餐,那个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畅老认为现在的西餐难吃,“他跟我说‘俄国老太太’(餐厅),我小时候也常去,一天只接一桌客人,但是做很多东西,王先生都是北京话,管小吃叫小吃儿,他说一进子都是黄油、起司,摆满了小吃。可以跟他交谈‘俄国老太太’的人没有了,只有我还能跟他聊点儿这种天宝旧事。‘俄国老太太’什么样?一进去,桌上摆着酥盒子……一进那屋,就是洋葱、黄油、起司、奶油交叉的味道。”

至于说王先生会做菜,赵珩和他本人求证过,“他说都是瞎扯。”在赵珩看来,他是会吃,“说王先生、汪先生(汪曾祺)会做菜都不是特别实事求是,他们很懂吃,也能实际下厨做几样,但有很多都是夸张的。有些东西不能完全看后人描述,实际东西是很自然的,口腹之欲人皆有之,不是特别的、刻意的。”

著述严谨科学,待人朴厚热忱

正如尚刚在《文物学大树》一文中所言,“如果说当代有哪位文物学家成就最卓著?那他一定是王世襄。如果说现今有谁对老北京的民间游艺了解最全面?那他一定还是王世襄。”在没有认识王世襄的时候,尚刚就已经抄录过他的手稿《刻竹小言》。也因为《刻竹小言》,二人关系变得亲近起来。提到王世襄的成就,尚刚谈了两点:一是关于他的著述,一是关于他的待人。

“先说他著述的严谨科学。王世襄先生特别博雅,对古代家具、漆器、绘画、铜佛、匏器都有重大的贡献,但他成就最高的我认为是两种,一是明代家具,一是漆器,这两项研究可以反映他的著作富含的科学精神。家具方面的代表作是《明式家具研究》,漆器方面的代表作是《髹饰录解说》,这两本书是广受称颂的王世襄先生的名著。但好多人都没有提到,他这两本书后面有索引。我们做学问的人都不提这件事,其实这件事我觉得特别重要,因为索引对于研究者来说特别有用,方便检索,有益于研究。”

奇人王世襄:不拘一格的京城“玩家”-3.jpg


王世襄纪念本三种,2019年。

“再有就是研究古物,真伪和时代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尽管传世品往往拥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往往由于其来历不清,时代不明,所以科学价值比较低。出土物不一样,出土物往往具备来历清楚,时代明确的特点,是最可信赖的资料。四十年前。考古学很少关注明清,王先生的研究大多时段属于明清,所以多数著作是没办法引用考古学成果的。但是漆器特殊,有大批考古发现。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陆续发现了很多战国时代的漆器。先生对于早期的漆器研究,主要实物依据就是根据大量考古资料甄选出来的古代漆器的典型。现代的文物学家关注考古学已经不稀奇了,文物学的讨论参证考古资料是常见的事情,但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在王先生写书的那个时代很少人会这么做,当时很多人还是依照传世文物的循环论证,但王先生已经依据了最可靠的考古资料,这显示了王世襄先生见识的深远和方法的科学。”

“再说就是王先生待人的朴厚热忱。(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去他们家,那天还特别好,赶上傅斯年先生去。傅斯年先生送了一条火腿,当时我送点儿水果,感觉特难受,人家送火腿,我送水果……那天我去了,进屋后满屋有蛐蛐、蝈蝈的叫声,我四处找,王先生说你别找了,那是录音。显然王先生对录音这事特得意,我说录音借我回去转录。王先生显然怕我给弄坏了,说我给你录。”等到第二天早上,王世襄骑着自行车到了尚刚家,从中式棉袄的兜里掏出录音带,录音带里写着字“秋虫大合唱”。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新京报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73776875124431099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2-26 20:14 , Processed in 0.06113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