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045|回复: 0

专题一 与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2 13: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考查,其主要形式包括时间计算;以时间(时刻、季节)为切入点,考查与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原理、规律,如昼夜长短、气温变化、降水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洋流、海水性质、地理环境差异、产业活动等。一般的设问方式为:此时······此季节······冬季······夏季······


一、时间计算
1、总结地方时、区时计算的一般步骤。
提示:定时:找到已知时间;定差:计算两地的时差;定向:确定两点的方向;定时:时间=已知时间±时差(东加西减)
2、总结日期变更规律
提示:日期变更:越过日界线(180°经线)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越过地方时等于0时的经线,向东加一天,向西减一天。
【例一】2020年5月27日上午11点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实现了四十五年后我国测绘队员的再次登顶。从位于5200m的大本营向上,队员们要经过甲、乙、丙、丁四个营地(图3),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魔鬼营地”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5月27日位于28°N的温州昼长为13时44分,该日珠峰顶部(28°N,87°E)日出时刻在北京时间
A.7:20以前 B.7:20—7:39
C.7:40—8:00 D.8:00以后
【答案】1.A 2.A

【解析】1.依据信息: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中,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中,丙、丁位于山脊,乙位于鞍部,这三个营地所处的地形部位都有利于空气流动,只有甲位于山谷,地形封闭,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故A对,BCD错。故选A。

2.依据已学知识,温州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度为120ºE左右,与北京时间基本相同。该日温州昼长为13小时44分,根据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可以推算出温州日出时间为5:08,日落时间为18:52。由题干可知,珠峰与温州同纬度,经度为87ºE,因此珠峰的地方时比温州晚2小时12分,与温州同海拔地区的昼长应为13小时44分,日出时间为7:20,但是珠峰峰顶海拔高,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在太阳尚未上升到地平线之前,珠峰上就可以看到太阳,因此日出时间早于7:20,故选A。

二、昼夜长短变化
1、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提示:昼夜长短:根据时间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9月23日——次年3月21日),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南昼越长。
昼夜长短变化:根据时间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直射点向北移(12月22日——6月22日),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直射点向南移(6月22日——12月22日),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2、总结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方法。
提示:根据时间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直射点在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3、说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提示:(1)年变化:根据时间判断直射点位置,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2)日变化:正午时为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
4、日影长短、朝向的判读方法。
提示:正午日影的年变化:根据时间确定直射点的位置,离直射点越近日影越短,反之越长;日影的日变化:日出——正午逐渐变短,正午——日落逐渐变长。根据时间确定太阳方位,影子朝向与太阳所在方位相反。
【例二】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2)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2.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答案】1.D 2.B

【解析】1.由图文材料可知,芬兰伊瓦洛位于68°N以北,纬度高、气温低,且最佳测试期以冬半年为主,因此推测测试的路面为冰雪路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最佳测试期为11月至次年4月,该地纬度超过68°N,有小部分时间为极夜,不会每天正午艳阳高照,A错误。该测试场纬度在68°N以北,且最佳测试期包含冬至,则肯定出现了极夜现象,因此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B正确。该时段内该测试场太阳基本上每天从东南方升起,但春分日当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春分日之后到4月太阳从东北方升起,C错误。该测试场冬至日昼长为0时(极夜),春分日昼长为12时,春分日之后至4月期间,其昼长大于12时,D错误。故选B。

三、气温的时间变化
1、说出气温日变化的规律。
提示: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地方时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说出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
提示: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夏季最高气温北半球陆地出现在7月,海洋在8月;冬季最低气温北半球陆地出现在1月,海洋在2月;南半球相反。
【例三】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1.C 2.B 3.C

【解析】1.双层覆膜是为了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所以具有保温作用。①②温度较③④高,所以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图,排除A、B。雪反射率高,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相对较弱。因此枯雪年平均气温应比丰雪年的平均气温高,则③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故选C。

2.双层覆膜是为了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所以具有保温作用。①②温度较③④高,所以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图,③④为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由图可知,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因此气温日变化受积雪状况差异影响不大,B正确。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A错误;膜内温度日变化(①②曲线)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膜内温度日变化曲线中,②与气温日变化一致,但是①曲线温度日变化变幅较小,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A、C、D错误。故选B。

3.双层覆膜是为了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所以具有保温作用。①②温度较③④高,所以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图。结合材料可知,二曲线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受降雪丰、枯的影响,故选C。

【例四】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势力更加强劲,试分析原因。
【答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劲;夏季南北温差小,气压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较弱。
四、气候特征的季节变化
1、年雨型:常年多雨,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2、夏雨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3、冬雨型: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4、少雨型:常年降水较少。
【例五】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答案】1.C 2.B

【解析】1.“无冬夏之异”说明位于热带(也可能位于寒带,但法显求法路线未经过寒带地区,“帕米尔高原”地区气候高寒,但与后文中“草木常茂”不符),排除BD(建康和龟兹有四季差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表明该地草木茂盛,气候湿润,狮子国位于斯里兰卡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跋那位于印度河流域,气候偏干旱,A错,C正确,故选C。

2.5月~9月东亚、东南亚地区盛行偏南风,乘船可借助风力,加快航行速度,B正确;11月~次年3月东亚、东南亚地区盛行偏北风,不利于帆船航行,D错;1月~5月以及9月~12月东亚、东南亚区域为偏北风和偏南风的转换时期,不是法显从印度尼西亚乘船返回中国的最佳时间,排除AC。故选B。



五、水文特征的季节变化
1、说出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提示: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2、说明河流水文特征的季节变化。
(1)流量的季节变化
提示: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与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致,降水量大时,径流量大,降水量小时,径流量小;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在春季;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汛期出现在夏季;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较稳定。
(2)含沙量的季节变化
提示:丰水季节含沙量大,枯水季节含沙量小。
(3)结冰期的季节变化
提示:冬季结冰,春季融化;凌汛发生在初冬和初春
3、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
提示: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流域面积、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
【例六】图4示意荆南三口水系,该水系在汛期分泄长江(荆江段)水沙进入洞庭湖。图5示意1956 -2017年荆南三口水位、流量及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图中数值是各时段的均值。据此完成1~3题。


1.与图示荆南三口各时段水位变化呈正相关的是

①三口径流量 ②流域降水量 ③流域蒸发量 ④荆江输沙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03—2017年时段荆南三口平均水位较之前显著降低,对此影响最大的是

A.荆江补给量 B.流域降水量 C.流域用水量 D.河床淤沙量

3.一年中荆南三口水位变化坡小的时段是

A.4~5月 B.6~9月 C.10~11 月 D.12月~次年3月

【例六】1.B 2.A 3.D

【解析】1.读1956-2017年荆南三口水位、流量及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图可知,三口径流量越大,河流的水位越高,①正确;流域降水量较少时,水位反而较高,②错误;流域蒸发量越大,水位越小,③错误;荆江输沙量越大,荆南三口的水位越高,④正确①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根据图“1956-2017年荆南三口水位、流量及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可知,流域降水量与荆南三口平均水位较之前显著降低没有关系;根据文字材料“荆南三口水系,该水系在汛期分泄长江(荆江段)水沙进入洞庭湖”,说明荆南三口平均水位受荆江补给量影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河流的补给类型当中,地下水补给最为稳定。枯水期多数河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径流量小,水位变化小。所以一年中荆南三口水位变化最小的时段是12月~次年3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六、洋流的季节变化
1、说出北印度洋季风漂流的季节变化
提示:北印度洋夏季吹西南风,洋流呈顺时针;冬季吹东北风,洋流呈逆时针。
2、分析索马里寒流的成因
提示:夏季索马里半岛盛行西南风,为离岸风,索马里半岛沿海形成上升流,为寒流。
3、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提示:冬季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海水异常增温,使太平洋东岸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暴雨洪涝;太平洋西岸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干燥少雨,已形成森林火灾。
冬季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海水异常降温,太平洋东岸下沉气流增强,会更加干旱少雨;西岸上升气流加强,暴雨洪涝频发。
【例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如图)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聚拢在了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千米,厚数十米的“鱼带”,跋涉1000多公里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


(1)说明斯厄加勒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的原因。






(2)分析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对沙丁鱼大迁徙的有利影响。








(3)说出沙丁鱼大迁徙期间德班的常见天气特点。






【答案】1.(1)斯厄加勒浅滩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受西风漂流的寒流影响,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食物。斯厄加勒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广阔的生产空间。

(2)5-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风带控制,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向北(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该沿岸流属于冷水流,降低了德班附近海域水温,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该沿岸流(冷水流)与外海的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3)多晴天,云量少;风力较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



七、海水性质的季节变化
1、分析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
提示:夏季高,冬季低。
2、分析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
提示:降水集中在夏季的海区,夏季盐度较小;降水少的区域夏季蒸发旺盛,盐度变大。
3、分析海水密度的季节变化
提示:夏季小,冬季大。
【例八】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原因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2.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2.8等值线的最东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答案】1.D 2.A

【解析】1.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比同纬度的其他海区盐度低,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其主要原因是长江水的汇入,稀释了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D正确;降水、气温都不会导致等盐度线向外海凸起,长江口海水一般无结冰融冰现象,ABC错误。所以选D。

2.由于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大小主要受长江径流量的影响,当长江进入汛期时,盐度较小,等盐度线进一步向外海凸出;当长江进入枯水期时,盐度变大,和同纬度其他海域的盐度差别变小,等盐度线相对平直,所以Q点距大陆最远的时段应该是在长江的丰水期。8月为长江丰水期,A正确;5月、3月、1月均不是长江丰水期,BCD错误。所以选A。



八、人类活动的季节性

1、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提示:受气候(光热水)、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征。如冬小麦秋播夏收,春小麦春播秋收。
2、分析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季节变化
提示:气候(光照、降水、热量条件的季节变化),水源的季节变化、土壤(冻土、湿度等)的季节变化。
3、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季节变化。
提示:农忙时节返乡,农闲外出;重要节气返乡,节后外出;部分农业区收获季节对劳动力需求大,导致人口流入。
【例九】可可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地区,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季、湿季过长均不利于其生长。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荫蔽条件,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止霉烂(图9)。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可可产业是该国支柱产业之一。自十九世纪中叶可可从中美洲引种到加纳之后,在中南部地区形成了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种植方式,并逐步发展成可可种植带(图10)。当地农民多在3月将可可幼苗随同谷物一起播种,直到五年后可可开始结果时才停止混播,图11为加纳可可带降雨量与农业生产活动安排示意图。加纳可可带以北的热带草原区则以薯类和谷物种植业为主,农忙主要在其湿季。


(1)概括加纳可可带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明加纳可可带农业生产活动的优点。



(3)每年9月到次年1月,加纳北部热带草原区的农民大规模移动到可可带,分析其原因。



【答案】1.(1)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一年内有两个干季和两个湿季。

(2)可可与谷物混播,谷物生长提供荫蔽环境,有利于可可幼苗生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事活动可错时进行,充分利用了农时,提高生产效率。

(3)此时段为可可大季收获期,且正值湿季,可可采摘后易霉变腐烂需及时晾晒加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北部热带草原区该时段正值干季农闲季节,有大量闲置劳动力。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爱天涯学地理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70771567389479900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1-15 01:17 , Processed in 0.0702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