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940|回复: 0

故事:民俗掌故:古镇宿羊山地名溯源(作者 温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6 03: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母娘娘与宿娘山


故事:民俗掌故:古镇宿羊山地名溯源(作者 温带)-1.jpg

现在的宿羊山原名叫宿娘山,传说原名的由来与王母娘娘(西王母)有关。
王母娘娘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记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之地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穆天子传》中记载:“天子宾于西王母,西王母为天子谣。”;《汉武故事》、《汉武内传》中叙述西王母为年约三十,容貌艳世的女神,并把一千年一熟的蟠桃赐予汉武。西王母渐成为西天瑶池蟠桃仙会的东主,长生不老的象征。《神异经》中记载:“西王母配偶东王公,一年一相会。”,对“东王公”《神异经·东荒》中解释说:“‘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
传说有一年,西王母与东王公年会,乘云驾雾,呼风唤雨,直奔东王公居处。在路经此山(现在的宿羊山)时,被绵延起伏的山峦,绿树丛林所动,便来到此山小憩,住了一宿,因此后人便把此山叫做宿娘山。后因该山上确实草木茂盛,绿树成荫,山羊成群,人们遂把宿娘山叫成了宿羊山,此名一直叫到今天。

宿羊山街之初



宿羊山之所以叫宿羊山,是因为西王母曾寄宿于此而得名,对此宿羊山人已有了共识。而宿羊山街从什么时候起始有街之雏形,这要追溯到元朝至正年间,即公元1341年因为宿羊山街的最高点上(被今人称为上庙台子)的清凉寺,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即公元1341年。清凉寺的建成,为宿羊山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为有了清凉寺,后来才逐渐有了人们生活的基本设施和村落。为解决寺中住持生僧的生活用水,便在寺的东北方向,约200米处开掘了水井,后人称为“双眼井”。烧香拜佛的人群往返和清凉寺一年一度的四月庙会,人们在清凉寺聚集的机会增多,逗留的时间延长。若干年后,便在清凉寺之北即垅后形成了小村落,清凉寺之西形成了肉头弯,偏南方向形成了西南洼等小村落,垅后、肉头弯、西南洼这三个小村落,便是宿羊山街最早的居民区。随着居民区的形成,便出现了最初的街市。就是清凉寺之东、正南两条街巷和这两条南北街的中南段。北段(寺的门前)的两条东西街巷相交,构成了井字形的街市格局。以后沿街巷又开设了商铺、店号及各种行市,宿羊山街便逐步确立。

彭何赵

彭何赵这个庄上原来住有彭、何、赵三姓人家,而这三姓人家都想以自家姓氏为庄名,三方争执不下,于是诉诸公堂。而七品县官嗜贪,三姓人家都拼命向县官手里送钱,县官都照收不辞,据此三姓人家都暗想自己准能胜诉。但当三姓人家在公堂上问县官究竟谁胜谁负时,县官便把双手一摊说:“彭何赵。”三姓人家只得怏怏而归,嘴里咕哝着:彭何赵,彭何赵,彭何赵……于是彭何赵便叫开了。



小 坊 上

现在的小坊上村居住的人家共有十六个姓,而十六姓之中的孙、宋、杜、王四姓是最早来此庄居住的人家。小坊上村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庄名是怎么来的,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最早来此庄的四姓家谱中寻找来龙去脉。据孙氏家谱中记载:孙氏祖人汶,字鲁北,于明朝正德年间即公元1506年,从山东峄阳牛山迁入孙庄子,传至第九代中的一支勤,字全功,迁到王湾子,第十代孙士朗从王湾子迁到邢楼,第十一代广修、广善住在邢楼,第十二代中的一支(二房)毓振迁到了小坊上。至今按六代人计算,孙氏家族来小坊上最少有360年。上推360年,就是公元1643年,正是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由此可以推定小坊上村的形成约在清朝顺治年间。有人说小坊上村是在明末清初形成的,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为什么叫小坊上呢?因为孙、宋、杜、王四姓人家相继从外地迁入时,无力,也来不及大兴土木,只是用秫秸、土坯等搭成简易的草房居住的,至于庄名叫啥,四姓人家都没放在心上。只因住的都是小小的草房,左右村邻就称为“小房上”,约定俗成,后来人们就叫开了,四姓人家也就默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渐多,杜姓人家中有的经营了丝烟坊,宋姓人家中有的经营了豆油坊,王姓人家中有的经营了面馍坊……据此,人们便把原来的“小房上”写成“小坊上”。因字音相同,字形也有相同处,所指地点又相同,也就没有人过问。“小坊上”这个庄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梁口

梁口原名叫黄口,之所以叫“口”,是因为村庄的南面有条不牢河,河上有渡口,又因为庄上的黄姓人家最多,所以叫黄口。后来因为黄姓人家门第衰弱,人丁不旺,且越来越少。而梁姓人家从樊庄子迁入,人丁兴旺,越来越多,后来梁姓人家便把黄口改为梁口。



肉头弯?河圈

肉头弯与河圈东西相望,相距五华里。它们坐落于不牢河的北岸,新开京杭大运河的南岸,是两河相夹之地,素有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吐鲁番之称,是宿羊山的小新疆。肉头弯和河圈这两个地名的来源均与不牢河的走向有关。不牢河从微山湖口走来,途经此地时,拐了一个漫长的弯,即不陡,不瘦削,活象一个人的后脑勺,漫漫而下。而肉头弯就处在这个漫长弯的中心位置,所以人们就称它为“肉头弯”的,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肉头弯处于两河之间,前后是河,左右也无宽阔的大道,交通十分不方便。但这里土地肥沃,旱涝保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务农为本,兼做捕捞业,生活底蕴比较殷实,虽不能说怎么富裕,但吃穿用等年年自给有余,曾被人们称为“肉头户”,这是“肉头弯”的引伸义。1948年11月宿羊山解放,1950年土地改革,接着进行行政区域规划,庄名审定和调改,不知是基于创新,还是嫌“肉头弯”这个名字有点俗,经村里提议,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将“肉头弯”改为“新安庄”,从此,“肉头弯”完成了历史使命,“新安庄”载入了宿羊山镇的史册。不牢河在宿羊山境内拐了一个漫长的弯之后,继续向东,流经约五华里之遥,又拐了一个很陡的弯,活象简写的“几”字,而原来的河圈就处在“几”字之中,因为三方被河封闭,当初人们就叫这个庄为河圈。



韩行

现在的韩行村分为后韩行和前韩行,原来是先有后韩行,名叫芦苇套。芦苇套最先有于姓和万姓人家居住。后来韩姓人家从外地迁入,就居住在现在的前韩行,而这一带地方汪塘很多,西边,北边还有河道,人们务农之余,多从事捕捞业,捕捉来的鱼虾、河蚌,就在庄内摆摊出卖,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个卖鱼的“市”,也就是“行”。因为韩姓人家逐渐增多,遂把庄名改为韩行,包括前韩行和后韩行。

西营子

西营子原名叫西营盘,旧址在现在的宿山河西边。传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派兵北攻大都,其中一员大将的人马来到宿羊山河西边。因天色已晚,前面又是连绵不断的山峦,不便前进,便就地安营扎寨,后来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西营盘。由于那时黄河决口为患,此地常闹水灾,人们称为“上黄水”,在西营盘住的人们便迁居现址,改庄名为西营子。



白口子

现在的白口子村姓刘的最多,并无一家姓白的,原因何在呢?据传说,原白口子的东边有一条小河叫澎河,澎河边有几家姓白的人家居住,河上有个渡口,白姓人家便缘渡口而定庄名为“白口子”。后来不知何种原因,白姓人家纷纷外迁,以致一家不剩。而刘姓人家不知何种原因,相继从外地迁入此地,繁衍生息,人口越来越多,虽然如此,但刘姓人家坚持不改庄名,仍叫白口子。这就是白口子村姓刘的最多,而无姓白的原因所在。

武山东

巍巍武山,默默无语,像一位忠实的战士,日夜守护在宿羊镇的东北角,给这片热土注入了庄严、灵秀和生机。 武山的东边有个村庄,名叫武山东,缘何叫起,要追溯它的历史渊源,这就要从武氏家族说起。 据武氏族谱序云:“迨夫元明之际,我始祖兴旺,效力王朝,为洪武领兵征讨,屡建奇勋,封指挥史,世袭邳州卫安,营于宿羊山左,遂家于此焉。”该谱序又云:“曾屯兵邳西宿羊山镇,闲赏游览山原,仰观钟灵毓秀之美,俯察田肥民殷之富,遂携眷家于东山之麓,以为久居之地。” 由武氏族谱序可知:“武山”和“武山东”的由来是因为武姓始祖兴旺“营于宿羊山之左,遂家于此焉。”“遂携眷家于东山这麓”。这里所说的“宿羊山之左”和“东山之麓”指的地点就是现在的“武山”和“武山东”。为什么前面冠以“武”字,是因为武氏始祖兴旺于明洪武三年,“家于此焉”、“家于东山之麓”。总之,“武山”和“武山东”均因武姓而得名。

新农村

现在的新农村村址,住户和所耕种的土地是1974年由原来的山东和辛家两个大队划归过来组成的,当时命名为“新农村”。 所以要组成新农村,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当年农业学大赛,大搞生产检查评比,而原来的山东和辛家大队,人口平均占有土地很多,耕种不过来。因为那时全凭人力和畜力耕种,离村庄较远的土地,有时耕晒垡,所收甚少,有的干脆不种,长年抛荒。而现在新农村所占有的土地,就是原山东和辛家大队的边远土地,多数为抛荒地,地方政府很有意见,建议迁一部分农民过来,耕种这部分土地。二是当时的山东和辛家大队,各庄上都有一部分无房困难户,有的借人家房子暂住,有的住生产队的车屋,年年吃救济,年年穷。大队为甩包袱,就想把这些困难户组织起来,另立锅灶,组成新村庄。 就这样两个大队动员出30户人家,150口人,在现在的新农村安家落户,当时由政府和大队救济,暂时搭草棚居住,后来慢慢都盖起了新瓦房,周围的土地也由荒地变为一年两熟的良田,当年被人瞧不起的困难户,现在也都富裕起来了,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村村民了。

黄墩

黄墩庄不是以黄姓来命名的,它的名字是有一番来历的。 据传说黄墩这块土地原来是个高滩,曾有一只凤凰飞来此地蹲一蹲,起来又飞走了。一姓魏的人家看在眼里,认为这块土地是风水地,便过来此地垫宅基,盖起房子居住,随把庄名叫做“凤凰蹲”。时间长了,人们便把“凤凰蹲”简说成“凰墩”,而文字上却写成了“黄墩”。

沙楼庄改名始末

据老年人说,现在苏口小学东边的王楼庄原名叫沙楼庄,因为这个庄原来居住的都是姓沙的,并且日子过得很好,家家都盖上了大楼,所以庄名叫沙楼。但清朝末年,沙姓人家碰上了天灾人祸,土地逐渐卖完,甚至宅基地和大楼也都卖给了王姓人家,从此,王姓人家便改“沙楼”为“王楼”。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大洲文苑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995374045678801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2-23 02:56 , Processed in 0.06182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