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西荣魔协提供:魔术商业演出,舞台特效设计,魔术培训,道具出售,魔术定制服务等。
查看: 3667|回复: 6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6 21: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以食为天。在生产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怎么保证百姓的温饱还是一大难题。遇上荒年,“路有饿死骨”那也是常有的事。汉代有“九谷”,即稷、黍、麦、菽(豆)、稻、麻、高梁。其中,稷是百谷之长。种植的范围较广,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今天不讲他们的吃法,先来讲讲他们在汉代的种法。
    汉代陶仓模型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1.jp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恰巧可以用来描述汉代的农业发展。铁犁牛耕、铁制土作农耕用具的普及促使了汉代的农业生产力取得了质的飞跃。所以,《盐铁论·禁耕》中才会有:“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这样的结论。在此之前,铁农具只在少数富裕阶层使用。而在汉代铁制农具已经在一般农民中普及。目前所发现的汉代农具基本为铁制,只在少数边远地区发现了青铜制农具,如在云南滇人墓出土的青铜制犁、锄、铲、镰等。

铁犁牛耕的推广普及

    牛耕画像石拓 (tà) 片(局部)

江苏睢宁双沟镇东汉墓出土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2.jpg

秦汉以前耕作主要靠人力,自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推广牛耕,实行耕战政策。在东汉崔寔的《政论》中有:

“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

“三犁共一牛”其实就是一牛挽一犁,“一人将之”一人牵着牛。一人播种,一人扶犁。其实景况和上面这幅拓片差不多,只是数量上有区别。在上面这幅汉墓拓片中是由一人驾着耕犁,由2只牛在前牵引着正在进行田间耕作。

在汉代,耕犁多以牛牵引,并且有“二牛抬扛”与“一牛挽(拉)犁”之分。这主要是在牛的数量上有区别,同时还有以马挽犁的马耕。《盐铁论·未通》有“农夫以马耕载”。山东藤县黄家岭也曾出土过以一牛一马牵引的耕犁图,年代是东汉。
    山东藤县黄家岭东汉画像石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3.jpg

而一副耕犁由铁制的犁头和木制的犁架构成,这些在画像石上都能看到。
    邮票上的牛耕图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4.jpg

汉代除了牛耕,铁制的犁头的普及也是当时农业的一大进步。铁犁一般由犁铧、犁冠和犁镜三部分构成。犁铧是犁的入土部位,具有发土、挤压、碎土、翻土的功能。就功能来说,铁犁三个部件的功能类似,犁冠和犁镜起到强化深耕的作用。犁冠是套在犁铧前端的部件,对犁铧起保护的作用。犁镜是装在犁铧的上部。犁镜的出现是耕犁史上的一大进步,尤其是其中的一种单侧犁镜的发明,在入土翻土时可以使地面的杂草埋入土中作肥料。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5.jpg
汉代铁犁



铁犁牛耕的推广与普及使农民开始注重对土地的深加工,而且,牛力或马力的牵引比人更有效率更持久,也释放了相应的人力。在翻土、播种之后,经过平整田面后,一系列的动作的配合完成,也减少了土地中水分的过快蒸发。其实就是在我小的时候,家乡也还在用类似的铁犁耕地。

在播种方面,汉武帝时期还出现了耧车播种。而水稻的栽培,在东汉时期也出现了育秧移栽技术,称为“别稻”。对此,《四民月令》中有清楚的记载,三月可种稉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五月可别种稻及蓝,尽夏至后二十日止。旱地的耧车播种、稻田的“别稻”都是非常先进的播种技术。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6.jpg
耧车模型



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

除了铁犁与牛耕的普及,在汉代,铁制土作农耕用具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汉武帝更是把冶铁收归官营,在全国各处设立铁官48处,山地丘陵周边十二处,沿太行山南北七处,太原至洛阳、颍川、南阳有十一处,从关中到陇西、汉中有五处,蜀地有三处、长江下游四处,桂阳一处,范围几乎遍布全国,这也使铁质农具的生产得到很好的管理与普及。铁制土作农耕用具通俗点来说就是田间工作时使用的铁制农具,并且这些农具都有多种用途。较典型的有铲、插、锄、耒及耜。这些出土的铁器原本都有相应的木柄。铲与插与木柄在连接时水平,而铁锄与木柄有夹角。和现代的锄头已经很接近了。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7.jpg
汉代铁铲



铲的称谓便始于汉代,又称“钱”、“划”等。形状有点像现代的铁锹。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8.jpg
汉代的插与江陵凤凰山167号墓持插男俑



耒与耜非常相似,前头分两叉,区别在于耜柄与耜体有一定的夹角。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9.jpg
汉代的耒与耜



这些铁具非常适合汉代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如中耕除草、间苗、施肥、灌溉等。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一个农夫正在田间进行中耕除草或间苗,清楚的反应了当时农田的中耕情况。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10.jpg
大汶口东汉画像石



除此之外,目前出土的很多汉代陶屋明器中,房屋的结构多是厕所与猪圈相连,这其实也是在为农田蓄积肥料。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耕,精耕细作,牛耕的普及也是一大突破-11.jpg
汉代陶屋模型,猪圈与厕所



汉代非常讲究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汉武帝时期还推广了“代田法”与“区田法”。

代田法由赵过设计。由于汉代时农民分得的田地都很狭长,一亩地仅可以开3条沟,宽约汉代的一尺,深一尺,长240步(大概现在的331米),玉沟相对的就是垄。其实通俗的来讲就是一亩地,并列开垦出3条等深的长沟,这个沟是有深度的,所以势必会在沟周围的地方有存土,这些存土就是垄,可以参考上图。播种的时候种子播种在沟里。在中耕除草时再把垄的土填进沟里。这样在仲夏之时,耕地平坦,作物扎根也深,有抗风旱的作用。最关键的是在下一次播种时,今年的“垄”变成明年的“沟”,“沟”变成了“垄”,这样的置换可以保证下一年土壤的肥沃,利于庄稼的生长与代田法相匹配的是一种“二牛三人”的耦犁,只是,对于普通农户来说,有一头牛就不错了,哪里有两头牛来从事生产呢,所以,这种耕作的方法在起初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直到汉末才兴起。

而区田法不用牛耕,但比代田法更加的讲究精耕细作,也更耗费人力。区田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亩地分成若干个小区间,在区间内播种培育,期间需要农户精心陪护以及密集的劳动生产。这也是区田法的一大缺点。

但不管怎么说,汉武帝重农的一系列举措没有白费。正是由于汉武帝的大力推广,推广铁制农具、推广牛耕、推广更为合理的精耕细作,使得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天下太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栗斛三十,牛羊被野。”的富足景象。

参考: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考古研究所

《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秦汉》中国国家博物馆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鹤间和幸(日)

《剑桥中国秦汉史》崔瑞德,鲁惟一编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文物考古聊历史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82527819137684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支付宝扫码领红包!
发表于 2019-10-6 21: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牛耕保持了近两千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6 21: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赵过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学家,没有第二个。他研发的农具,以及改良的耕作方式延续到近代,有的至今仍在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6 21: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初百废待兴,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怎么办,种地呀,种地就要重农耕,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当时没有袁隆平这样的农科家来研究杂交品种,不过难不倒伟大的劳动人民,于是就发明出各种农具,用于生产劳动,那个楼车我小时候种地用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6 2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6 21: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6 21: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4-23 22:36 , Processed in 0.17340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