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458|回复: 0

道教音乐对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5 10: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系作者悠悠文学岁月才女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唐五代词是依凭和配合隋唐燕乐曲调来创作和歌唱的歌词。没有隋唐燕乐的形成和燕乐曲子的流行就不可能有“词”这种新型的音乐文学形式的诞生和成长。在隋唐燕乐中就吸收了一定的道教音乐成分,在流行的燕乐曲子中也包含了一部分道教音乐曲调。从对燕乐构成成分及燕乐曲子音乐内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音乐对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是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贡献的。
道教音乐对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贡献-1.jpg
道教音乐演奏



道教在南北朝时期已开始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除了民间道教的继续发展之外,道教的另一支逐渐进入宫廷,与皇室贵族结成同盟,形成官方道教。这种情形发展到唐代而达到最高峰。从唐高祖和太宗创建大唐帝业之初附会老子为始祖起,道教便成为了唐代统治集团的精神支柱和政治法宝。老子被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敕命全国各地皆建玄元皇帝庙以为奉祀。于是,宫观林立,香火升腾;不仅历朝皇帝公卿如痴如醉,而且连嫔妃公主等亦笃敬诚奉,受封赐号。至于道教领袖进入宫廷,贵为国师辅臣,左右时局,更是显赫荣耀。道教音乐也随着道教一起进入宫廷,与隋唐燕乐融为一体。“道调”、“道曲”的创制在唐代宫廷曾盛极一时,它既为宫廷燕乐增添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吸取了佛教音乐、民间俗乐与宫廷燕乐等多种营养,从而进一步渗入法曲与教坊曲中,为隋唐燕乐曲子的繁荣和流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道教音乐对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贡献-2.jpg
隋唐燕乐场景绘图



梁武帝所制“法曲”中,即已含有仙道音乐成分。进入唐代,所谓“道调”、“道曲”更得到了独立的发展。据《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记载:“高宗自以老子之后也,于是命乐工制道调。”唐崔令钦《教坊记序》亦称:“我国家元元之允,未闻颂德,高宗乃命乐工白明达造道曲道调。”可见唐代统治阶级已更为自觉地运用道教音乐来为其政治文化服务,这是促使唐代“道调”、“道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据《旧唐书》卷一九二《潘师正传》记载,高宗尝令太常演奏道士潘师正所作的“”,有《祈仙》、《翘仙》等曲。唐玄宗对道教音乐的发展提倡最有力,贡献也最大《步虚声》乃道教传统乐曲,不管它是来自对佛教呗赞音乐的模仿还是来自对楚汉巫觋乐舞的加工,它能够从魏晋六朝至唐五代得到不断发展和广泛流行,说明它是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顽强生命力的。
道教音乐对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贡献-3.jpg
唐玄宗剧照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所谓“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大概正揭示了《步虚声》的美感所在据天宝年间道士元辩《谢亲教道士步虚声韵表》记载,唐玄宗对《步虚声》不仅赏爱,而且精通,以至于亲自指导道士演唱《步虚声》又据《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记载:“帝(指玄宗)方浸喜神仙之事,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清成,太常卿韦绍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六曲,又制商调《君臣相遇乐》曲。”道士司马承祯、李会元及工部侍郎贺知章三人应制所作三曲,固然是“道曲”,太常卿韦所制七曲,既为太清宫落成所献,大致亦属“道曲”“道调”性质。由以上记载可见,盛唐宫廷道教音乐之发展比之初唐高宗时代又更进一步地趋于兴盛。
道教音乐对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贡献-4.jpg
盛唐宫廷道教音乐演艺剧照



从音乐成分来分析,唐代的道教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巫觋乐舞与清商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吸收了隋唐时代民间的俗乐新声与流行的西域音乐(其中也包括佛教音乐)等各种音乐成分,从而进入与隋唐燕乐交融“合作”的新境界。下面试略做考察与描述。

魏晋六朝的道教音乐以汉乐和清乐成分为重。隋唐以来的“道调”、“道曲”则开始明显接受胡乐新声的影响,或者说进一步与西域音乐相交融。如隋炀帝命乐工白明达所造“新声”十四曲,乃融汇清乐与龟兹乐而成,其中便杂有《玉女行觞》《神仙留客》二曲,带有明显的仙道音乐色彩。又据《唐会要》卷三三“诸乐”类所载天宝十三载“太常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第一类为太簇宫,“太簇宫时号沙陁调”,又称“正宫”或“正宫调”乃燕乐二十八调之一,上文所举太常卿韦绍所制《景云》等七曲即被载录在此调之中;
道教音乐对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贡献-5.jpg
《唐会要》古书



又第五类为林钟宫,“林钟宫时号道调”亦为燕乐二十八调之一,其中载《道曲》、《垂拱乐》、《万国欢》、《九仙》、《步虚》、《飞仙》、《景云》等十二曲,其中《景云》、《九仙》、《万国欢》等曲亦为太簇宫曲,而《山刚》改名为《神仙》,《急火凤》改名为《舞鹤盐》,《色俱腾》改名为《紫云腾》,则都是由胡乐曲改名为道调曲者。又据《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所记天宝年间“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可见盛唐时代的“道调”、“道曲”已与“胡部新声”相结合而成为隋唐燕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音乐对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贡献-6.jpg
隋唐燕乐表演绘图



道教音乐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模仿和借鉴佛教音乐,这种情形在隋唐时代又有进一步发展。在《唐会要》所载道调曲中就有《玉京宝轮光》、《钦明引》(为《舍佛儿胡歌》之改名)、《山刚》(改名为《神仙》)等曲,应属改佛曲而成。同书所载其他太常供奉曲及改名曲中,也多有由佛曲改为道曲者,如太簇宫之《龟兹佛曲》改名为《金华洞真》,《急龟兹佛曲》改名为《急金华洞真》,中吕商之《俱摩尼佛》改名为《紫府洞真》等,即属典型例证。又如《羯鼓录》所载“诸佛曲词”中也杂有仙道之曲如《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御制三元道曲》即是。这些都表明唐代“道曲”与“佛曲”互有融摄与吸收。
道教音乐对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贡献-7.jpg
现代人演艺隋唐燕乐剧照



在天宝年间“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的音乐历史事件中,已表明了“道调”、“道曲”与“法曲”的同类性质事实上唐代的“法曲”在吸收“佛曲”和“胡部新声”等多种音乐成分的同时,也大量融摄了道教音乐成分。如唐代“法曲”的代表作《霓裳羽衣曲》,有多种传说与记载表明此曲乃唐玄宗“望仙山”或“游月宫”闻“仙乐”后所作,并与西凉所进《婆罗门》曲融汇而成。实际上,此曲可能是唐玄宗融合佛、道等多种音乐成分创作出来的一个大型艺术歌舞曲。从后人记载和描述的有关该乐舞表演所用道具、服饰及表现风格看,所谓“执幡节,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可见它含有的道教音乐成分似乎更浓厚一些。其他法曲作品如《望瀛》、《献仙音》等,可能也是在道调道曲基础上加工创制而成的。
道教音乐对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贡献-8.jpg
现代人演艺《霓裳羽衣曲》剧照



与道教受到唐代统治集团的政治附会与崇奉相适应,唐代道教音乐与宫廷音乐的关系也更为紧密。但是另一方面,唐代道教音乐在民间也有所发展和流行。这从《教坊记》所载曲名中即可窥见一斑。如《众仙乐》、《太白星》、《江仙》、《五云仙》、《洞仙歌》、《天仙子》、《女冠子》、《罗步底》、《仙客》等曲,从字面看皆涉及仙道人物与情事。这些曲调可能就是在民间流行的道教音乐的基础上,由教坊乐工歌妓辈采制加工而成的。据《隋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通志》“遗声”类、《唐会要》、《乐书》、《乐府诗集》等各书记载,隋唐五代创作和流行的道调、道曲,可以考见者大致在百曲以内。
道教音乐对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铺垫和贡献-9.jpg
唐代宫廷音乐LED展示



从以上初步考察与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道教音乐的兴盛不仅推动了隋唐燕乐的繁荣,而且道教音乐本身已作为隋唐燕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融入了隋唐五代的音乐文化整体之中。道教音乐不仅参与了隋唐燕乐曲子的创作,而且一部分道教音乐曲调从民间被采制入宫,经过太乐署,其是教坊和梨园法部的加工提高之后,又重新流入民间,从而为唐五代的宗教阶层和世俗社会“依调填词”奉献了一批优秀的艺术歌曲,如《临江仙》、《天仙子》、《女冠子》等道教音乐曲调,在唐五代就已经被较广泛地用来填词歌唱。因此,无论就隋唐燕乐的构成因素而论,还是就燕乐曲子的实际运用而论,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可以说都与道教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片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唐语林》《四库全书》《全唐诗》《诗话总龟》《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乐府杂录》《隋书》《唐会要》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悠悠文学岁月才女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250669617529492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1-26 03:06 , Processed in 0.08296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