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目前有普通高校145所,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苏的167所、广东的151所。
但从“双一流”高校数量看,江苏共有15所,广东5所,山东只有3所。
从2002年到2017年的15年间,二十多所山东主要高校里,只有山师大、青岛大学和山农大三家能称得上有一定程度提升,其余要么基本原地踏步,要么明显下滑。
而这些高校目前的状况如下:
三所驻鲁部属高校
山东省属高校二十强
但把这些数据综合起来看,却基本可以说明问题:山东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是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的,山东相当一部分高校确实是越办越差。
山东的高校发展滞后是为啥?
实际上各路学者、媒体对于山东高校发展水平滞后的反思,这些年里也一直在进行。
主要的分析角度包括教育观念不够开放,管理水平僵化,行政气息太浓厚,政府不够重视,教育基础薄弱,高校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弊病显然大都确实存在,在山东上学的同学们也都有切身的体会,但可能都不是主要原因。
真正的关键就两个字“缺钱”,山东作为全国公认的经济较发达省份,高等教育的贫困程度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每年10月份,教育部都会对上一个年度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公布,这被认为是关于各省教育支出情况比较权威的统计数字,目前已公布最近的数据是2016年的。
根据高校每年实际支出的钱的去处去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块:
基建支出:学校花在盖房子修路建新校区上的钱;
人员经费:包括所有花在老师人头上的钱,以及给学生的奖贷助学金;
公用经费:除上述两项之外的所有支出,像图书馆买书,实验室添置仪器,学校添置的办公设备,各类业务招待,以及水电燃气等费用都包含在这一类里。
而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加起来就是所谓“教育事业费”。
2016年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数据,基本能够反映政府教育投入水平:
人均按照从高到低排列,最高的是西藏:5427元,最低的是河南:1313元,山东是1851元,比全国平均的1911元略低,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处于中游。
山东的教育经费占总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了20.82%,是全国各省中最高的。由此可见,山东实际上是对教育投入相当重视的。
山东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人口大省,教育经费投入在巨大的人口基数面前还是显得僧多粥少。
同为人口大省的广东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比山东还要发达,但一算人均(2068元)也是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那么一点点。
如果不是在财政支出上一直在尽力向教育方面倾斜,山东就会和河南、四川、河北等其他几个人口大省一起去垫底了。
2016年,国家各级财政平均要为培养一个大学生花18747元,远高于一般高校的学费水平。
财政投入一直是绝大多数公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但不同省份高校得到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明显的差异。
各省级行政单位中最高的北京市高校“事业费”水平达到55687元,最低的四川只有12236元,而山东则是12892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高校“事业费”低于13000元的其他几个省份:四川、辽宁、湖南、安徽、河南,基本都是从小学、初中、高中、中专投入全都大幅落后于全国平均。
而只有山东,在五种主要教育类型里小学、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事业费”数据都高于或基本持平全国平均水平,唯独普通高校生均投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的三分之二。
过去十年里,山东省“事业费”的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2.17%,与全国平均的12.40%保持了基本一致。
于是十年前山东省每个大学生能得到的国家财政资助大概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现在仍然是三分之二。
这十年间基本都在全国垫底的几名之中徘徊,而且从2012年到2016年还出现了明显的倒退。
从发展趋势来看,河北、安徽、河南、四川等省份十年前“事业费”数据都明显低于山东,但都凭借较快的增长和山东拉平了差距。
如果这样的趋势继续下去,过不了几年山东就不是倒数三到五名,而是全国垫底了。
2016年,全国平均每个大学生能分到8067元的“公用经费”,最高的依旧是北京:29346元,而最低的则是山东:3258元,不到全国平均的一半,全国其他省份没有低于4000块的。
山东的这项数据低的让人匪夷所思,其他大部分省份的高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是大约一比一,而山东则是三比一。
本来投入就少得可怜,还主要都用于给老师发工资给学生发奖助学金了,剩下用于学校建设的钱不够塞牙缝的。
因此在山东的许多高校里,图书馆里的书籍就经常多年不更新;科研项目急需的仪器试剂迟迟买不了;老师参加外地学术会议差旅费不给报销,学生宿舍条件十几年如一日地惨不忍睹。
改善这些事情都需要公用经费的投入,可钱从哪里来?
高校的资金来源相当复杂,既有你交的学费、住宿费等;常态化的国家财政拨款;也有各类科研项目经费;某些高校还有数额不小的校友捐赠、基金会分红和经营性收入。
但国家规定学费不能随便涨,自筹经费山东多数高校又没这个本事;
专项科研经费有明确的用途要求,政府财政一般投入则就那么点拆东墙补西墙都不够用,那就只能装作问题不存在拖下去了。
了解了这些信息,你可能也明白山东高校普遍越办越差的问题关键所在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拿出真金白银 办好高等教育
山东这种既重视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投入又严重不足的情况在全国是非常特殊的,甚至可能找不到第二个类似的例子。
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被公认为是对于本国/本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
而在山东,中专生能得到的教育投资都要比大学生多一大截,这种倒挂在全国其他省份也非常少见。
在山东的不少地方,当地重点中学老师的收入水平及社会地位都显著高于同城的大学老师,看了上面这一系列数据你可能就明白是为什么了。
教育不穷大学穷,造成了山东基础教育高度发达,而高等教育极度不发达,既书写了山东学霸走遍全国的传奇,也成就了本省高考的地狱模式。
幸亏山东一直没有放开高中跨地市招生的口子,否则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一个衡中式的高考集中营,会比河北的衡中本尊更极端更令人生畏。
在各高校沉重的财政压力下,本意是要让学生享受到更自主、更有弹性、更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服务的全省高校学分制收费改革也被执行成了变相涨价。
山东省部分实施学分制收费的高校,收学费时按学分收,但本应配套的选课规程、弹性学制管理、辅修及双学位管理、学分互认和学习场所开放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却全无动静,全部和以前几乎一样。
社会上关于大学学费一年比一年贵的吐槽却层出不穷,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却没有丝毫改善,很是让同学们心冷。
山东目前的教育投入结构,可能与以第二产业重工业为主,中小城市密布且发展水平较高,却缺乏大城市的经济结构有关。
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主要都指望省级财政,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则主要依靠地市一级。
今年8月8日,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教授在大众日报上撰文《高校是人才招引的重要阵地》指出:
“山东高等教育大而不强,一个不容回避的原因是,山东对高等教育长期投入不足,日积月累导致了整体竞争力不足。
至少十年以上,山东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在全国位居倒数第3-5位。
山东应下决心拿出与山东经济地位相称的财力来支持大学发展,支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为山东培养和留下更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山东高等教育打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
山东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实在是太落后了,显著拖累了山东对于外地人才的吸引力,高等教育落后已经成了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由于省内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山东年轻人里的精英在高考独木桥上争着抢着往外跑,而省外学生也不愿来,对于山东引进人才造成了明显的阻碍。
山东目前集全省之力实施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最缺的一是高科技原创成果,二是高端人才。
而想要得到这两样稀缺资源,都需要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存在才能实现。种下梧桐树,方能引得金凤凰。
胡金焱教授在文章中写到:“抓住了高等学校,就抓住了“创新”这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牛鼻子”。
这句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还可以再加一句:想抓住这只牛鼻子不能靠喊口号,而要赶快真金白银的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妙思军长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201560294279091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