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成为第一家D股(德国上市)中国公司后,“海尔系”并未停下其脚步,其实际控制的海尔生物实现科创板过会,上市在即。近年来,从青岛银行上市到北大方正人寿倒手,上至创投平台下至互金单车,海尔集团早已非当年纯粹的家电龙头了。
海尔砸冰箱的故事仍广为人知,不过,你所不知的是,海尔集团似乎已经不止于经营家电业务了。
7月30日晚间,海尔生物通过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17次会议审核,成为青岛第一家、山东第二家过会的科创板企业。海尔生物实控人为海尔集团,是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行业的国内龙头。
也就是说,如今海尔集团旗下不仅控制着实现A+H+D上市的家电巨头青岛海尔,还将拥有了另外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不过,这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看似为生物医疗,其实还是还是与海尔引以为傲的制冷白电密不可分。
企业信息平台公开资料显示,海尔生物成立于2005年,2018年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3780.38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刘占杰,其为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也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报告期内,海尔生物主要为生物样本库、血液、疫苗、药品试剂及实验室场景提供低温存储综合解决方案,主要收入体现为低温存储设备销售收入。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分析,全球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市场相当集中,海尔生物医疗是该领域五大参与者中唯一一家中国公司。
事实上,海尔的多元化路径已经启动数年。同行龙头企业相比,当前青岛海尔自身的盈利能力亦稍显逊色,但海尔集团却已经扩充至房地产,多远金融以及文化产业。公司于投融资领域孵化的企业部分开始进入成熟期,青岛海尔则仅为其上市平台的缩影。
//
曾谋求香港上市
//
7月30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审核通过热景生物、山石网科通信、海尔生物三家公司首发上市,其中海尔生物拟发行股份不超过7926.79万股,拟募集资金10亿元。
海尔生物曾于去年10月谋求香港上市,但随着科创板开闸,公司改道科创板,仅过了一个月海尔生物就完成了IPO辅导,辅导过程堪称神速。
据披露,国泰君安2019年2月18日与海尔生物医疗签订了《辅导协议》,对海尔生物医疗进行股票发行上市前的辅导工作,并在2019年2月21日向青岛证监局提交了辅导备案申请,到3月25日即出具辅导总结报告,称“达到了辅导计划的目标要求”,从签订协议到完成辅导仅用时一个月。
而就在去年10月,海尔集团旗下青岛海尔刚在D股挂牌上市,至此海尔集团可谓是全面开花。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海尔生物医疗的前身是海尔医用科技,青岛海尔是其绝对控股股东。此后,经过三次增资、三次股权转让以及2018年公司改制,海尔生物医疗的股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股权仍然比较集中。
来源:招股书
从最新的股权结构图看,经过多次增资以及股权转让后,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的身影已经消失,海尔生物医疗控股持有公司42.30%的股份,为控股股东,但由于海尔集团间接持有海尔生物,同时海创睿与海尔集团签署《表决权委托协议》,约定将其持有的13.5%股权所对应的全部表决权委托给海尔集团行使,海尔集团无疑是海尔生物医疗的实际控制人。
来源:招股书
//
万千宠爱
//
海尔集团对这一子公司可谓宠爱有加。招股书显示,海尔集团的总裁从2016年12月开始担任公司的董事。除了重要人物的调配,海尔集团对子公司经营上也非常配合。
海尔最为人知名模式是“品牌冠名”模式,其要求使用海尔品牌经营需要向母公司支付品牌使用费。不过,海尔生物医疗在经营过程中,可以使用“海尔”、“Haier”等系列商标,这为海尔生物节省了一大笔品牌推广费。
在业务上,海尔生物及公司控股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获授权无偿使用海尔集团公司拥有的人单合一系统。同时,海尔集团还是海尔生物的房主和主要供应商。海尔生物目前无自有房产,其生产办公场所主要是向关联方或第三方租赁。
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8年,海尔集团作为海尔生物的第二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人民币2,154.47万元、2,271.48万元、2,072.25万元,占同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1.2%、7.73%、5.74%。从海尔集团的资源投入以及扶持力度中,可以看出其对海尔生物的重视程度。
来源:招股书
//
主要收入来源于生物样本库
//
在海尔集团支持下的海尔生物业绩又是如何?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海尔生物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6.2亿元和8.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2亿元、6039万元和1.1亿元。其中,收入主要来源为生物样本库,收入自2016年2.6亿元增加至2018年3.97亿元,增幅约53%。
来源:招股书
不过,从以上各主营业务的营收占比可以看出,海尔生物的来自生物样本库和药品及试剂安全的营业收入在逐年下降,而来自疫苗安全的营收占比在上升,随着疫苗安全的重视程度上升,这对海尔生物来说是个不错的机会。
对于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科技企业,科创能力对海尔生物来说很重要,尤其对生物医疗行业。此次海尔生物募集的10亿元资金中有5亿元将用于公司产品及技术研发投入,而过往2016年—2018年海尔生物的研发费用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4%、13.34%和10.74%,在这个行业里处于中上的水平。
//
押
注海尔生物背后业绩放缓
//
实际上,海尔集团如此”宠爱“海尔生物背后,是白电后起之秀的环伺。80年代海尔砸冰箱的事件之后,以保证质量著称海尔一举成为了国内的白色家电巨头,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其营业收入亦从1993年的不足8亿元,增至2018年的1800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4%。
日前,因格力举报奥克斯而衍生出的品牌空调抽样检测中,多数品牌电器环保节能不达标,仅海尔电器完成测试——这一结果颇让人感叹海尔之不忘初心。
不过,相较后起之秀格力、美的,1993年就已经上市的青岛海尔增速却已然有所放缓。
财报显示,2018年,青岛海尔实现营业收入1833.17亿元,归母净利润74.4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但增幅却有所下行,其中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17%,归母净利润增幅则只有个位数,为7.71%,均为过去三年最低水平。
相比之下,格力电器虽然同样出现了净利润下滑的情况,但幅度要小得多,从2017年44.86%的高增长态势下降至16.97%的增长,美的集团则是和2017年一样保持了17%的净利润增长,这说明在家电三巨头中,海尔的盈利增速下降情况是最明显的。
家电行业持续多年的景气时期正在过去,而被格力、美的前后夹击的海尔向智慧家居发展战略。“青岛海尔”的名称至今已经用了整整26年,也是海尔集团主要的业绩来源。
而在今年6月5日,上市公司将证券简称由“青岛海尔”变更为了“海尔智家”,试图通过改变名称来表明转向智慧家居的决心。两次更名中不难看出青岛海尔上市以来的发展脉络:从聚焦冰箱主业到完备家电产业链,再升级到智能家居。
而在变更名称之外,海尔集团又另外孵化了一家上市公司—即海尔生物。从集团公司的资源倾斜来看,卖家电不再是海尔集团的发展重心,而是转向以低温存储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转移,即便是海尔生物也是在这一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业务。
海尔集团今年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比如海尔智家实现A+H+D上市,也是我国首家发行D股的公司,如今扶持多年的海尔生物也上了科创板,追赶的节奏明显加快。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learning.snssdk.com/toutiao/v1/item_info/?item_id=6720381006861304334&app_name=news_artic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