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曾经附属义渠国,居丝绸古道要冲,为华夏文明腹地,自古以来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这次去泾川,或因那部《 盗墓笔记》,泾川的回山是穆天子与西王母故事的发生地吗,与传说中的西王母有何出入,还能 发现什么吗?带着这么多的想法,貌似不是去旅行,而是去探索。
清晨,我们早早就来到了回山,就是想看一看经川的日出,还好,老天给面子。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温暖着经河,也唤醒了经川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城。静静流淌着的经河穿越整个城市,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流去......
回山又称王母宫山,背依天池,面临夸父峰,左带泾水,右绕汭河,环抱瑶池,两河交汇于其下,山环水绕,古苍翠青,交相辉映。又如苍龙饮水,地理文脉堪绝。一看就是风水宝地,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我拍日出的地方有一亭,亭中悬挂一大钟,就是著名的“金大安铁钟”,为径川八景“宫山晓钟”。“金大安铁钟”,铸于金代完颜永济大安三年,高1.9米,重万余斤,为佛教遗存。据说大炼钢铁时也差点被毁,十几个人轮番用锤砸,连个印也没砸下,后来又滚下山,也完好无损,万幸呀......
出了钟亭再往上行约几百米,就到了王母宫的山门,回山王母宫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它始建于西汉武帝元封年间,后历经兵燹战乱,屡毁屡建。现在这座气势恢宏的王母宫大殿是由台湾 道教信徒的捐资下重建的。西王母大殿是王母宫的第二部分,由西王母大殿与东王公大殿、三皇五帝殿组成,正好符合中国 古代四合院式建筑风格。
西王母主神塑像高大,面带慈祥,威仪四方,栩栩如生。左旁站立武像为白虎使者,右旁站立文像为青鸟使者。神龛背墙图案为西华天池,表现为古代西部山水、花草、树木、牛羊等风光画面,身后“无极”二字,表述道教真旨,南北山墙两幅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绘制,分别表述有关西王母的六段传说故事。
这些壁画传说吸引了我的注意,北墙壁画有:射日奔月、降临汉宫、瑶池宴会、南墙壁画由西向东依次为,送疆域图、蚩尤之战、派使献玉。这最后一幅:派使献玉,不就是讲得是穆天子与西王母故事吗,看来《盗墓笔记》中的描述并不是凭空想像的,其实这段故事最早的记载于是东周时期的《穆天子传》中。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毋。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毋,好献锦组百纯……天子觞西王毋于瑶池之上,西王毋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毋之山”。或许那个时候的西王母,还是个真人,而不是神。
关于西王母的传说很多,《山海经》里,这样描写西王母:“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历及五残。”是说西王母样子像人,长着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叫声很高,披着头发,戴着头饰,主管着自然灾害及各种刑罚,是一位非常厉害而让人敬畏的神灵。这样充满想象和夸张的描绘,与我们在回山脚下回屋的壁雕上,所见的相类似。看到这里不禁在想:这西王母到底是人,还是神?
研究学者把西王母归结为:始祖神话,我以为蛮有道理。西王母是存在于远古母系部落,是代代相传的部落首领,延续了二、三千年,其间西王母助黄帝战胜蚩尤,统一了华夏;后又与周穆王和汉武帝交往,她们扮演的都是和平使者的形象......从战国时期开始,西王母被顶礼膜拜,这与传说中:后羿、周穆王、汉武帝从西王母那里得到长生不老药,也有关系,后来被逐渐仙化,到了汉代,西王母变成了王母娘娘......
在这一形象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步赋予西王母的人格化,西王母有了丈夫,甚至有了孩子。西王母的丈夫为东王公,就是后来的玉皇大帝,也有的说法认为:周穆王为东王公的转世。这间回山脚下的回屋,相传是西王母居住与东王公相会的地方......(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台湾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一行三十余人拜谒西王母于回屋,拍得显灵神光。又与次年将显灵相片送回供奉,并带募集善款,重修了西王母宫。)
在《史记》、《汉书》等记载中可以看出,秦汉以前中国西部的泾、渭、洛三河的上游,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等一系列与“回”字有关的地名和建筑。泾川古称回中,王母宫之山又名回山。泾川现存宋开国元老陶谷碑记载,农历三月是宋开宝年间重修王母宫竣工之月,其时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相沿成习,已传承一千多年......从回室出来,发现旁边还有一座依山楼宇,门楼中间书写:王母宫石窟,既然来此,就去拜访下。
拾阶而上,进入石窟看到的第一尊佛像,高约4米,为唐代石胎泥塑,坐像后壁的飞天为北魏作品,而佛像左右两侧的间隙中还塑造了许多供养人。整尊佛像大气,细致,完美,一眼就能看出是佛像中的精品。
走进石窟,是一座中心塔柱式大乘佛教石窟。为平面长方形的中心塔柱窟,洞窟坐西朝东,中心柱是石窟的精华。中心柱基座每面各开一佛龛,四龛内各雕坐佛。东面龛为释迦坐像,龛壁饰有飞天;南面龛为释迦多宝对坐说法;西面龛和北面龛均造落。哇,真得非常精美,但石窟的光线太暗,没法拍照,赶紧飞奔下山,去车中取来三脚架......
看看这牵象、托象、举象的姿势,多么生动,画面表现佛传“太子试技”的故事。中心塔柱分二层,下层为四方形,每面均开一圆拱形龛,雕回首龙头龛头,力士承托龛柱,龛外浮雕佛传故事。中心塔柱上层为八角形,每面均开一龛,每龛内塑一佛二菩萨。上下层交接的四个转角处,雕身负楼阁式方塔的大象。
南龛雕释迦多宝并坐,佛像面相方圆丰满,嘴角上翘,面含微笑,鼻准高直。西、北、东面龛均雕一佛二菩萨。南龛龛外左侧浮雕三人,结发髻,袒上身,下着裙,双手捧物,作供奉状,应是佛传故事中的“商人献蜜”。
解说员告诉我们,这石窟与王母宫并没有什么关联,石窟的形制与造像风格与大同云冈的第6窟类似,故推测约在北魏太和末或景明初开凿。那时回山已经有了王母宫,于是便依山命名。噢,明白了,原本我就在怀疑:王母宫是道教,石窟为佛教,本身就不相干。
哪石窟究竟是谁何时修建的呢?经专家、学者缜密的研究,认为北魏时期曾任泾州刺史的抱嶷开凿的可能性最大。理由:王母宫石窟与大同云冈的第6窟非常相似。在公元492——494年,云冈6号窟开凿时,抱嶷正任大长秋卿,主要工作就是监督石窟开凿。而在公元494——500年,抱嶷还乡后担任泾州刺史,开凿石窟光宗耀祖之事。而且他有这开凿石窟的经验,身为地方官,他也有财力,所以基本确定石窟是由他主持开凿的。
历经风雨飘摇的一千五百年的岁月,王母宫石窟的身世之谜或将揭开,也将填补这国保级石窟的档案,让这陇东地区最早、最美的石窟流芳千古。
在石窟旁边的房屋中有三块古碑,其中宋代“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曾被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报道。碑文为篆书,二十行,每行四十六字。详载了重修回山王母宫事实。......匆匆半日的经川回山行,让我寻到了《盗墓笔记》发生地,了解了回山王母宫,还惊喜地遇见了陇东国保级的石窟,真得是不虚此行!经川,一个值得探寻回味的地方。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博美神奇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23953778694816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