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随着市立第一医院的外迁,母亲随单位从北京迁到了四川,我虽然出生在北京,但也算半个四川人吧。
回忆旧时成都
对于成都的印象,在2003年以前,一直停留在儿时的记忆当中。只记得城市很小,马路也不甚宽。走在路上,经常可以看见典型蜀中打扮的老年人,裹着头巾,蓝布中式衣服,或背着装着新鲜蔬菜的竹篓,或衔着旱烟袋抄着手坐在竹椅上。三五人一起喝着盖碗茶,用那时我还听不甚懂的四川话聊着天,他们管这叫"摆龙门阵"。
记得那时,我很讨厌成都的冬天。因为冬天总是很潮冷,经常是阴天,有时还伴着毛毛雨,那可真是毛毛雨,几乎感觉不到雨点的存在,但又确确实实在下雨,因为在外面待不了多长时间,前胸和肩膀的衣服就湿了。在屋里还不如外面暖和,所以在成都,家里外边穿的都一样,不像北京,进屋一层一层的脱,出门再一层一层的穿。晚上钻被窝是需要一定勇气的,被褥是潮冷的,几乎和外温一样,得用自己的体温,一点一点的把被子捂热,那感觉,在有暖气的北京,是绝体会不到的。所以电褥子是家家必备品。有时难得遇上一个晴天,家家都会晒被子,以驱散被褥中的潮气。这几乎成了当时的一景儿。
成都的慢生活
在若干年以后,成都不知什么时候被赋予了慢生活的称谓,具体怎么个慢生活,我还是在零三年那次回去,才真正的体会到。
那是个夏天,从北京出发的时候,是个桑拿天,闷热难受,整个城市像个坐在小火儿上的蒸笼,看不见太阳,但肉皮儿被灼得发烫。上午十点多,在双流机场下了飞机,一出机场,热乎乎的风扑面而来,虽热,但比北京的闷倒也强了好多,最起码身上干松,不那么潮热难受了。
午饭时光
午饭在文殊院的洞子口凉粉解决了。之后信步走到边上的一条小街。虽然是市中心,但在这里丝毫感觉不到城市的喧闹,反而静的出奇。随便找了个茶棚坐下来,点上一杯四川著名的竹叶青茶细细的品着。午后的阳光很强,但坐在遮阳伞下还是很凉快的,茶喝透了变成汗,风一吹,身上凉丝丝的,很是舒服。看看周遭的人们,或悠闲的打着牌,或蜷缩在宽大的藤椅里聊天,或干脆就蜷缩在藤椅里闭目养神。
那边树下一桌麻将可能是一局结束,几个人笑着聊着刚刚的牌局,这当,只见其中一个大姐,伸手从树上摘了一个枇杷果,麻利的剥开放进嘴里。哎呀!这日子过的,多么惬意呀!这时的我也似也被他们的那种心境融了进去,感觉时间也慢下来了。
晚饭后
晚饭后,坐在锦江边上,照例泡了一杯茶,两只白鹭从江上慢慢掠过,落在对岸的栏杆上。天渐渐的阴了下来,不一会儿,下起了毛毛细雨,白天的暑热也随着这绵绵细雨渐渐褪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在此情此景是再合适不过了。
相传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蜀地受战乱之苦人口集聚减少。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填四川’。虽互不相识,但慢慢以喝茶、麻将等方式凝聚在一起,民风直率、乐观,包容性极强,又与历史悠久的蜀地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这个城市具有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环境。也就有了成都是泡在茶水里的城市或麻将桌上的城市等说法,但我觉得,都不如慢生活的城市形容的恰如其分。
确实,在成都看不到匆忙赶着上班的人,甚至地铁也是七点多才开首班,这在北京是难以想象的!
文/钟伟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转载与合作及交流民俗,请加微信:beijingminsu
点击关注:2016年度文化头条号:北京民俗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4547469907051156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