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博物馆入口处】1956年,在郭沫若等人的提议下,国家终于同意了对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定陵的发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官方主动发掘帝王陵,它给后人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从此 考古学界形成了共识,绝不不能轻易发掘帝王陵。
【考古人员拆除金刚墙,后方就是地宫入口】定陵从试掘到发掘清理 文物全部结束,历时两年多时间,共出土了3000多年珍贵文物。然而,大量的丝织物因接触氧气瞬间化为灰烬,让现场考古人员痛心疾首。
【定陵地宫前殿】定陵地宫总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分别由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其中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放置在后殿。起初考古人员担心有机关不敢轻易进入,于是放入一只公鸡,结果一星期后还听到公鸡打鸣声,大家这才放心进入地宫。
【定陵地宫中殿】中殿摆放的是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宝座、瓷五供、青花云龙纹大瓷缸(共三套)。缸中装满了点燃长明灯用的灯油,其实当年地宫封闭没多久,氧气耗尽,长明灯就熄灭了。
【后殿棺床旁的文物,散落一地】据当时的考古工作报告记载,在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仅金器就有数百件,而且件件制作精美。这其中最出名的金器,就是万历皇帝的金冠,金丝翼善冠。
【考古人头正在提取文物】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技术非常落后,很多丝织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化为灰烬,实在令人心痛。
【定陵后殿】在定陵陪葬的所有衣物里,除了皇帝龙袍外,最珍贵的丝织物要数孝靖皇后棺内的百子刺绣衣。这件百子衣采用的是复杂的刺绣工艺,整个袍衫共使用了四种昂贵的丝线和11 种不同的刺绣方法,可谓精美至极、贵重无比,代表明朝纺织技术的最高水准。
【郭沫若亲临现场指导文物提取工作】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已开发和未开发的整个明十三陵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鲜为人知的是,当年考古人员最先选中的是朱棣的长陵,但试掘几次失败,结果选择了定陵。
【万历皇帝怪异的葬姿】起初,考古人员误以为万历皇帝这样的葬姿,是在出殡时搬动棺材造成的。后来,专家们研究 发现,这是 古代皇帝特殊的葬姿,“北斗七星葬式”。具体是这样的:皇帝面向上,头顶微微向右侧偏去,同时右臂向上弯曲,右手放在头的右侧,左臂略微内弯下垂,左手拿着一串念珠,放于腹部。骸骨的右腿稍微弯曲,左腿则伸直开来,两脚也没有并起,而是向外撇开一些。
【考古人员正在棺内提取文物】尽管一些丝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最终只能放入地下仓库。比如2006年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在定陵发掘50周年之际,就将当年定陵出土的文物重新放入“地下”,所谓的“地下”就是恒温恒湿的仓库。据之前的报道,万历皇帝的龙袍氧化很严重,很大一部分已经碳化变黑变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历史李老师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20572330323477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