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374|回复: 2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家庭心理健康这九项你得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9 22: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7月23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情况。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毛群安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家庭心理健康这九项你得知道-1.jpg


?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系列行动发布会。
今天我们发布的主题是心理健康行动。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的雷正龙副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雪峰副所长,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主任医师。
大家都知道,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标准中包含了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积极应对当前我国出现的一些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健康中国行动”中专门设立了“心理健康行动”这一专项行动,今天为了让媒体朋友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以及行动的有关内容,我们举行今天的发布会。下面先请雷正龙副局长介绍一下心理健康行动的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
雷正龙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家庭心理健康这九项你得知道-2.jpg


?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均对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公众幸福感、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二九九”,即两项行动目标、个人和家庭九项行动措施,社会和政府九项行动措施。
一、关于行动目标
一是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性、有效性的认识,这制约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和利用。为此,亟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使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求助信息,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为此,本行动提出到2022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二是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专家分析认为,我国焦虑障碍、抑郁症、失眠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将呈上升趋势,但随着心理健康工作的不断推进,将可以控制这些疾病患病率的上升趋势。为此,本行动提出焦虑障碍、抑郁症、失眠障碍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
二、关于行动内容
倡导个人和家庭维护心理健康的九项行动措施包括:一是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号召公众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二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针对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号召公众正确看待压力,使用合理方法缓解压力。三是重视睡眠健康。倡导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四是培养科学的运动习惯。考虑运动对调节情绪的积极作用,号召每个人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五是正确认识常见情绪问题。针对人们常遇到的抑郁、焦虑情绪问题,提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主要表现及治疗方法。六是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及时求助。鼓励公众发现心理异常时,树立求助意识,主动到专业机构治疗。七是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针对目前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减药、停药等问题,要求精神疾病患者按照医嘱规律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八是关怀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号召公众了解精神疾病可防可治,不歧视患者,营造关怀支持患者的环境。九是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强调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鼓励家庭成员平等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社会和政府促进心理健康的九项行动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针对公众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利用各类媒体和传播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意识。二是构建心理服务网络。发挥基层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网底作用,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同时,注重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三是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与使用机制。目前,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面临专业人员少、工作岗位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到位等问题,本行动对加大专业人员培养、设立工作岗位、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等提出要求。四是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服务。借鉴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经验,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联合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登记报告、救治救助、康复服务等工作。五是规范发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要求各地建立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模式,组建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由专业人员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六是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针对目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具有心理行为问题人员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对易伴发心理行为问题的躯体疾病患者开展心理支持服务,鼓励开展睡眠相关诊疗服务。七是强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职责。要求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在做好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上,对各类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培训,使其具备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识别、处置能力。八是各行各业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和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九是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基层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此次国务院发布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明确了个人、家庭、社会、政府如何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希望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来,共同为维护国民身心健康、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而努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毛群安
谢谢雷局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记者朋友在提问前先通报一下所代表的媒体。
健康报记者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家庭心理健康这九项你得知道-3.jpg


?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目标是到2022年要达到20%,2030年达到30%,请各位专家解读一下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指的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谢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陈雪峰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家庭心理健康这九项你得知道-4.jpg


?
谢谢健康报的记者朋友提问。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是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的第一项结果性指标,所以大家可能也很关注,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素养。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个回答:
一,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指的是内心能够帮助我们去认识、应对和预防心理问题的一些相关知识和信念。通俗点讲,我们一个人既掌握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也有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而且也知道怎么去促进自己心理健康,懂得这方面的技能、知识、意识,这三个要素加在一起构成了心理健康素养一个完整的内涵。
二,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有一个基线值,有一个2022年和2030年的目标值,这个是怎么得出来的?心理健康素养应该怎么去调查,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通过文献分析、专家研讨和反复的研究测试,形成了一套心理健康素养的问卷,而且我们也邀请了来自科研机构、教育系统、医疗机构、社会机构从事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专家一起,最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心理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这套问卷的三个部分和我前面强调的知识、意识、技能三个部分是对应的,它测查的内容更全面一些,比如心理健康知识还包括对心理问题怎么去识别、预防、应对,还有一些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心理健康的意识就是说我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心理健康促进的技能主要侧重在我们的情绪调节技能方面,这是心理健康素养应该怎么测查。这个工作我们是去年开展的,在去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就是基于这次调查的结果,把最希望大家关注的十条做了一个广泛的宣传。
三是我特别想强调的,我们在做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心理健康素养的知识、意识、技能和心理健康的水平关系有点不太一样。我们的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相关,就是说我们掌握很多心理健康知识,不代表我们心理健康水平就好,反倒是心理健康的技能和心理健康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普及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技能的传播。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指标,不仅要完成指标的任务,我们还是期望实实在在把老百姓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在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中,有面向个人和家庭的九项举措,有面向社会和政府的九项举措,这些举措的落地就是在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水平。结合前面第三点我强调的,还是希望在座的媒体朋友也能够关注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这是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媒体朋友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我们和科研机构、教学机构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一起努力,我相信我们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是可以在指标上实现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实实在在的提升,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卫生画报记者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家庭心理健康这九项你得知道-5.jpg


?
请问雷正龙副局长,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提出了要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如何搭建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
雷正龙
这个平台搭建一方面是依托现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或者是基层服务网点,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者工作室。第二个方面,在基层场所配备心理辅导员或者工作者。第三个方面是完善“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通过各种形式来提供心理服务。
中国青年报记者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家庭心理健康这九项你得知道-6.jpg


?
有一个问题想问陆林院士,今年世界卫生大会把游戏障碍写入了国际疾病分类,请您介绍一下关于游戏障碍的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还想请您专门介绍一下关于青少年游戏障碍的一些专门的预防措施。谢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家庭心理健康这九项你得知道-7.jpg


?
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把游戏障碍纳入心理疾病诊断标准,作为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种。游戏障碍作为一种精神心理问题,但不等同于老百姓说的精神病,所以和普通说的精神病是两回事,它是一种精神心理问题。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方面,不代表玩游戏就是游戏障碍,或者就是精神心理问题,它有严格定义和标准,我们的青少年反复的使用电子产品玩游戏,影响他正常的休息和工作。他每天主要的精力或者时间都用来玩游戏,或者是使用电子产品,对其他的兴趣爱好很少或者是降低了,他为了玩游戏可能采取一切手段,甚至做一些不符合他年龄和身份的事,不学习了,或者去借钱,甚至做一些违规违法的事。还有就是有一定的时间要求,这种情况持续6个月到1年以上,我们才能诊断为游戏障碍,或者是一种病,我们通过家长、老师,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很快就停下来了,很快能够回到学校,这还不能诊断为游戏障碍。所以,临床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我们要预防青少年不要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或者玩游戏,有几点我们要强调。首先,要从家长做起。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他可能有其他的爱好,我们要发展他的一些爱好,比如体育或者其他一些竞技,在不影响他休息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孩子充分发挥个性特点。另外,大人或者是他的朋友,不建议在青少年面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或者是玩游戏,因为青少年一般会模仿大人,模仿他的朋友做一些事情。第三方面,很多青少年在休息上或者在人际交往上,或者在学校和生活中遇到一些烦恼和困难,这种烦恼和困难,老师、家长、专业人员要去引导,如果他在社会学习适应、交往方面遇到一些困扰,如果我们不能给他疏导,只是采取简单的办法,对青少年进行苛责、责怪,甚至是忽视,都容易使孩子走向游戏,沉迷电子产品。
最后一个方面,很多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可能还有其他的精神心理问题,可能这些精神心理问题会加重孩子玩游戏、使用电子产品。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现象,有的孩子有注意力缺陷,俗话说叫多动症,这些孩子由于在学习上或者人际交往上有一些困扰,他就愿意沉迷于游戏或者电子产品,如果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的让专业人员帮助他,把他的这些问题纠正了,孩子对游戏的沉迷也会减少。有些孩子对学校适应不了,比如和同学、老师的沟通不畅,或者是家庭环境的变化,或者是学校环境的变化,这些孩子可能适应不了,对大人来说叫焦虑,青少年适应不了,也有些焦虑,这也需要专业人员或者老师、父母帮助他度过这段时间,他可能也就不再沉迷于游戏。有接近一半的孩子沉迷于游戏的同时,有一些精神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得到治疗或者得到纠正,他对游戏的沉迷现象就会减少。
现在青少年游戏障碍的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国家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电子产品游戏的可及性,很容易接触到,另外很多青少年的课外活动、其他活动、娱乐活动在减少,也促使这些孩子沉迷游戏。还有家长、老师和孩子的沟通,教育的方式不完善,也会让孩子在游戏当中寻求自我,沉迷游戏。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或者患有游戏障碍,对孩子影响很大,会影响他正常的休息、正常的生活,也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发育。可以肯定地说,长期沉迷电子产品或者玩游戏,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偏差,甚至直接影响孩子生理的发育,因为他减少了体育锻炼,甚至由于长期玩游戏没有正常饮食,也会影响他的发育,甚至影响大脑的健康发育。所以我们希望媒体朋友,希望全社会进行宣传倡导,这是一个综合措施,减少青少年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和游戏障碍的现象,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他的心理问题和游戏障碍的发生,对青少年健康正常的心理发育、生理发育都非常重要。谢谢。
中国网记者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家庭心理健康这九项你得知道-8.jpg


?
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当沮丧、失落,甚至崩溃时,有没有一种便捷、快捷的方式或者专业的手段能够获得心理支持?谢谢。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杨甫德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家庭心理健康这九项你得知道-9.jpg


?
谢谢中国网记者朋友。刚才几位专家和领导都介绍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普遍性,我们有了心理问题,尤其是处于沮丧、困惑或者面对压力、挫折时,我想推荐的是一个特别有效也特别可行的方法,叫心理援助热线。我们只要拿起电话,拿起手机,打通这样一个电话就可以在电话当中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辅导,所以心理援助热线是一个可行的、方便的、及时的而且经济的方法,甚至是免费的,同时也是可以极大保护隐私的一种方式,它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保障社会公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和技术。
国家卫生健康委2008年在全国要求相关医疗机构或者其他的相关社会机构设立心理援助热线,到目前为止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心理援助热线大概有53个,覆盖全国51个城市。心理援助热线现在广泛得到社会公众的使用和认可。我们统计了一下,2018年,全国打进心理援助热线的求助电话大概有60多万人次。我们要对所有打进电话的人群进行动态的评估和追踪,几乎所有打进电话的来电者的情绪反应在热线咨询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和缓解,他们认为打进电话之后确实自己放松了,情绪平稳了,认为这个热线咨询电话对他们确实有帮助、有效果。当然,我们也会评估他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如果他确实比较严重,甚至于存在问题,我们会建议他就近到相关的专业医疗机构去进行救治。所以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的研究都发现,心理援助热线可以在化解面对紧急事件时出现的心理危机以及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都起到积极的帮助。
我们也分析了热线电话来电者的问题,发现排在前三位的是这样几个问题:第一类问题是精神心理障碍人群以及他们的家属来电;第二类是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第三类是家庭和工作当中的人际矛盾冲突。这是我们发现在来电中排在前三位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的处理也一定会有助于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所以我们也特别希望全国的心理援助热线能够对大家起到更好的作用。为了规范管理和科学实施心理援助热线的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0年建立了全国心理援助热线项目管理办公室,依托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开展工作,所以现在全国的心理援助热线有管理、有组织、有数据分析、有数据的安全性保障,我们也特别希望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领导和指导下,把心理援助热线工作能够在全国更大范围、更广泛的开展起来,希望通过心理援助热线让社会公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方便的心理支持。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毛群安
借这个机会,希望媒体宣传一下,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寻求帮助,热线是一个帮助方式,再就是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也可以提供帮助。这也是过去我们反复强调的,希望大家了解这个知识。回过头来说,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并不奇怪,都很正常,怎么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减少心理伤害,这是最重要的,所以特别给大家提示一下。
中国人口报记者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家庭心理健康这九项你得知道-10.jpg


?
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非常大,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对于公众来说,当我们意识到自身出现心理问题时,除了刚才杨院长所说的心理援助热线,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和处理?这个问题想请问陈所长,能不能从专家的角度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陈雪峰
谢谢媒体朋友,这个问题很好,可以和刚才杨院长的回答相结合。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了,除了热线,我们还有专业机构可以去求助。聚焦到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老百姓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如果觉得有问题,感觉很痛苦,想要去解决,自己又没有办法处理的时候,一定要向专业机构去求助。专业机构有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专科门诊,这是在医疗系统的,也有教育系统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心理咨询的平台,这也是我们可以求助的一个方向。另外还有社会上的一些有资质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但是一定要向专业机构去求助,不要耽误自己。近些年,随着大家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普及,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大家对心理健康的意识还是有了很高的提升,遇到问题去专业机构求助,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对自己负责任、关爱自己的一种表现。所以,向专业机构去求助是很重要的一点。
我还想补充两点:一是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主动去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养成比较健康的、适合自己、适合家庭的日常生活习惯,先让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好的生理基础、物质基础。二是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当自己压力比较大时,也要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自我调试,自我减压,在还没有痛苦到需要去专业机构求助时,如果我们自己掌握一些方法,掌握一些知识技能,是可以做到自我调试的。当然,要避免采用一些不恰当的减压的方法,像抽烟、酗酒、沉迷游戏,这种方法短期内可以把自己从压力的情景中拔出来,但它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带来更糟糕的后续影响。如果压力大到有心理问题,想要解决又没有办法解决时,我们向专业机构求助,所以还是重在预防。
现在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要么是不愿意主动去求医,认识上还有误区。有的求医以后不能够很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不尊重治疗方案。比如吃药,可能自己吃一段时间觉得效果比较好就自行减药、停药、换药等等,最后导致病情恶化或者复发,所以应该遵医嘱,恰当的治疗和用药。我们在观念上也要有改变,如果能及时有效的得到治疗,可以减轻病情甚至康复,能够履行正常的家庭功能、社会功能,所以在认识上也要发生改变。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我们遇到心理问题,由于自己的人生经验、掌握的知识技能不足以自己解决,一定要向专业机构、专业人员求助。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从多方面入手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一旦有严重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求助,及时求医,进行有效治疗。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毛群安
谢谢。前几次发布会上有专家提出在室外进行适合的运动,也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紧张,这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法。
中国消费者杂志、中国消费者网记者
我们在资料第一页看到公众对常见的精神障碍心理行为认知率比较低,后面说要提高到20%-30%,我注意到是“提高到”,而不是“提高”。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具体的数据?再一个问题,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多,尤其是小孩子。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在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中有没有具体的措施或者计划?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涉及到家长、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等等。谢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陈雪峰
这位记者朋友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知识的知晓率,是不是很低,能不能达到这个指标。我想,首先是在健康中国行动,包括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中这些指标和基线值、目标值都是有数据支持和测算的,我们有这样的把握。二是指标的实现需要我们的努力。在这次行动方案中大家可以看到,内容是很丰富的,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个人、家庭、社会、政府都要承担起责任来,是一个全方位的对心理健康促进的推动。有目标,也有我们对目前存在问题的了解,并且也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去推进,所以我相信等到2022年和2030年,我们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指标值。我再呼吁一下,知识的知晓和技能的知晓都很重要,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毛群安
第二个问题,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是跟青少年有关系的,针对青少年的健康我们有一个行动,即“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如果您对中小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关注,我们可以在下一次的介绍中请他们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关于你说的基线数据,我看了一下,和公众的健康素养数据差不多。要实现目标,真的要加把劲。
这次健康中国行动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打包”,把各种相关的信息、技能都打包,这样能够起到互相带动的作用,比如心理健康的问题和其他疾病的预防控制都是有关联的,我们也有信心通过健康行动的宣传,特别是动员方方面面,包括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都要参与其中。目前我们国家专业机构、专业人员比较短缺。我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又比较突出,大家通过现实生活都能够感受到,刚才记者朋友提到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确实也很突出。我想,全社会关注,按照专业机构、专业人员提示的办法来操作,能够化解现在所存在的问题。现在基层的心理服务,学校系统是我们的重点,很多学校现在都有了心理咨询室,有的是采取配备专业的有资质的心理老师,有的地方对所有中小学老师进行心理知识的全员培训,要求每个中小学老师都知道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这样有一个好处,一旦发现学生中有这样的问题就能够及时引导到专业机构服务。过去出现的问题是孩子有了心理方面的问题老师并不知道,没有识别出来,这样容易耽误。这次的健康中国行动是全方位的行动。下面继续提问。
中国县域卫生记者
我想提问的是,本次行动当中提到要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关于他们的管理也是我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的一项内容。请问雷副局长,我们在从事国家公卫项目当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识别到后续的救治,全程的过程中还面临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将给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另外提问杨院长,在疾控和医疗的联动当中,基层和上级医院联动当中,我们现在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有提升?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
雷正龙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现在的管理状况越来越好,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对严重精神障碍的认识,包括家属、患者本身对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有些不遵医嘱,状况好一点就随便停药了,有些患者容易复发,所以要加强“三率”,一是登记报告率,二是提高治疗率,三是提高规范管理率,所以我们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杨甫德
刚才提到的预防和治疗之间的结合,这个非常重要,因为精神障碍人群一定是全程的、综合的、长程的,甚至少数疾病是终身的治疗,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医疗机构的救治,一定需要加强社区的防治。现在国家层面主要是强调三级防治网络建设,比如在三级医疗机构,重点的是处理严重、急性、疑难、复杂病例,而且要加快周转,缩短平均住院日。因为在医院住院时间越长,对患者的功能可能会有损害。一般来说急性症状、阳性症状处置以后就应该及早回归社区。三级防治网络还应该有亚急性的残留症状的患者能够在二级医疗机构,短期的住院处理,随后回到社区,而不是直接回到家庭。因为社区防治网络强调要在社区设立适合康复患者的各种机构,比如康复公寓,治疗旅店,患者俱乐部,集体公寓,庇护工厂等社区康复机构,而且应该按照社区和人口的分布密度以及本社区的患者人头数来确定相应的机构建设。在这块我们叫网底,现在还不是完全能够做到可及性和便利性,但是国家已经在加强社区防治和康复机构的建设,经过康复功能的训练和相应的生活指导,人际关系技巧的建立,患者可以回到家庭,回到工作岗位、学习岗位上去。我想,我们的体系建设,目前是加强社区网点的建设,加强康复场所的建设,当然这有赖于更多的政府支持、资金支持以及康复人员的培养,还有社区的接纳。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毛群安
从我们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治疗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后,极大改善了我们国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和治疗。这个项目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现在我们的规范管理率、规范治疗率都在不断提升。
未来网记者
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发现未成年人当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第二个问题,目前很多未成年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很多问题会倾向于在微博或者其他社交平台上发布,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去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治疗或者引导?第三个问题,如果可以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去治疗的话,如何解决其中可能涉及到的隐私和道德伦理问题?谢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陈雪峰
第一个问题是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应该怎么去发现,责任主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系统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实际上关注的很早,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在具体举措上,包括在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研发心理健康的教材和一些科普的产品、科普的设备,在这方面其实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比较好的基础。刚才主持人也提到,学校在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全员培训,所以在教育系统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举措。
第二,在家庭层面,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现在政府有一些地方,还有社会机构,已经重视到这个问题。比如说尝试通过家长学校,尝试通过家校一体化平台的搭建来帮助学校和家长共同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个工作在努力,但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和更专业的措施,能够让家长拥有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在社会方面,包括在健康中国专项行动中也有健康环境的塑造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人、家庭、社会和他所处的小环境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得对所有影响他的因素能够有好的干预、好的措施。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应该怎么识别,怎么发现,怎么保护,学校、家庭、社会应该联手。
是不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在互联网上发现未成年人或者是青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想强调一点,通过在互联网上宣泄,这种方式是不太可能科学的减轻压力或心理问题,这是一个前提。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是不是可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有一个团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但关注的是一个主题,就是“自杀干预”。打热线电话是他主动求助,但是还有很多人不愿意主动求助,而我们又不能够忽视这个群体的存在。我们这个团队是通过在微博上发布的文字内容的分析去发现可能有自杀倾向的人,然后跟他一对一,类似私信的方式去提供一些帮助他缓解压力,或者告诉他应该去哪儿求助。我们这个研究也有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实际的社会实践,不管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论证这个方法的可行性,还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看这个方法的有用性,这两个方面都是有保证的,我们能够看到还是有希望通过一些人工智能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去解决心理问题。
刚才您问到的第三点非常重要,就是隐私的保护。我们研究所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叫科研伦理审核委员会,要对研究的整个方案进行审核,审核的目的就是保证方案是科学的,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不会对我们要帮助的群体有潜在的伤害。隐私的保护,我想应该是几个方面:一是我们的方法一定要科学,二是我们的网络监管也一定要到位,三是我们大家也应该有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网络社会,我们的生活已经和网络息息相关,这个平台可以提供有效心理健康服务,便利、可及性高、保护隐私。所以这种隐私的保护也需要政策层面、公众意识层面,以及专业机构一起努力维护和实现。谢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就这位记者的问题,我简单补充一下。从专业角度看,怎么样发现未成年人有没有问题,我们有一个标准,某个青少年情绪、行为突然发生了变化,就有可能有问题。比如这个孩子原来学习成绩很好,突然变得很差了,或者这个孩子原来和父母朋友交往很正常,突然不交往、不说话了,依据这个标准,情感突然变得和原来不一样,我们怀疑是有问题的,这是外在观察的角度。
从生理角度来说,他原来吃饭很好,最近突然变得不爱吃饭了,或者变得吃的很多了,可能预示着他有问题。这需要家长、老师进一步了解沟通,把常见的、简单的小问题解决,比如聊一聊,沟通一下。如果稍微复杂一点,就需要找专业的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来帮助。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是否能适应所在的环境,如果青少年对学校环境不适应,或者他对夏令营的环境不适应,可能预示着青少年有问题,这是一个简单科学的识别办法。如果发生改变了,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从青少年的情绪、行为上,我们是可以观察到他的变化的。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杨甫德
民法总则规定,8岁以下的孩子是法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8岁-18岁是限定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一是他可以做到自我评估的,孩子的很多问题他是知道的。第二是周围人能够观察到,第三是社会层面一定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守门人”,无论是学校、家长、幼儿园、单位,都应该有心理健康“守门人”,能够及时观察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人。我们不仅要发现,还需要及时去进行调试和干预,而不是等到发展成疾病后再带他去看病,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有效应对,及时化解的。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毛群安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明天下午三点继续向大家介绍有关环境健康促进的情况,谢谢。
来源 || 健康中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74491835041059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9 22: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倡导个人和家庭维护心理健康的九项行动措施包括:一是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号召公众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二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针对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号召公众正确看待压力,使用合理方法缓解压力。三是重视睡眠健康。倡导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四是培养科学的运动习惯。考虑运动对调节情绪的积极作用,号召每个人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五是正确认识常见情绪问题。针对人们常遇到的抑郁、焦虑情绪问题,提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主要表现及治疗方法。六是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及时求助。鼓励公众发现心理异常时,树立求助意识,主动到专业机构治疗。七是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针对目前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减药、停药等问题,要求精神疾病患者按照医嘱规律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八是关怀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号召公众了解精神疾病可防可治,不歧视患者,营造关怀支持患者的环境。九是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强调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鼓励家庭成员平等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9 22: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2-2 09:25 , Processed in 0.08474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