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358|回复: 1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6 10: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据《云笈七签》卷廿七所载是: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罗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苍山洞。

第一洞天 王屋洞府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1.jpg



王屋洞府又有“小有清虚之天” 之城,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

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7米,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

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

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故又称天坛山。

魏华存《清虚真人王君传》称其师王褒(字子登)得道后,被封为“太素清虚真人,领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称小有清虚之天,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云:“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它还以其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皆游览于此,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诗仙李白有“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大诗人白居易也盛赞“济源山水好”。

第二洞天 委羽洞府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2.jpg



委羽山洞 “大有虚明之天”,位于浙江省黄岩市委羽山。

委羽山洞位于浙江黄岩县城南2公里处。委羽山,谷名俱依山,系一小山丘,山东北有一个宽、高各约2米的深长古洞,道书称此洞为“天下十大洞天”中的“第二大洞天”。洞口镌刻“第二洞天”四个大字。

委羽山,民间传说上古周代刘奉林在此修炼得道,驾鹤飞升之时,片片鹤羽,委坠此间,故而得名。司马承祯记,委羽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大有空明之天,青童君治之"。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载,旧传道士尝持炬入,行两日不可穷,闻橹声乃出,故云此洞通往东海。南宋庞元英《谈薮》载,有天台樵夫失足坠穴中,行二日乃从委羽山洞出。

南朝年间,委羽山始建大有宫。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赐皇宫内镛钟给大有宫道人。元代始,信奉全真龙门派。现大有宫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宫外古柏橘林,景色清幽。宫内有北宋镛钟、瑞井,存大殿、前殿及两厢四十多间。大殿内供奉玉皇、邱处机、吕洞宾及"三清"像,为明宣德与清康熙时制作的漆金木雕。

《黄岩县志》记载,民国年间,大有宫道教还非常兴盛。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有宫举行全真龙门登录仪式,有来自全国十一省道教领袖四十多人、省内百余人参加盛典。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编大有宫《宗谱》统计,元代至民国,大有宫有道教宗师、律师和嗣师三千二百多人。

第三洞天 西城洞府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3.jpg



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按《辞源》和《宗教词典》解释:对第三洞天的西城山洞没有指明具体地点,今考紫柏山五云洞石碑“周曰西城,韩曰紫柏”和张良庙内碑刻,第三洞天就是西城山洞的遗址。

北魏的郦道元著《水经注》云:“浕水又南迳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说的就是现在的张良庙地址。《留坝厅志》云:“浕水者,今勉县之白马河也;张天师者,汉张鲁所立。”故此,张良庙早期为张良八世孙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所居之“天师堂”,后来演变为张良的“汉张留侯祠”。张道陵在青城山创立道教后,时为四川管辖的汉中(今勉县古阳平关),为天师道的“中八治”之一(天师道分天下位上中下各八治,共二十四治管理全国道教);在紫柏山建立的天师堂为“下八治”之一,张良庙所在的紫柏山在隋唐时,与山西五台,四川峨眉,山东蓬莱并列为四大名山之一,成为道教鼎盛时期。张良在四川遂宁市蓬溪县和重庆,南充等川中一带还有后裔的支系,并有《张氏家谱》并自认为是张良的86,87,88代孙。其支系可能与张道陵,张衡有关。还有在山东微山岛也有张良的后裔。 

紫柏山岩谷地貌奇异,自然风景秀丽,野生动植物较多,森林覆盖面积4000公顷。山下张良庙背靠紫柏山,其最高建筑“授书楼”屹立山颠,掩映在紫柏青松之间,隐现于云海雾涛之中,雄伟壮观。

紫柏山因张良归隐此地而成为天下第一山,最高海拔2610米。山势巍峨、蜿蜒起伏,自古就有“七十二洞、八十二坦、九十二峰”之说,是与华山、骊山齐名的陕西三大名山之一。海拔2200米以上的亚高山草甸面积达2万多亩,大小锅坦100多个,已被证实为“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

第四洞天 西玄洞府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4.jpg



《洞天福地记》云:第四西玄山洞.周回三千里,号三元极真洞天,恐非人迹所及,莫知其所在。

第四西玄山洞府,说法不一。

一说陕西省华阴市华山,按陶弘景说西城山在终南山附近,那西玄山就是在蜀州。但是杜光庭说西城山在蜀州,西玄山在金州(金州在终南山附近)。

一说西玄山桃花谷,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与京西古道牛角岭关城相邻。距北京市中心30公里。西玄山桃花谷就有一个洞穴群,极适合人类居住。山顶洞人、东胡林人都可能利用过这些洞穴。占尽天下风水宝地的道教人物,也没放过这处仙山琼阁、洞天福地。今人在清理洞穴时,发现了一些陶、瓷残片,其中有元明遗物。还发现了康熙、道光铜钱。特别在一些瓷片上有八卦图案,其中有一个完整的坎卦卦象。似可证明,此洞有道士居住过,曾为修道之所。

一说西玄山即湟中县南佛山,又叫南朔山,西源山,海拔3265米。地处青海省湟中县鲁沙镇和塔尔寺西南15公里处,是积石山西段一座奇特的山林,此山山势层峦叠嶂,山势高峻,宏伟壮观!山顶平坦。有“终南之尾,西源之颠”之说,是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山中道观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道教徒居住此山后,改称西玄山,传说元、明时期山中有道士修炼成仙,即被道教定为全国道教十大洞天之四,命名为“太玄极真洞天”,后改“玄”为“元”称“西元山”,道名“太元极真洞天”。明代是西元山道教活动的全盛时期,建筑规模宏大,道士众多,香火旺盛。

第五洞天 青城洞府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5.jpg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

第六洞天 赤城洞府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6.jpg



赤城山又称烧山,在浙江天台西北,为天台山南门。海拔306.5米,为丹霞地貌,是历代名道的修身之处。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所据: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

赤城山为一天然洞穴,洞深10米,宽7米。洞内随岩构造三开间楼房,周围植有松柏,凿有古井。相传晋代魏华存夫人于此栖养修真,得黄庭内外景二册自古号曰黄庭经,为丹经绝品。

《天台县志》载西汉高道茅盈和三国吴赤乌初年高道葛玄在此修道炼丹,相传也是西晋时任城魏夫人炼丹之所(存疑),道家称之为十大洞天之“第六大洞天”,全称“上玉清平之天”,俗称“上岩”。现为道教活动场所,洞内古井、古树、岩笋融为一体。门口对联是唐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诗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以示境界。

山上还有许多与神话传说相联系的景观,如悟月楼、洗肠井、晒肠岩、八仙洞、金钱池、摇铃石、青云洞(韩湘子吹箫处),以及众多的摩崖石刻。

第七洞天 罗浮洞府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7.jpg



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在博罗县(今属广东)。从博罗长宁镇进入罗浮山,约6公里,便到罗浮山门,朱明洞景区也从这里起步。门额“罗浮山”为著名书法家秦?生手书。“罗山万仞云中起,浮岛一峰天外来”的楹联,形象地概括了罗浮山的气势和“浮山嫁罗山的神话故事”。

朱明洞天,是罗浮山十八洞天之首,是道教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洞天是道教的称谓,朱明洞天原意为“朱明耀真之天”。 朱明洞天由象山、狮山、梅花山、马山环抱。前临溪涧,背依青山,林木参天,环境幽雅,仿如世外桃源,是罗浮山风光精华所在。

最早来到这里修道的是秦代山东琊琅的安期生,以后是朱灵芝等人。东晋葛洪在朱明洞建冲虚观修道,服自炼仙丹,“尸解得仙”。从此,冲虚观名扬海外。90多岁高龄的明朝南京礼部尚书湛若水(增城人),在朱明洞建精舍讲理学,“从游者三千余人”,使这里逐渐成为岭南的道教圣地。

观内有三奇:主殿三清殿周围大树环绕,屋顶却无落叶;观内无蜘蛛网;长生井井水能治病,昔日名曰“神仙水”,斗米才能换斗水。

第八洞天 句曲洞府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8.jpg



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之天”,位于江苏省句容县。《梁书陶弘景传》齐永明十年,陶弘景辞禄,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昔汉有咸阳三茅山,《元和志》:“山本名句曲,以形似已宁,句曲有所容,故邑号句容。”有三峰,曰大茅、中茅、小茅。

据《云笈七籖》卷二七云:“在润州句容县,属紫阳真人治之”(即今跨江苏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县境之茅山)。為道教茅山派发源地。相传西汉景帝(西元前157一前141年在位)时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号“三茅真君”,又将三人结屋的三个山峰称大茅、中茅、小茅,因改称三茅山,简称茅山。以后,葛玄、葛洪、杨羲、陶弘景等都曾在此修道。陶弘景以后形成道教茅山宗,到唐代成為当时道教主流派,帝王以受茅山符篆為荣。元代,茅山成為正一派為主的道场。后因全真道的扩展,茅山五观也传习全真道。茅山有著名的“三宫五观”(即九霄宫、元符宫、崇禧宫、德佑观、仁佑观、玉晨观、白云观、乾元观)。

句曲山为茅山古名。西汉时陕西茅氏三兄弟来山采药炼丹,救民济世。因而后人改名为三茅山,简称茅山。此东晋时葛洪在此炼丹著书。齐梁时陶弘景不受梁武帝礼聘,隐居山中,创立了道教茅山派。茅山故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说。茅山风光秀丽,有9峰、26洞、19泉,著名的大茅峰海拔372.5米,险峻雄伟。

第九洞天 林屋洞府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9.jpg



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吴地记》载:“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远世莫能测。吴王使灵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尽,因得禹书。”《郡国志》载:“洞庭山有宫五门,东通林屋,西达峨眉,南接罗浮,北连岱岳。东有石楼,楼下两石,扣之清越,所谓神镇。”林屋古洞,《山海经》、《风土记》等古书也均有记载,足见历史之悠久,洞府之深邃。唐宋时遇有水旱之灾,朝庭多派官员至林屋洞祭神。

全洞有6个景区,分别为:1.雨洞,洞顶密布水珠,洒落如雨;2.隔凡洞,此处已在太湖之下,洞顶时传波涛之声,恍如与凡界相隔,有超尘之感;洞多钟乳石,景致甚佳;3.天后别宫,据《吴郡志》载:“天后者,林屋洞之真君,住大湖包山下”,此传为天后居处;4.丙洞,有“碧波清漪”题刻,亦称水晶宫;5、龙洞,唐宋时帝王遣使投放金龙玉简之处;近年出土有4条金龙,7条铜龙和3块玉简;6.炀谷洞,有仙坪、神台,即大禹藏书石室所在。

如今的林屋洞,不仅以石多、涧多、泉多、桥多而闻名,更是西山观赏梅花的最佳去处。每年正月,登高可观“林屋梅海”。初春时节,西山万亩梅林,竞相怒放,白如花、金如银,丛香果里,暗香浮动。登上驾扶阁,但见太湖烟波浩淼,湖光山色,孤帆远影,八百里太湖浩浩荡荡,气象万千。

第十洞天 括苍洞府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10.jpg



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括苍山脉主峰,海拔1382米,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张家渡镇西。括苍山洞,宋真宗皇帝赐名为“凝真宫”,地处道教名山括苍山主峰米筛浪脚下,坐落在仙居下各镇羊棚头村西山。当地人称四十五洞。唐时列为中国道教第十大洞天,系中国道教宗修炼地之一。

自东汉(公元25——220年)开始,括苍洞称为道教洞天。东汉时,太极法师徐来勒到括苍洞任职,管辖括苍洞周围三百里,总管水旱罪福。到东晋穆旁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仙居单独建县(始名乐安县),首任乐安县令羊忻(湖北襄阳人)弟羊愔在四川省夹江县当县尉,罢官来仙居隐居在括苍洞修道,后来得道成神仙。

曾在括苍洞修道过的国内高道、名道,汉时除徐来勒外还有王远,三国吴时有左慈、葛玄、蔡经;晋时有郑思远、平仲节、羊愔;唐时有叶常质;宋时有陈会真、马自善、王崇等。

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唐宋皇帝对括苍洞重视非凡,有六代帝王对括苍洞有过赐名赐物:

1、唐玄宗李隆基皇帝于公元748年,得奏括苍洞口出现一种似烟非烟,像云非云,郁郁纷纷的仙气庆云覆盖洞口,是为吉祥之兆,即颁布诏书,建造洞宫,赐名为“成德隐元”。

2、北宋真宗赵恒皇帝执掌时期,于公元1018年括苍洞重新修缮,真宗皇帝改称题额赐名为“凝真宫”。

3、北宋徽宗皇帝于公元1103年,奏闻仙居县括苍洞真徐来勒治理成效卓著,应予昭报,追封他为“灵应真人”。其封令《台州仙居县括苍洞徐真人封灵应真人制》全文如下:台州仙居县括苍洞徐真人,至德之人,用心若鉴,损虚灵应,下视无方,加惠吾民,在所昭报,申之显号,兹谓国章,尸而祝之,俾永承事,可特封灵应真人。

北宋末期1121年,括苍洞(凝真宫)毁于寇乱,南宋高宗赵构皇帝继位后,于公元1127年进行了重建。北宋真宗皇帝赐名“仙居”,今已千年。

4、南宋孝宗赵慎在位,于公元1182年皇宫赐给凝真宫道士陈会真道教经典总汇《道藏》等经卷。

5、南宋光宗皇帝赵惇在储宫得到有关括苍洞灵验的奏闻,给括苍洞书赠“琼章宝藏”四个字,赐给道士陈会真。

6、宋宁宗赵扩,在未登皇位时,就赐给括苍洞“自己的手画”和“金铸星宫像”。

括苍洞的第一任住持真人道士徐来勒,在东汉时,于公元178年前就已经是太极真人,或叫太极法师。在中国道教史上,道教界被尊为“太极真人”的全国只有三位,第一位是全国道教第一洞天山西王屋山洞的杜冲;第二位是西汉时安徽淮南刘安;第三位就是仙居括苍洞的第一任住持徐来勒,北宋徽宗皇帝于公元1103年嘉封他为“灵应真人”。

括苍洞还有一位真人道士葛玄,他于公元239年,75岁时与左慈一起到括苍洞修炼,81岁羽化飞升,宋徽宗皇帝于1104年封他为“冲应真人”。一个洞天,有两位真人道士受到皇帝嘉封,在中国道教史上实属罕见。还有在括苍洞修炼过的东晋羊忄音、郑隐,唐朝叶藏质等高道,在中国道教史上地位都是很高的。(括苍洞住持叶藏质,于唐朝公元825-826年重修了括苍洞宫后,于公元864年到天台桐柏宫,于公元865年起接任天台桐柏宫住持。74岁羽化)

藏文|  道教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11.jpg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201631210564490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10: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1-13 04:45 , Processed in 0.07727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