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4640|回复: 13

玄奘与慧能:同样是佛学高僧,为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5 21: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国学堂

玄奘和慧能两位大师都是唐代人,他们分别是慈恩宗(法相唯识宗)和禅宗的祖师,被视为汉传佛教史上的两座高峰。

玄奘与慧能:同样是佛学高僧,为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1.jpg



玄奘法师(602—664),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其佛学修养举世无双。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后遍访天下高僧,在佛学理论基础上勤下苦功。

成年后又游历西域,在前后长达十七年的万里跋涉中,见闻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带回六百多部经典,有着异常丰富的留学经历,而且精通梵文,被尊为当时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最大的佛教研究中心——那烂陀寺精通三藏的“十德”之一,享受上宾礼遇。

在公元642年,由印度历史上着名的戒日王专门为他在首都曲女城(今加瑙吉市)主持召开的辩论大法会上,得到了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大乘教徒尊他为“大乘天”(即“大乘的神”);与他辩论最激烈的小乘教徒,也不得不折服在其脚下,尊他为“解脱天”(即“解脱的神”)。

一位中国的学者,以如此渊博的才识,在印度的论坛上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使在座的数千法师为之折服,这极大地震惊了印度佛教界。它不仅标志着中华佛学已超越印度,还标志着玄奘法师已成为世界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这在世界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曲女城大法会被作为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载入印度的史册。

从西域回国后,玄奘法师又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主持译经无数,尤其对唯识宗的精妙玄理,复杂的逻辑思辨,有着透彻的研究。他的才华和精神气质,可以说古今罕见。

我们再来看看慧能。

慧能(638—713),出身寒微,从小以砍柴卖柴为生。在青年时代几乎没有接触过佛经,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不要说熟悉梵文,连汉字的水平也极低,甚至可以说大字不识。他生长于偏僻的岭南乡村,在去湖北黄梅东山寺参礼五祖弘忍之前,只是零星地听别人讲述过一些佛经如《金刚经》,但也仅仅是只言片语。他既没有留过洋,也没有译过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土鳖”。

玄奘与慧能:同样是佛学高僧,为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2.jpg



按说,这两个人简直没法比较。

但不可思议的是,玄奘大师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经过了短期的辉煌后,很快就被束之高阁,唐末即走向衰落,宋元以后几成绝响。而慧能大师创立的禅宗,却风行海内,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成为李唐以来独步天下、历久不衰的中国佛学思想的主体,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因其熔铸而生机勃发。他的《坛经》,穿越千年,发扬光大,世代流传,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如何解释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

实事求是地说,慧能的确有过人之处。他最大的过人之处,不在顿渐之分,而在于他实现了佛教的平民化。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场革命。

比如他的“人人都有佛性”的思想非常鲜明,第一次见弘忍时,他就明确表白:“人有南北,而佛性无南北。”“獦獠与和尚不同,佛性何有差异?”比如他的“明心见性,自修自悟”的禅法理论,认为“菩提须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心、佛、众生,几无差别”;比如他的“顿悟”说,认为瞬间觉悟,见性成佛,把成佛的时间、过程都简单化;而且他认为“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能顿悟不仅简单,而且还说明这个修行人有上上根器,有慧根,既然如此,大家何乐而不为?比如说他将坐禅修行寓于日常生活,所谓“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运水搬柴,无非是道”,不讲外在形式,只强调内心的“无念、无住、无相”,非常为平民和大众所喜爱。

佛教传统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皈依三宝”,这三宝就是佛,法,僧。佛是觉,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法是正,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僧是净,皈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传统佛法的解释,这三皈依都是向外的,是外在于人的,皈依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刻苦修行的过程。

玄奘与慧能:同样是佛学高僧,为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3.jpg



但是慧能的解释就不同,《六祖法宝坛经·忏悔品第六》云: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就是说,他认为,皈依佛就是皈依觉悟,人觉悟了就不会产生妄念,从而清心寡欲;皈依法就是皈依教义,皈依教义就会远离欲望,知足常乐;皈依僧就是皈依清净,人就不会为凡世尘念所染。

慧能对禅宗的最大贡献,就是顿悟成佛说,这一学说否定了自身以外的外部权威存在,使个体心性获得了解脱,主体的存在高于一切。顿悟成佛说使繁琐的仪轨和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失去了意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佛教简单化,适应了平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慧能的禅宗并没有要求在精舍里结跏趺坐,也没有要求在书房里凝神玄思,他的顿悟是在腰间系石臼米中完成的,是在劳作中的顿悟。这显然迎合了最广大的百姓民众,成为千千万万辛勤老百姓的梵音。应该说,慧能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把佛性拉回到人性,也把佛教从高高在上的天堂拉回到了人间。

在历史上,往往越是深刻的思想,越是复杂的理论,越难抵御现实主义狂潮。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7491214314111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21: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正行正途是:1、先由六祖的禅宗证得"明心见性"。 2、再经 聖玄奘 大菩萨的法相唯识宗为依,作"悟后起修"根本。 为后续的艰难证入"初地"可能!(不熟习唯识,何来道种智?何能证入初地?!)。 所以此 唐代两位 佛门大山,对后世学佛者,有极其重大功德! 又不可说,法相唯识宗 没人研习没人懂了? 只因 现代先禅门开悟的学人少了,故读不下、念不真懂 唯识学而已。 当今中国胜世,还是有甚多未开悟、已开悟菩萨 努力研习唯识法![祈祷]。南無阿彌陀佛[祈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21: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慧能的顿法只接引上根,下根容易轻狂自误。同时代,神秀的是渐法,从楞伽经修,楞伽经也是法相宗经典。顿渐一体才是完整的禅。中下根冒然求顿,自欺欺人,若求禅法,唯识是必修的,要不然门也找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21: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各有异,虽在高中位,说法各千秋,缘来聚多少,随心乃欢喜,随顺自然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21: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奘是现实主义者
慧能是理想主义者
玄奘是留洋博士生
慧能是草根自学者
玄奘原汁原味取经
慧能洋为中用楷模
玄奘拿来主义推广
慧能现实主义发挥
玄奘脚踏实地修行
慧能天马行空臆想
玄奘宣扬佛精英化
慧能鼓励佛大众化
精英阶层政治路线
大众阶层实用路线
这是两者成败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21: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派没落是因为玄奘坚持种姓论思想,唯识派把一切众生划分为五种姓——声闻、缘觉、菩萨、不定、一阐提。玄奘未去印度之前,中国佛教界对众生是否都能成佛,早已达成共识,认为包括一阐提在内的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玄奘从印度带来种姓论思想,自然不会被国人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21: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宏忍门下十贤,惠能排后,而创建禅宗的先辈,惠能排第一。若论佛法,最接近于印度大乘佛教的,自然是玄奘大师。改革成功者,当然是惠能。那又如何呢?自从永明延寿大师提倡禅净通修以来,恐怕只有阿弥陀佛是普及最广了吧?隋唐古京八宗,是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才有惠能的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顿悟。以今天的佛学,恐怕首要的,还在回归基础佛教的大善知识的文学解脱功能,才有机会进入到惠能的境界吧?出离文字,首当不离文字,才有机会获得真知灼见。践行三学,依靠文字的描述,虽不靠谱,比之阿弥陀佛的不知三十七道品、十二缘起、四谛八道,要规范得多哦。法相唯识的教义,目前是离根本佛教杂阿含经最近的佛学,也是在因明(逻辑)上容易讲得通的,贴近当代科学的佛教。这个影响,恐怕阿弥陀佛、禅宗都不能替代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21: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外无佛法,字外无书法。离开本体,都是邪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21: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传统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皈依三宝”,这三宝就是佛,法,僧。佛是觉,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觉悟而无妄念;法是正,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知足而无欲望;僧是净,皈依僧就是“净而不染”清静而无尘染。传统佛法的解释,这三皈依都是向外的,是外在于人的,皈依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刻苦修行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21: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了解印度佛教史的都知道,佛教的根本和中心思想是佛在《阿含经》和《般若经》所说的“诸法缘起性空”,而禅宗就是就是佛般若教理的正宗传承者,《六祖坛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所以禅宗传承的是佛说的精华和中心思想,所谓“佛心印”,所以最受世人重视而兴盛。
而“法相唯识”起源于3,4世纪西北印度的经部和有部,本身教理已经偏离违背了佛教中心思想“缘起性空”即使经论再复杂高深,也属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而已。所以古印度月称菩萨《入中论》中,对唯识进行彻底论破和批判。
至于玄奘的丰功伟绩,在世俗眼里很伟大,而在佛教看来只不过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而已。《金刚经》说菩萨度尽一切众生其实“实无可度”,如同当年达摩说梁武帝“实无功德”一样,玄奘的功绩又算什么!
正因为“唯识学”在印度变成经院哲学式的东西,所以使佛教失去群众基础,为了吸引信众,不得不转为世俗化神秘化的密教,最终衰亡,所以唯识学是印度佛教衰落的主要内在因素,万幸我们中国有禅宗保存佛法根本精神,使佛法薪火传承而不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4-20 05:27 , Processed in 0.07394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