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辉)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史,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让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后人为先人创造的辉煌文化与
历史感到无比骄傲。通过
考古研究发掘,还原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成为我国在经济上富强起来后,中华民族的一项 重要任务。
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中国早期的青铜器以及铭文,无疑是最可靠、最可信、最具说服力,是还原历史的原始材料。因青铜器铭文是当时人们对一事一人一功的最原始记述,各自独立,不同于后世文史传记可能包含个人记述与统治者阶级的主观意识,是中国历史研究中无可替代的,具有珍贵的历史人物、地理、年代定位与标杆意义。
在《夏朝国都四方湖古城究竟有多“古”?华夏历史文化体现在哪? 》文章中,笔者论述了
“古”字来源于淮河流域的四方湖古城,是对四方湖古城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始刻画,显示了古城天下中心的文化概念。“口”代表四方湖,“十”代表四方湖北岸的城、简单明了地刻画了四方汇聚、四方来朝、四方来贺的天下中心。“古”就是古城的原始称谓,因“古”城的年代久远、历史厚重、文化丰富,“古”字含义逐渐演变为独立的现代意义的形容词“古”字概念;而其本意名词,特定的专有的“古”城,却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为人们所遗忘、忽略、漠视。
四方湖古城,之所以被衍生为现代意义的“古”字概念,是因为四方湖古城的年代久远、历史厚重、文化丰富。根据笔者考证,四方湖古城为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夏朝国都,是华夏文化、华夏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夏朝之前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摇篮。在夏朝被商朝取代后,高度的华夏文化在此继续发展,在距今2750年左右,在四方湖古城地区最终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成为中国儒家文化形成的源泉。
四方湖古城位于淮河流域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距离大禹治水的淮河涂山荆山之峡十五公里,也就是距离淮河十五公里。在西周时期,淮河沿线地区被周王朝统治者称为淮夷、南淮夷。因为淮夷、南淮夷、东夷是西周王朝取代殷商以后时期的主要反对势力,为此西周王朝发动了数次对淮夷、南淮夷、东夷地区的战争,派遣成周军事部队驻守于“古师”这一战略要地,防御淮夷、东夷的军事进攻。这些军事行动很多被记录在青铜器铭文中,成为破解当时淮夷、南淮夷、东夷地区历史的珍贵文献。
这些成批的关于“古师”、淮夷、南淮夷青铜器的出土,或许在向我们显示“古师”、淮夷、南淮夷青铜器制作的发达:受功受禄后,把所受赏赐制作为青铜器,配上铭文,光宗耀祖,泽被后世。
【小臣謎簋】: 脱东夷大反,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夷。唯十又一月,遣自朦师述东 ,伐海眉,厥复归在牧师,伯懋父承王令赐师逹征自五龋贝。
【旅鼎】唯公大保来伐反夷,年在十又一月庚申,公在师。
【录尊】王令冬戈日:戲淮夷敢伐内国,汝其以成周师氏戍于
古师。
【竞卣】唯伯犀父以成师即东,命戍南夷。正月既生霸辛丑,在坯。
【臤尊】唯六月,既死霸,丙寅,师雍父戍在
古师遇从。
【帆卣】积从师,雍父戍于
古师;
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54年】
【雍伯鼎】王令雍伯鄙于
古,为宫,雍伯作宝尊彝。
【伯雍父盘】伯雍父自作用器。
【穑卣】穑从师雍父戍在
古师。蔑历,赐贝卅锊。穑拜稽首,对扬师雍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宝尊彝。其子子孙孙,永福。戉。
【笱卣】笱从师雍父戍于
古次。蔑历,赐贝三锊。
【穆卣】穆从师淮父戍于
古阜,蔑历。赐贝卅锊。穆拜稽首,对扬师淮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宝尊彝。其子子孙孙,永福。
从以上这些众多青铜鼎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周穆王十三年,因淮夷进攻西周王朝境内,周穆王派遣伯雍父等部下,率领成周部队军事驻防于“古师”“古次”“古阜”,防范淮夷、东夷的再次进攻。在这次军事驻防期间,伯雍父等文武将领随从,分别制作了各种青铜器,记述了这次远征驻防“古师”。
在这些青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现的“古师”“古次”“古阜”地名,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还能找到它吗?现有的历史研究成果并没有给出我们明确的答案,笔者将为你破解这一历史难题。周穆王的这次的军事驻防,是为了遏制淮夷与东夷地区的军事进攻,因此,军事驻地“古师”“古次”“古阜”应位于西周领地与淮夷、东夷领地的交界处,守可防御,攻可军事出击,还要满足军粮供应与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可实现长期驻防。能够满足这些条件,这个特殊位置条件的,就只有是距离淮河十五公里处的北淝河四方湖古城。
四方湖古城因为是夏朝的国都故地,拥有良好的军事设施基础,周围广袤的良田也可满足粮食供给;北淝河直通淮河,实现对淮夷、东夷的军事进攻;北淝河也是自然的军事屏障,保护淮夷地区力量对古城的进攻。四方湖古城周边的军事设施,通过现有的地名,当地流传的故事,仍有迹可循。“古师”“古次”“古阜”这些不同军事人员对驻防地不同的称谓,或许就是代表对四方湖古城不同军事地点的称谓;而“古师”就是对四方湖古城的称谓。
让笔者判断并确定“古师”“古次”“古阜”这些地名为四方湖古城的根本原因,正是来自上文笔者对“古城”悠久历史的判断,“古”就是四方湖古城的原始名称,“古”字的产生正是对四方湖古城地区地理
地貌的描绘。因此,“古师”“古次”“古阜”所对应的现在地理位置,就是四方湖古城。
那么,四方湖古城与淮河如此近距离的十五公里,它还是西周王朝的控制地吗?它不会是淮夷势力的控制范围吗?
另一件属于周宣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兮甲盘】,其铭文记述:“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兮甲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诗经》采集者尹吉甫,受周宣王之命,来到四方湖古城(也是当时的向国),负责南淮夷地区的税赋收取与市场管理,并取得卓越成效。尹吉甫闲暇之余,收集、采集、整理的《诗经》,正是来自于四方湖古城地区,并在此培养了大批当地《诗经》创作者;向国在公元前704年被郑、齐、卫、三国兼并后,向国公主向姜在失国失家,悲愤之下,整理编撰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为也”正是表达了这段历史,隐示了《诗经》的产生背景)。
由此可见,四方湖古城从西周初始就为西周王朝的固有统治领地,继承于殷商王朝,而不是南淮夷的控制领地。在长期的军事对峙下,伯雍父和尹吉甫才能安心地驻守四方湖古城,实现对南淮夷地区的控制。
在笔者的研究成果结论中,四方湖古城不仅是夏朝国都,《诗经》发源地,还是西周时期控制南淮夷、淮夷、东夷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是“古”文“古”字产生的地方,古字的延伸意义更显示了四方湖古城在华夏文明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青铜器铭文中的“古师”“古次”“古阜”充分证实了四方湖古城名称的特殊意义,彰显了四方湖古城在中华文明中绝无仅有的、特殊的文化历史意义。
四方湖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特殊地位,深远意义,可能要远远超出笔者所研究的范围,成为破解中华文明、华夏民族历史本源问题的关键文化历史遗址。《仪礼·士冠礼》“大古冠布”注“大古,唐虞以上”;《谷梁传·桓公三年》“以是为近古也”注“古,谓五帝时”。
四方湖古城的历史研究、文化发掘、考古挖掘,非笔者一己之力所能为,希望有更多关心华夏文明、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团体的共同参与,早日解决中华民族的本源问题,向世界展示我们悠久的华夏文明史。(作者:赵辉)
<div class="pgc-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