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3586|回复: 18

施今墨丨《伤寒论》中的中医脉法绝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施今墨丨《伤寒论》中的中医脉法绝技-1.jpg



脉诊,中医之绝技,也是中医诊病的一大特色。放眼整个医学界,脉诊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珍宝,仅凭三部九候之脉,便能知五脏六腑之病,令很多人觉得神奇无比。

《伤寒论》的脉法,是《伤寒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在脉理、脉义、主病等方面颇具独到之处,与后世脉法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现讨论关于平脉辨证的几个特殊的问题。

常脉与变脉的主病不同

虽然六经病脉象主病有主次常变之分,一脉可主数病,一病亦可见数脉,但其中自有一定规律可循。这说明了脉象主病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谓必然性,是指每一脉都必然有一定的主病意义,如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等,这是以一脉对某一病来说,我们称作常脉。所谓偶然性,是指一脉在特殊情况下可反映多种不同的疾病,亦即每一经病在其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可出现多种常脉以外的脉象,这就是变脉。

因此,常脉对某一经病来说,具有必然性的主病意义,这是因为常脉直接反映疾病的主要病机,即病之本质。在六经病中,除了厥阴病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而脉无定体外,其他病皆有主脉、常脉,如太阳病脉浮、阳明病脉大、少阳病脉弦、太阴病脉缓、少阴病脉微细等。而变脉则未必尽然,它是在复杂特殊病理情况下,对病证的一种偶然的特殊反应。如迟脉主寒证是其常脉,仲师亦云“脉迟为寒”。然而,在六经病中迟脉又可见于阳热郁证(208、234)、血虚证(50、62)、热入血室证(143),此为变脉。《四诊抉微》指出:“迟脉属脏主寒,此一定之理,乃其常也;若论其变,又有主热之证治,不可不知。”

无论常脉或变脉,均是病证形之于外的表现,其病机是一致的,只不过反映的形式不同罢了。如浮脉,阳气趋表即是浮脉的基本病机,卫阳抗邪于表又是太阳病的主要病机,故浮脉是太阳病之主脉、常脉。而在其他经阳气趋表仅是可能出现的一种病机,故浮脉对其他经病说来,则属变脉。

变脉,因为它不符合脉象反映病证的一般规律,因此在临床辨证中造成一定困难,易导致误诊。从这个角度讲,变脉在辨证上反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强调在平脉辨证中要知常达变、审脉求本的原因所在。

脉症的详略叙述

脉与症是临床辨证的依据。然而,脉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难经》就有“人形病,脉不病”“脉病,形不病”的说法。《伤寒论》则设症论脉详略不同,或详脉略症,或详症略脉。因此,在平脉辨证中要重视脉症互测,脉症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病情,洞彻病机。

《伤寒论》在要强调、突出某脉主病的某种特定的意义时,常详脉略症,此时需要注重在辨证中以脉测症。以浮脉主病为例,51条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此是强调浮脉主表的意义。42条云“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此是突出太阳表虚证主脉之特点。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此是提示太阳伤寒证不必拘于脉浮紧,即便兼有浮数,病机在表,即可用麻黄汤。276条云“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属太阴表证,提示不管三阳病、三阴病,只要表邪尚在,则脉多呈浮象,从而强调浮脉主表的意义。上述四条均是详脉略症,我们既要领会仲师详脉略症的用意所在,又要在辨证中注重以脉测症。而且42条明确指出“外症未解”,故以脉测症当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或汗出等症。

《伤寒论》在要强调、突出某症的特定辨证意义时,常详症略脉,此时需要注重在辨证中以症测脉。如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前者云“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后者云“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在这里首先突出“项背强”一症,说明邪气已入太阳经腧。这是二方之所以用葛根,并强调了“反汗出”与“无汗”二症以鉴别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的辨证依据。可见,为了突出症状的辨证意义,故略述脉象。若以症测脉,前者脉同桂枝汤证,后者脉同麻黄汤证。

脉症互测,体现了平脉辨证的整体观,阐明了六经辨证会通全书、脉症合参的重要性,是辨证应该引为重视的问题。

脉症的从舍鉴别

脉症有时由于反映病证形式的不同,而出现脉症不符,甚至脉症相逆的情况。此时,平脉辨证法宜随机应变,从舍得当。否则,恐有毫厘千里之失。因此,张景岳一再强调“当舍当从,孰知其要,医有迷途,莫此为甚”。脉症从舍是针对逆脉、逆症而平脉辨证的一种方法。从舍,包括从脉舍症与从症舍脉。在主脉主病或难从症辨的情况下,当从脉舍症而辨。正如罗国纲所云:“凡症即难辨,当参之脉理。”如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腹中急痛”一症,并非少阳病主症,之所以“不差者”能用小柴胡汤,显然是从脉而辨,以“阴脉弦”故也。正如《伤寒论类方》所云:“治太阴不愈变而治少阳,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以脉弦故用此法。”又如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医宗必读》指出:“表证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此从脉之沉也。”

在症显脉变的情况下,又常从症舍脉而辨。如阳明病195条与208条均是“脉迟”。然而195条以“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诸症,可辨知此属阳明中寒证,故此“脉迟”是“迟则为寒”,脉症相符,病机显见。208条以“腹满而喘”“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诸症,可辨知此属阳明实证,故此“脉迟”是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气血阻滞所致,属变脉,脉症不符,所以,当注意从症而辨。

必须明了,脉症从舍并不是不要脉症合参。从舍,只不过是针对复杂脉症表现的一种辨证方法与审脉审症思维。它的意义就在于:在复杂的脉症中抓住直接反映病机的方面(或脉或症)进行辨证,亦即抓住脉症表现与病机相吻合的方面,这是揭示病机最有利的方面,是辨证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了这个,辨证求本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所谓脉症从舍仅是辨证有所偏重而已。被舍之脉症并不是舍之不察,亦当合参之。如208条的“腹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等阳明实证,只有在这些症状的基础上而脉见“迟”象,才进一步证明了燥热之结已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当放心用大承气汤以攻之,因为若非燥热结之太甚是绝不会出现迟脉的。

所以,我们不能将脉症从舍与脉症合参对立起来,我们强调脉症合参而不应否定脉症从舍,反之,重视脉症从舍又不应忽视脉症合参。因为脉症从舍是辨证方法,脉症合参是辨证原则,而任何辨证方法,都不能脱离脉症合参这一原则。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204690857059947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10: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10: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挂羊头卖狗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10: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10: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10: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10: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10: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10: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10: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2-23 16:09 , Processed in 0.17926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