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游骑图》(局部)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2.7厘米 横94.8厘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日本国学者内藤湖南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宋间的中国历史进程出现了巨大飞跃。确实,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确实存在很大不同,其中一点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却蒙古满州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此后门第传统之遗存。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唐代服饰
如果穿越回大唐长安,你会惊讶地发现,号称“开放”的唐朝,城市生活居然是高度封闭的。不光是长安被一圈高大的城墙环绕,长安城内还分成了一百多个封闭的小城:唐代实行里坊制,城里被划成一百多个里坊,每个一里以上见方的街区都用高大的用夯土坊墙围起来,如同一个小城,只在四方开四个门,居民想要上街,必须经由四门。
当然,这不是唐代的独创,而是继承。里或坊至迟汉代即已出现,汉长安城中就有160个“闾里”。现存有关里坊具体制度的记载,最早为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各周一千二百步。……” 目的是“虽有暂劳,奸盗永止。”虽然给市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确实有利于国家控制治安。
由此可见,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然而由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驰,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两宋时期城镇商业快速发展,《东京梦华录》中记录的北宋末期的东京,夜市繁盛。州桥夜市“直至三更”,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里坊制也名存实亡。宋代虽然仍有坊的名称,但已没有坊墙,坊只是一个管理单位而已。后世的牌坊是里坊制的一种遗迹,代表原来的坊门。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可开设商铺,商店多沿街道水道自然设置,铺面向着大街,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沿门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
《五马图》纸本墨笔,纵29.3cm,横225cm。二战以前藏于私家,战后失踪,珂罗版藏于故宫博物院图
因此,从唐到宋,中国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的社会转变,由此前的古代型商业“转向于近代型,具备了近代都市商业的各种色调”。因此也使一些此前并不用于交换的生产品比如讲史转变为商品。[李小树:《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于通俗史学的发展》,《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
与此同时,随着科举成为主要的选官方式,宋朝的识字率、教育普及率大为提高,上层文化扩展到全社会。与此同时,随着底层成员通过科举不断涌入上层社会,富于生活气息的底层文化与高雅的上层文化也开始大面积交融。比如苏东坡就非常善于运用街谈市语:“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宋代士大夫绘画首次出现了百姓的货摊、城中的店铺、市民的生活。宋词更是将士大夫语言和民间语言融合起来,柳永等人的词受到上下层社会的共同欢迎,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5327009708311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