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940|回复: 0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0 10: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奇人怪杰指行为怪诞不羁,但却为大众谅解和欣赏的名人和具有奇特才能的人,其才能不同于大众所认可的,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别类性、独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中国历史长河中奇人怪杰群星璀璨,猜猜谁能入选中国奇人怪杰前十名?韩信,没有读过兵书,也没学过兵法,天生就会带兵打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战绩辉煌,未尝一败。排名第九的李宗吾之《怕老婆十二经》,道尽男人成功必备之妙,奇文共赏。

一、鬼谷子(王禅老祖)

鬼谷子名王诩、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他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鬼谷子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天髓灵文》等。

鬼谷子原名姓王名诩。他的另一个称号“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敬称。上古一语中的“鬼”与“神”是并列的,且其义相近,均为神仙之类。先秦时期的鬼并非今之所说的妖,而是人死后所变成的神,亦即人神。而“神”则是天上之神,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云:“四时充美,鬼神降福。”其意思是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之间的神仙都会降赐福运。其中的“鬼”与“神”是并列的,并且都能为百姓赐福降妖。由此可见,上古的鬼即人神;神.即天神。《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何晏注:“郑日:‘人神日鬼。””由此可见,“鬼谷”,其义即为人神所居住之山谷。据说是春秋时卫国人,因为他经常背着药篓在云梦山采药修道,并且隐居在归谷,因为“归”与“鬼”二字读音差不多,鬼有比较不具有神秘色彩,所以归谷慢慢的就成了鬼谷。鬼谷子的大名响彻了中华历史,他的每一位徒弟都是影响历史的重要人物,而他个人,精通百家学问,从天文到地理,从谋略到兵道,无不是领域巅峰者,这样一位奇人,他为什么叫鬼谷子呢?可能很多人会认为,“鬼谷子”中的“子”字,是对大学士、高人的敬称,其实不然,这个子可不是孟子、孔子名字中的“子”字。

鬼谷子为什么被称为“神人”呢? “鬼谷子”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有人称历史上的神人如果必须要一比高下,那鬼谷子自然是居于首位。因为其名字太具有神秘色彩,不过有史料记载称其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奇才。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息”这可能是对鬼谷子以及纵横家们最完美的诠释。纵横家们对当时的政治时局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鬼谷子的唯一著作《鬼谷子》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依然被认为是权谋术的重要古书籍。而中国一些道家经典、风俗志、通俗演义小说等等,往往将鬼谷子描述成一位会奇门遁甲之术的道家高人。道教尊奉鬼谷子为仙师,排在神道真仙的第四等。鬼谷子的书号称“神书”,一本《鬼谷子》不仅为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加家所研究,也称为现代商家的必备之书。《史记·张仪列传》 说:“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东汉初人王充的《论衡·答佞篇》中说:“术则纵横,师者鬼谷也。”明代的《前七国志》 中也写道:“河南汝州云梦山水帘洞,有个鬼谷先生,兵书战策,妙略奇谋,无所不识……。最后,鬼谷子的徒弟都是“神人”,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据传鬼谷子培养了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徐福、毛遂、范蠡、范雎、邹忌等中国历史知名人物,可见鬼谷子思想文化影响之深。苏秦和张仪是他两个最杰出的弟子,其他弟子如庞涓和孙膑也是当时纵横天下的大人物,左右着历史命运的走向,他的徒弟尚且是神人,更何况是他呢?

也有学者认为“鬼谷”之名是因为古代的鬼氏族的人曾在鬼谷居住过,因而得名。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戎蛮鬼氏族曾长期生活在周都洛阳(包括今汝阳)-一带,并且十分活跃。明汝州全志引(广奥记>载:“鬼谷子尝隐此,俗传苏秦、张仪授书处。”文中的“此代指“鬼谷”。又明正德《汝州志云:“云梦山在伊阳县(今妆阳县)城南七里,相传鬼谷子修道处。司马迁的《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

据有关书籍记载,鬼谷子的母亲本为一富家女子。有一年大旱,田地里的稻谷等庄稼均被干死,却有一株秧苗长得又粗又壮,而且结出的谷粒颗颗饱满。一天,还未出嫁的鬼谷子的母亲来到田间,只见满目的稻禾都已枯死,却发现了这棵谷穗饱满的稻子。出于好奇的鬼谷子的母亲便摘下那沉甸甸的稻穗,低下头用鼻子反复嗅了嗅,不小心,一颗稻子被她吸到了肚子里随后鬼谷子的母亲便怀孕了。几个月后,鬼谷子的母亲已大腹便便。此时,鬼谷子的外祖父和外祖母认为他的母亲的行为有辱门风,便将他的母亲赶出了家门。这时鬼谷子的母亲只好逃到附近一个少有人出没的名叫鬼谷的深山谷里躲起来,不久鬼谷子的母亲生下了腹中的孩子后便自杀了。由于这个孩子在鬼谷出生,因此名为鬼谷子。

还有一个传说,地处黄河之滨的周、赵两家本为很好的邻居,周家务农,赵家做生意。这两家邻居的关系非常密切,两家的男主人也相处的非常好,经常一起钓鱼、下棋,赵家是经商的,比较富裕,而周家是务农的,家里虽然不是很阔绰,但是也不缺一少穿,两家交往起来也挺欢乐的。但是一场瘟疫让周家的夫妻全部离开了人世,就剩下周公子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周公子没能等到赵家的帮助,等来的只有一纸退婚的契约,周公子见了极为伤心,签字后就悲愤的离世而去了。赵家的闺女却很重情义,于是赵女就去周公子的坟头痛苦,倾诉她的悔恨,希望得到周公子的原谅,哭着哭着竟然睡着了,梦中梦到周公子给了他一束谷子,并让他吃掉。赵女醒来时,发现身边真的有一束谷子,于是她就拿回家做成了食物吃掉了,很快她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宝宝,她想起这个孩子的来历,就给他取名“鬼谷子”,可能她自己都没想到,她起的这个名字闪耀了中华历史几千年!

鬼谷斗法心术的由来。鬼谷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智慧之神。他以超凡的智慧将纵横学派推向辉煌,与道、儒、法各家并立齐名。他总结出的纵横武略七十二变,不仅适用军事,而且适用于治国、治家、经商等方面。传说鬼谷斗法心术,是为专破江湖三十六计而设。江湖三十六计是江湖术士抄袭鬼谷子三十六神招杜撰而成的。鬼谷门徒为正本派名声,特设七十二变,旨在破三十六招。这便是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七十二变破三十六计”的来历。

鬼谷子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的含义?鬼谷子相传头上有四个痣,于是在鬼谷子被神化的过程中,他的头上的肉痣不是一般的肉痣, 是鬼宿四星,既然是鬼谷子,当然就叫鬼宿之像了。马匹管纵横,兵士管战争,布帛管社会,金玉管国家鬼宿四星,据说一管积聚马匹、一管积聚兵士、一管积聚布帛、一管积聚金玉,附近还有天狗、天社、外厨等星座。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1.jpg

鬼谷子像


《鬼谷子七十二术》

第一计 阳谋阴谋

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

第二计 扭转乾坤

鬼谷子曰:“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

第三计 各个击破

鬼谷子曰:“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

第四计 如闭如卦

鬼谷子曰:“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尤仪。”

第五计 盗尽天机

鬼谷子曰:“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击、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象之宜。”

第六计 一言兴邦

鬼谷子曰:“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第七计 众不敌寡

鬼谷子曰:“将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逆之,逆之,虽盛必衰。”

第八计 计中诡计

鬼谷子曰:“凡趋合倍反,计有造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

第九计 天地无常

鬼谷子曰:“天地所变换,既有变换,岂能长久乎?”

第十计 推陈出新

鬼谷子曰:“曲则全,枉则过,满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第十一计 高瞻远瞩

鬼谷子曰:“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亦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第十二计 翻手为背

鬼谷子曰:“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借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占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第十三计 忤合深谋

鬼谷子曰:“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为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尙三就文王,三入殿,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

第十四计 暗度陈仓

鬼谷子曰:“圣人之道阳,愚人之道阴,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

第十五计 一点突破

鬼谷子曰:“从外制内,事有因,由而随也。”

第十六计 视微成巨

鬼谷子曰:“察其事,论万物,别雌雄,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第十七计 主客互变

鬼谷子曰:“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有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定也,此其道不行也,柔弱胜于刚强,故积弱可以为强。”

第十八计 纳叛招降

鬼谷子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

第十九计 应敌而动

鬼谷子曰:“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第二十计 三教九流

鬼谷子曰:“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求近,其有隐括,乃可挣,乃可求,乃可用。”

第二十一计 散纵连横

鬼谷子曰:“用分威散众之权,以见其兑威。”

第二十二计 飞钳破敌

鬼谷子曰:“飞钳篇谓‘立世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用或称财货琦珠、白玉、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间以箝之,将用之天下,必量权度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险阻之难易,人民财货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说其所望,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三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合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也。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第二十三计 料敌如神

鬼谷子曰:“寂然不动,感而遂能天下之敌,能知于知,见于不见。”

第二十四计 间不能人

鬼谷子曰:“筹措万类之始终,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

第二十五计 弱可攻强

鬼谷子曰:“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也有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定也,此其道术行也,柔胜于刚强,故积弱可以为强。”

第二十六计 无中生有

鬼谷子曰:“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义类,说义无穷”。

第二十七计 空中楼阁

鬼谷子曰:“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第二十八计 带兵带心

鬼谷子曰:“摄心者,人系其心于己。”

第二十九计 一石二鸟

鬼谷子曰:“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敌下。”

第三十计 四两千斤

鬼谷子曰:“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

第三十一计 万金间敌

鬼谷子曰:“事皆有内捷,索使本捷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邑。”

第三十二计 制人行权

鬼谷子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治人者,握权也,见制人者,制命也;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

第三十三计 谋泄无功

鬼谷子曰:“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

第三十四计 怒倾帝王

鬼谷子曰:“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怒者,动也。”

第三十五计 万年大计

鬼谷子曰:“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

第三十六计 无形之势

鬼谷子曰:“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第三十七计 不战为勇

鬼谷子曰:“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也。”

第三十八计 霸者之资

鬼谷子曰:“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第三十九计 无百年敌

鬼谷子曰:“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反于是,杵于彼,其术也。”

第四十计 降人引路

鬼谷子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易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手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

第四十一计 招贤攉奇

鬼谷子曰:“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

第四十二计 推己及人

鬼谷子曰:“无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第四十三计 反有所得

鬼谷子曰:“欲强反剑,欲高反下,欲取反予,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致诱之。”

第四十四计 退避观战

鬼谷子曰:“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背可胁而并。”

第四十五计 脱困之法

鬼谷子曰:“中经,谓振穷趋急。”

第四十六计 以静制动

鬼谷子曰:“天下之牝,常以静胜牝,牝[pin]以静为下。”

第四十七计 千金买马

鬼谷子曰:“用赏贵信,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

第四十八计 兼弱攻味

鬼谷子曰:“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谦,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谦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

第四十九计 录功遗过

鬼谷子曰:“是故智者不用其短,而用与人之所长,智者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第五十计 下诏求贤

鬼谷子曰:“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浴室。”

第五十一计 身后之计

鬼谷子曰:“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

第五十二计 退兵制兵

鬼谷子曰:“有退兵之术,有制兵之法,入军不被甲兵。”

第五十三计 大贤无敌

鬼谷子曰:“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

第五十四计 攻国攻敌

鬼谷子曰:“制人者握权也。”

第五十五计 两力均衡

鬼谷子曰:“少则可以得众,故积不足可以为有余。”

第五十六计 以隐为显

鬼谷子曰:“用人之道,用之必隐,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

第五十七计 伏间制胜

鬼谷子曰:“熊之捕击,必先伏而后动,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

第五十八计 矫枉过正

鬼谷子曰:“圣人见萌芽觑隙,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

第五十九计 强而避之

鬼谷子曰:“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

第六十计 诱敌之诱

鬼谷子曰:“圣人所诱,愚智之事皆不疑。”

第六十一计 间接观察

鬼谷子曰:“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第六十二计 养虎为患

鬼谷子曰:“故胜者斗其攻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衷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

第六十三计 主观大害

鬼谷子曰:“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第六十四计 欲将取之

鬼谷子曰:“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第六十五计 善用敌人

鬼谷子曰:“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

第六十六计 孤掌难鸣

鬼谷子曰:“出无间,入无联,独来独往,莫之能止。”

第六十七计 利害相关

鬼谷子曰:“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避白、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

第六十八计 制造敌人

鬼谷子曰:“斗郄者,斗强也。”

第六十九计 以敌为师

鬼谷子曰:“效之于人,验去乱之前,吾归于诚已。”

第七十计 耳食传谣

鬼谷子曰:“金门空物,众口能烁之,则以众口有私曲故也。”

第七十一计 潜人核心

鬼谷子曰:“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第七十二计 修成正果

鬼谷子曰:“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

二、韩信(兵仙神帅)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1、为什么韩信被称为兵仙?国士无双者,唯大将军韩信。世界上基本上会打仗的名将都被成为“战神军神”之类的,比如白起、上杉谦信、拿破仑他们 但是这个“兵仙”似乎只有韩信能胜任,因为韩信他最可怕的是他打的所有战役似乎没有什么人可以效仿。比如他打的背水之战本来就违背了兵法原则,这在当时看来跟送死差不多,但人家就能反其道而行之还给打赢了。所以刘邦说”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谱就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他先后指挥陈仓之战、京索间之战、安邑之战、破代之战、井陉之战、破齐之战、潍水之战、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其卓著战绩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其卓越的军事智谋和用兵艺术为后世兵家所推崇。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就兵法而言,韩信真的是把用兵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能创造如此多体现用兵如神的成语的人,恐怕只有韩信,“韩兵仙”了

2、韩信为何是个大牛人?韩信萧何誉他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他:“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韩信》法三篇 。

3、“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由来?有一次,汉高祖刘邦闲来无事,把他手底下的将领都叫到了一起,众论各位将军的军事领导才能,在刘邦的反问之下,众将军闷着不出声,刘邦见此情景,直接对着韩信问道:刘邦:“将军以为若是我亲自带兵,会怎样?”韩信:“不过十万。”刘邦:“将军以为自己呢?”韩信:“多多益善”.刘邦反讽:“为什么百万之将军受擒于十万之寡人?”韩信:“陛下虽不善统兵,却善御将”。

4、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写尽韩信一生。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的祠堂中的对联。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

上联指的是:秦朝末年,韩信初在项羽部下从军,但未受到重用,又改投刘邦麾下,仍未得到重用。韩信一气之下,愤然出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好言抚慰,并向刘邦极力保举,拜为大将,屡建奇功,被封为淮阴侯。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反而猜疑韩信,韩信知道后,便与夏阳侯陈豨交通密谋,被韩信一个门客的兄弟举报。吕后知道后便与萧何商量,引诱韩信到长乐宫中,将他斩首,所以后人说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便是上联"生死一知己"的注脚。

下联指的是:韩信投军之前,家贫食不果腹,差点饿死,幸得一洗衣妇人把他接到家中,食住了十多天,才保住生命。韩信谋反被捕后,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手中,这就是"存亡两妇人"的含义。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2.jpg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金剪纸《韩信》


韩杨易程、伊万卡老师金剪纸《韩信》信有关的成语

战无不胜——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十分强大,百战百胜。

国士无双——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是说他是国士无双。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十面埋伏——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背水一战——在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他采取背水一战的计谋,赢得了战争胜利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拔旗易帜——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士兵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为了东进中原,采取麻痹敌人的办法,让士兵去修理栈道,而却领大军从陈仓出来,占领了关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兵仙神帅——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

胯下之辱——《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解衣推食——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功高震主——指的是韩信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

独当一面——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略不世出——指的韩信的功劳很大,天底下没有人可以与他比的,后用于夸奖人等。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韩信在和刘邦的一次说话中,评价项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指的是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推陈出新——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指的是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勋冠三杰——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

伐功矜能——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韩信当年说的一句话,指的是坐人家车子的,要与人家共患难;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担忧;靠人家养活的,要为人家的事拼命。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左车在和韩信谈话中,李左车提出的这个观点。指的是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人心难测——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后世对韩信的评价,也指功成身退的重要。

问路斩樵——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协助汉王刘邦同楚兵作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为什么,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三、袁天罡(命理祖师爷)

袁天罡,(547年一634年),本名袁天纲。唐代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在隋朝时曾出任盐官令。着有《五行相书》、《推背图》等着作。传说他善“风鉴”,即凭风声风向,可断吉凶,累验不爽。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

袁天罡为何被称“命理祖师爷”? 历史上能称上命理祖师爷有鬼谷子、徐子平、黄石公,管辂,袁天罡,李淳风,杨筠公,赖布衣等。袁天罡发明了一个称骨算命法,是根据一个人的生辰八字,来对应各自的斤两,最后相加来得出所对应的命运。根据历史记载,古代皇宫中是有专门推算国运的大师存在,只要皇帝有需要,他们就会算上一卦。而在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一位预测大师,就要说到袁天罡了,他是隋末唐初著名的一位推算大师,擅长推测命运,而且十分准确。据说,当时武则天还未出生,袁天罡见到武则天母亲杨氏的时候,就预测腹中之子是贵子,后来武则天出生后,袁天罡看到她的面相时,便说是天子之命,着实让家人大吃一惊。长大后,武则天果然入了宫,并且受李世民以及太子李治的喜爱,李世民驾崩后,李治迎娶她,封为贵妃,后来李治身体不好,便一直是武则天代为管理朝政,最终,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当上皇帝后,武则天再次找到袁天罡为自己算命,袁天罡算出之后,不敢直言,便只透露了武则天的命运是与洛水有关,保住了性命。

民间流传最广泛的传说就是武则天曾让李淳风与袁天罡两人为他去踏勘选择陵园龙穴。先是李淳风跑了九九八十一天,找到九嵕山龙穴吉壤,埋下一个铜钱;后让袁出去寻找,用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找到了这个地方,便从头上拔一根银钗插下去。武则天让人验证二人所选龙穴吉壤是否一致,结果挖开一看,袁天罡的银钗正好插在铜钱的方孔中。在民间认为袁天罡乃是天罡星中智慧之星下凡。

《推背图》的由来?《推背图》是中华道家预言第一奇书,传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融合了易学、天文、诗词、谜语、图画为一体。《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讲述唐朝之后发生在历史上的主要事件。有一日,天明日丽。太宗召见李淳风,问道:'朕的天下,现在算是稳定了。卿深明易道,不知卿可否算一算,是什么人开 始沦丧我的国家?还有,我朝之后,登极者是何人?相传多少代?卿为朕历历言来。为了避免两人窜通或蒙骗自己,唐太宗让两人背靠背同时进行推算。可是天机怎能轻易泄露,两人是不会直白白的说出来的。李淳风选择用画来表述,而袁天罡选择用诗(推背图中的谶语)。就这样,李淳风画一张,袁天罡写一张。有意思的是,可能李淳风推上头了,一口气连着往下推了两千年。袁天罡知道“满则溢,盈则亏”的道理。转身拍了怕李淳风的后背,说道“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就这样两人才停了下来,《推背图》就这样得名而来了。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3.jpg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金剪纸《韩信》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之《袁天罡》
袁天罡 “摸骨算命”金口诀

头部:

顶平福禄,高隆贵寿,丰隆富贵。

顶尖孤刑早,陷则寿夭而富贵难,暴露劳苦而刑克特重。

脑圆而大祖德正隆,脑长而圆祖德绵绵。

脑骨溃烂祖上失德,脑窄不圆贫困中年。

枕高而大远祖福泽,枕小而圆父祖余荫。

枕骨斜出营生乏术,枕横骨藏福禄绵长。

枕陷而露败业灭绝,孤骨而露贫困无助。

枕陷且破不时挨饿,枕陷成坑必有後殃。

瘦人颈短三十前死,肥人颈长四九而亡。

瘦人颈长不富亦安康,肥人颈短早入翰林馆。

颈圆而方福禄相当,颈细而长贫贱异常。

如罂如瓶总非凶兆,似鹅似豕皆主不祥。

颈肉厚实不缺衣实,皮肉莹润财雄势盛。

颈袅而斜性劣多贪,颈瘢不洁性鄙且拙。

瘦人结喉迍邅孤老,肥人结喉刑克祸殃。

骨骼:

头长而方富贵久长,头长而圆衣禄绵绵。

头短而圆终有衣禄,头短而扁窘迫难免。

头若扁生早岁迍邅,头若偏生中年破败。

头有两角必有官禄,头有四角其贵十分。

头大无角不是粗人,便是木作。

面如满月富贵不歇,面起重城早发晚荣。

面带三拳边塞之将,面有城廓衣食不错。

长如茅立破祖离家,短如豕蹲恶劣多凶。

体大骨秀名满宇内,体小骨秀不富便贵。

两手白润富贵前定,两手粗黑营生乏术。

手软如绵衣食两全,手如乾姜家道必昌。

胫黑且瘦衣食奔波,胫白而圆风光眼前。

细如鹤脚不贫则贱,粗如瓠瓜先苦后甜。

玉枕骨高正者富贵,平陷者卑贱。

头壳两旁凸出者,聪慧富厚。

鼻梁如竹节者克子,低塌者伉俪不睦。

颧骨高者,易主掌权,女主克夫,平塌者无主宰。

颌颈骨斜出者,苛刻有情,不知恩义,千恩万谢,俗称反骨。

喉骨圆而小者,百岁清闲,尖而大者生平忙碌。须眉有喉结者克夫,须眉喉结偏大的生平忙碌而无所劳绩。

耳骨空泛者聪慧,活动者狂傲。

头骨连胸肋骨平展而不凸凹者,生平安泰。

臀骨圆起者,名贵悠长,低陷者毕生富贵。没有屁股的毕竟守不住财物,屁股丰隆的人生平衣食丰足。

四、张三丰(武当派开山祖师)

张三丰(1247年—?),名君宝,又名全一,道号三丰,元末明初真人,武当山道人,武当派始祖,武林至尊、民族英雄、内拳始祖、太极拳始祖、武学泰斗、龙行书法始祖。张三丰集各派绝学于一身,对抗元朝、打击贼寇,在武林声名显赫。丹道上,完成炼虚合道修持,形神俱妙。正史记载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辽东,14岁考取文武状元,18岁担任博陵县令,(1280年)辞官出家修道,拜火龙真人为师。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号“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张三丰为何名动中国?世人对张三丰的印象,一是太极拳,另一个则是金庸等武侠作家笔下的武林正道第一大师。

传说之一:提到张三丰,一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白发银髯,精神矍铄,仙风道骨的修仙道士的模样。但实际上的张三丰与大家印象中的截然相反,现实中的他不修边幅,被世人称之为张邋遢。在电影《太极张三丰》中,张君宝被他的少林同门董天宝出卖,精神受到了刺激,所以变得疯疯癫癫。从此之后,张君宝每天三疯,早上一疯,中午一疯,晚上一疯,所以被人冠以“张三疯”之名,经过历史的演变,就变成了张三丰。

传说之二:三丰代表了他的三个愿望。在电视剧《少年张三丰》之中,当张君宝功成名就之后,他心爱的秦姑娘却在峨眉出家为尼,张君宝此时也看开了,在武当山开宗立派,广收门徒,弘扬道教文化。胸怀济世为民的理想,所以他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心爱的秦姑娘幸福开心;第二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够秉持正义,不辱师名;第三个愿望就是希望天下所有的老百姓能够年年丰收。

传说之三:在金庸的小说之中就有描述:北游宝明,见三峰挺秀,心有所感,乃自号三峰。据后人考证,此处的宝明应该是金庸先生写错了,真实地名是陕西宝鸡。在宝鸡恰好有三座很尖的山峰。张三丰武功盖世,满腹经纶,难道名字的含义如此简单吗?

传说之四:古代叫三丰的人不止一个,基本上都是道家的人。懂得道家思想的人知道,三代表阳,是乾卦,丰则是三中间被一竖打断了,乾卦变成了坤卦,代表阴,因此‘三丰’代表乾坤合一、阴阳变化。因此修道的人就喜欢用这个号。这也是张三丰名字的由来,而不是什么一日三疯。

另据据清代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记载,有一天,张三丰站在金台观旁,凭栏向南眺望,看见对面鸡峰山巍峻挺拔,3座尖尖的高峰挺立苍润,直插云霄,秀丽可人。恰巧这时,旁边有人请问他尊姓大名,他就随手指着渭河对岸鸡峰山的3个高峰,说自己号“三峰”,这样一来,人们便称他为“三峰居士”。后来,他又觉得“三峰”这个名号有些不雅,担心被人与“三峰采战术”相联系而玷污了自己的名声,但若更改还得知会众人,突然想到八卦中“干爻之连,而有坤爻之断”,便从坤土之中,竖一根浩然正气,补其断而全其一,从此他更名为“全一”,字“三丰”。这就是“张三丰”名号的由来。

他的传人钟云龙说出了真相。原来张三丰名字的丰在起初并不是丰收的丰,而是单人旁的“仹”。懂得道家思想的人都知道,三代表阳,是乾卦,意为天;丰则是三中间被一竖打断了,乾卦变成了坤卦,代表阴,意为地。因此‘三丰’代表天地乾坤,而中间一个人字,就是张三丰他自己,超然物外,行走于天地乾坤之间。

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太极拳创始人,道家内丹祖师,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张三丰所创的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历代统治者对张三丰尊崇有加,元、明、清很多皇帝寻找他,希望得到他的真传。朱元璋建立明朝依靠道教香军和道家高人辅佐,张三丰曾显迹相助,功不可没。朱元璋登基后,多次派人寻找张三丰,均不得见。清代大儒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不过话说回来,古往今来名号多的恐怕非张三丰莫属。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武当七侠的名字连起来是一幅山水画?张三丰门下七位弟子有“武当七侠”之称。武当七侠的名字分别是: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莫声谷。若是大家把这7个人的名字连起来念,就会发现,这七个字都代表着一处场景:桥、舟、岩、溪、山、亭、谷,这些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意象。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她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太极拳归类为内家拳。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正式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后由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弟子杨露禅推动了太极拳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使得太极拳广为人知。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问题,从事姓名和起名研究的杨易程在《中国姓名学》中《中国道家十大名人姓名故事》中探讨了这个问题。历史上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张三丰创拳说。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其二是陈家沟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主要依据清人陈鑫所辑 《陈氏大极拳图誰官創报说》“自序”日:明朝洪武七年 (-三七四年),“始祖讳下,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 散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圾,故名曰太极拳。”。其三是武当山创拳说。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丹”是中国道教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古代研究养生术的一种方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多为静功),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如带脉、任、督脉等),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其四是王宗岳创拳说。持这种说法的证据王宗岳《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据《清史稿。王来咸传》载:清朝中叶,河北出现了太极拳,其拳法出自 于山西人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人”和 “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客观而言,无论是目前所见史料记载,还是各派武家传承,抑或民间传说,以及从张三丰本人所著《太极长生诀》、《修道篇》等来看,均可为张三丰明道,证明他是太极拳祖。世人对张三丰的印象,一是太极拳,另一个则是金庸等武侠作家笔下的武林正道第一大师。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讲:“张三丰的名字,现在多与中国拳的一个派别——太极拳联系在一起。”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载《太极拳论》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履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在书首《张真人传》中叙述张三丰真人创立太极拳的缘由说:“一日在室读经,有鹊在庭,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注目下睹,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顾,少顷,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长蛇采首微闪,躲过鹊翅,鹊自下复上,俄时性躁,又飞下翅击,蛇亦蜿蜒,轻身闪过,仍着盘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鹊飞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因按太极变化,而成太极拳,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在《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云:“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谓武当丹士,徽宗招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于陕西,而王宗为最。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清雍正十一年(1733)曹秉仁纂《宁波府志·卷三十一》也记载:“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太极门授功秘录》所叙,元明时的武当张三丰祖师,因太极门内诀专尚无为,而这个“无为”很难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更且内功极为高妙。太极拳被道家列为是五门禁秘之首,同时也很难选择内脉通和、根基颖悟、禀性仁德、并能勤于修为之传人。所以他改变了太极拳的练功方式和难度,所谓去难就易,去秘就明,仅以太极门修炼之九宫太极手之外架演变而成。动作上要求以松静自然为体,柔圆为用之太极动架。通过能以缓慢自然之太极外形,于在绵静幽微之中体验,去带动内气的运转。内气的发动,它必然会引起气随架动,不动而自然引发丹田的运作,真气自能感而遂通。这样才能渐入不劳人为的动作,继之进入返归自然而然之无为功动。

据《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法》、《太极拳歌》、《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明末清初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博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岳为最著。”始祖张三丰的传说获杨式、吴式、赵堡等太极流派的支持,并奉张三丰为始祖。太极拳分内家拳及外家拳,据传内家拳为张三丰所创。雍正年间的曹秉仁在《宁波府志》中以《王征南墓志铭》为史实,重叙张三丰创内家拳说。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正式确定了“太极拳”这个名称。后由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的弟子杨露禅发力,推动了太极拳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从此太极拳广为人知。据清光绪六年(1880年)李亦畬所作《太极拳小序》记载:“太极拳始自宋(金)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清末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也言称:“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上这些说法反映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张三丰的名字与道教的内家拳法紧密相连,谁也无法分割开来。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封为“清虚元妙真君”。于湖北均县武当山修道,供奉玄天上帝为主神,是武当派道家内丹祖师。据说张三丰所创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据《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记载:“定宗丁未夏,先生母林太夫人梦元鹤自海天飞来,而诞先生,时四月初九日子时也。丰神奇异,龟形鹤骨,大耳圆睛。”一直以来,习太极者均奉张三丰为祖师,逢四月初九,太极拳众均聚宴,稽首行礼以纪张三丰祖师之诞辰。其概念如习书均祟拜孔子,非迷信而是尊敬。近人陈微明的《太极拳问答》认为张三丰为大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的生活年代及其生平事迹本身尚是个谜。《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谓张三丰“自洪武初至太和(武当山修道。宋远桥、余莲舟等七人往访,共拜之,自提面命,月余始归,自此不绝往来。其所传张松溪、张翠山之拳名十三式,盖即今人所习之太极拳也。”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又名长拳、十三式、武当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拳术。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讲究腰、裆、腿三功。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练起来快慢适中,步法灵活、运行自然、裆法可低可高,气随意运、身随神行、随屈就伸、柔中有刚、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经过武当弟子传到陈氏、杨氏等人中经改良便成了陈氏、杨氏的新型太极拳。在武当山等地仍然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张三丰看见“邋遢崖”上一只鸟与一条蛇在打架。每当那只鸟上下飞击长蛇时,蛇就蜿蜒轻身,摇摆着闪避,不曾被击中。相持时久,鸟已精疲力竭,支撑不住,便无可奈何地飞走了,长蛇也就蜿蜒地钻进了草丛。看见鸟蛇相斗这种情景,张三丰若有所思:“这好像就是自己反复参悟的太极阴阳互变道理呀!原来太极的道理就蕴含在自然之中。自然、和谐、阴阳互变。又有什么比这自然的东西更好的呢?”便于是,张三丰本着顺其自然变化的道理,根据阴阳之理,悟出一套动静相间、刚柔并进、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法。道成功满后拂袖云游天下、传授道术,后莫之所终。并把长蛇的蜿蜒轻柔结合自己修炼的内丹功力,以道教所传太极阴阳为体、五行八卦为用,“河图”与“洛书”为经、八卦与九宫为纬,合成太极拳术五行八卦十三式,突出“以武演道,以道显武”的特点。由此可见,以柔可以克刚,以静可以制动,这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于是,张三丰模仿长蛇的动作创造出了内家拳。

在我国两千五百年道家内丹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张三丰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划时代的代表人物。斯术在张三丰之前,称为道术、太极炼丹术、内丹术、内丹功和金丹大道等。自张三丰创造太极拳后,始称太极拳。所以,张三丰既是太极拳的缔造者,又是集前人之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可以说,没有张三丰就不可能有今天各流派太极拳。

道教内丹是内家拳的一大来源,张三丰真人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集大成者,在因缘际会之下将内丹与武术相结合创立了内家拳,不仅可以在技击中以柔克刚而取胜,而且更有利于内丹修炼,以致延年益寿,其妙无穷。内家拳更偏重于丹道、养生,将道教性命双修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舒缓匀和、以意引气、自然轻松、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道教内丹第一层功夫就是筑基炼己,张三丰真人将太极拳与丹道的紧密结合,可以作为内丹修炼中的筑基功之一。太极拳作为一种动功,配上拳势呼吸,运行气血,疏通经脉,有利于静功的修炼,动静结合以成道,甚至可以说修炼内丹应练太极,练好太极须要炼内丹也。张三丰《道言浅近说》将丹功理论和方法和盘托出: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炁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张三丰太极功是由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组成:一是静功,即相对静止的内功修炼;二是动功,就是世人皆知的武当三丰太极拳。两者的关系,张三丰总结为:“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相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有缘人循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路线,修炼精、气、神。壮其体魄、充其精神、发其智慧。达“能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之境。内功修炼,一路景象万千,真修炼者不可不察。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4.jpg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张三丰》


张三丰经典名言

人要立刻能闲,乃为高手。出自《水石闲谈·三十四》。

善人问福而福至,恶人畏祸而祸临。出自《乩谈·三》。

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出自《答永乐皇帝》。

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也是空。出自《金丹歌》。

达聪不听有弦琴,明目须读无字经。出自《一扫光道情十二首》。

圣也一,贤也一,天地万物无非一。出自《一扫光道情十二首》。

康杰之士,做好人,行好事,只求其心之所安,并不存借善邀福之念。出自《水石闲谈·十六》。

一日无孔、孟之学,天下无好人:一日无庄、老之学,英雄无退步。出自《水石闲谈·十八》。

忙中偷得一分闲,即得一分调养。静里读得一日书,即得一日好处.出自《水石闲谈·二十》。

人当静养身体,素位而行,随遇而安,则心性和平,神气冲淡。出自《水石闲谈·二十三》。

五、王阳明(阳明心学创立者)

王守仁(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关于王阳明,大概有六个供人称呼的名字:王云、王守仁、王伯安、王阳明、王新建和王文成。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6岁后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通俗的讲王阳明母亲怀胎十四月生下他。据说当时他奶奶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阳光明早艳,祥云缭绕,诸多神仙身着绯红衣服,击鼓吹箫,乐声悠扬,其中一个位仙人怀抱一婴儿,脚踩祥云,目空种中徐徐而降,径直朝着王家而去,将婴儿送其祖母怀中。仙人说:此子授汝。奶奶说:吾已有子,儿媳和终日孝敬公婆,请将此子授予吧。仙人说:可以。奶奶忽然听到龙吟虎啸之声,她一下醒来,起身到中庭中,耳朵里的金鼓之声还未婷息。她立即将此梦讲于爷爷,梦刚讲完他便出生了。爷爷跟很惊讶,所以最早给他取名叫王云。然而出生一直不得讲话,直到五岁那年,有一天他和小朋友在们门外玩耍,爷爷坐在不远处的竹椅上,这时奇事发生了,走开来一神圣,走到王云面前,拉住他笑眯眯的看了一会,便大声叫到:好孩儿,可惜道破!声音很大,爷爷听到了他一下站起来,他当时第一反应道破了什么。想了一会一下说道到原来如此,于是马上把名字给他改为王守仁。改完名字他立马就能说话了。 另说“守仁”二字是王伦取自于《论语》里的一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另外,据查资料,王阳明是王家的长孙,他这一辈的名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文、章”。说明,王伦也为后代定下了确定的名字,按孩子们的出生顺序依次取用。王云是守字辈第一个孩子,就用了“仁”字,这就是王守仁名字的真正来历。

二十岁后,王守仁,字伯安。《礼记》上说,“男子冠而字之”,意思就是古代男子到了弱冠的年纪,也就是到了二十岁,就要取一个字,以供外人来称呼自己。古人取字,多跟名字和长幼次序是有关联的,不是随便取的字,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所以字也叫“表字”。王守仁的字是伯安。伯,是他的排行,他是王家孙辈中的老大。安,来源于《孟子·离娄上》中的“仁,人之安宅也”。用“安”字是对“仁”很好的解释,我们现在也多用“仁安”一词。31岁后,人称王阳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王守仁31岁,因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所以自号“阳明山人”。在流传下来的王阳明书法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钤印正是“阳明山人”。王阳明死后谥号为“文成”,人称王文成公。王阳明死后,朝廷给了他三个荣誉,一是追封新建侯,赐给谥号“文成”,准予从祀孔庙,奉为先儒。

王守仁的教育之道。王阳明被后世评为“立功、立言、立德”的三真不朽之人,他以弘扬“圣学”为己任,一生讲学不辍。凡他所到之处,或立“乡约”,或兴“社学”,或建“书院”,总是大力推行社会教化,并借以宣扬他的思想学说。王阳明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在京师任职时正式开始授徒讲学,直到嘉靖七年(1529)去世,一共渡过了20余年的讲学生涯。他注意继承古代教育传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其一,王阳明要求学生必须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他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其二,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主的治学精神。王阳明曾说:“夫君子之论学,要立得之于心。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王阳明还强调即使对于圣人的话,也不可轻信盲从。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其三,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主的治学精神,王阳明提倡“学贵自得”,经常教导诸生要“自得于心”。要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自主的精神。他强调即使对于圣人的话,也不可轻信盲从。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其四、强调知行合一。王阳明在年轻的时候就曾经亲自去做格竹子的实验,而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这种实践经历使他不把为学仅仅看作书本上的事,而强调实事磨炼与身体力行。这正是他根据“知行合一”原则教人在实践中锻炼思想与意志、培养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治学方法。王阳明曾告诫学者们说:“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谁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传习录下》)可见,他主张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王阳明年谱》记他,“每临讲坛,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王阳明自己则说,他教人只是“致良知”三个字。有个朋友对他说,“致良知”我已经听了。可是也需要您再讲一讲。王阳明说,这就须得你自己去求了,我也没别的法可讲。他举例说,早先有个禅师,别人向他问“法”,他只把手中的尘尾提起。一天,他徒弟将尘尾藏起来,试看他如何设法。禅师寻找尘尾不见,就只空手提起。王阳明说,我这个良知,就是那禅师设法的尘尾,舍了这个,还有什么可提得?

王阳明死后谥号为“文成”,人称王文成公。王阳明死后,朝廷给了他三个荣誉,一是追封新建侯,一是赐给谥号“文成”,一是准予从祀孔庙,奉为先儒。最后这一点,不算清代的追封,仅在明朝配享从祀的只有四人,即薛瑄、陈白沙,胡居仁和王阳明。大臣的谥号是朝廷给生前有地位的官员的一种盖棺定论。一般配得上“文”字的,都表示有卓越的影响,是给文官的高度赞许。比如,“文正”的谥号,算是对文官的最高肯定,但一般授予阁臣。因王阳明一生未能入阁,不可能给“文正”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上说,“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安民立政曰成;德见于行曰成”。这样来看,“文成”的谥号给王阳明,也算恰如其分。明隆庆六年,谢廷杰首次将阳明先生的相关文章编辑刻印,取的名字便是《王文成公全书》,是为今天诸多版本的《王阳明全集》底本。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5.jpg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之《王阳明》


王阳明经典语录

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里,不须外面添一份。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六、济公(活佛济公)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别称济癫。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又称月引流光。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济公名称的由来?1985《济公》红遍大江南北,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以诙谐自如、妙趣横生的表演赢得公众的广泛好评,"鞋儿破、帽儿破……哪里有不平哪有我" 的主题歌更是被人们广为传唱。剧中讲述了多个单元,济公出世、阴阳泪水、古井运木、妙手移瘤、巧点紫金钗。《济公》在题材上深刻体现出了活佛济公的行侠仗义,再加上游本昌老师的经典演绎使得《济公》以及后续拍摄的《济公游记》都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农历二月初二,是济公的诞辰,他出家为僧后不受戒律束缚,爱好酒肉,似痴若狂,常以“疯癫”形象示人,实际上是有着高深修为的得道高僧。因其懂医术,有着济世救人、扶危济困的德行,后世尊称其为“活佛济公”。他行世于宋朝(南宋)时期,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人们出于对他的厚爱,以“公”为称,此为“济公”之称的由来。《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济颠〉 济颠者,本名道济,风狂不饬细行,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人以为颠也,故称济颠。始出家灵隐寺,寺僧厌之,逐居净慈寺,为人诵经下火,累有果证,年七十三岁,端坐而逝。人有为之赞曰∶‘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开荆棘林,透过金刚圈。眉毛厮结,鼻孔撩天,烧了护身符,落纸如云烟。有时结茅宴坐荒山巅,有时长安市上酒家眠,气吞九州,囊无一钱。时节到来,奄如蜕蝉。涌出舍利,八万四千。赞叹不尽,而说偈言。’呜呼!此其所以为济颠者耶?今寺中尚塑其像。

为何被称“活佛济公“?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活脱脱的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常年是以“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的形象出现。《西域志》中记载。因为在济公出生那天正好碰上国清寺中的降龙罗汉倒塌,于是世人便把济公当成是罗汉投胎,都叫他是降龙罗汉,活佛现世。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心中的道济高僧就演变成了“活佛济公“,他从一个凡人变成了大家历代供奉的神灵。人们把济公神化成佛后的尊名为: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

济公的帽和扇子有什么来历? 济公穿的与别的和尚不同,鞋也破、帽也破、衣服更破。初看他就是一个疯和尚,整天嬉皮笑脸,人称济颠。“破”就是他衣着的象征,看他的帽子,是一顶普通的小沙帽,这顶帽子破的厉害,而且奇脏无比。不知道他这顶帽子是不是捡来的。据说修缘出家前是一个谦逊有礼的人,突然有一天风雷剧变,他就突然变得披头散发,自此疯疯癫癫。他这顶帽子不仅是和尚的象征,更能帮他盖住脏乱的头发。济公做和尚期间,从来没有见他脱下过这顶帽子。济公的肖像中也总是头戴这么一顶破帽,如果帽子不破就不是济公。济公的扇子乃一宝扇也,它有点石成金,指鹿为马的神奇力量。济公佛像,这把扇子不是拿在手里,就是插在身后。肉眼凡胎当然看不出它是一把宝扇,据说它是接引证道的法宝之一,后来这把宝扇被放在灵山之巅,它是十八罗汉的镇山之宝。这把扇子的名字是静慈扇,每到关键时刻它总能发挥巨大的威力,并力助济公降妖伏魔。济公想要点石成金,就拿着手中的扇子轻轻一指,金子就出现了。他想要让人飞起来,口中念起咒语,然后扇子朝这个人一指,这个人就飞上天了。 扇能呼风唤雨,在手上是一把圆圆的好扇,写着“适四时,唤风雨”六个字。可手一放开,又变成了破扇。济公破蒲鞋一穿,全身暖烘烘的,把破芭蕉扇一摇,面前热风风的。鞋底上一只写着“行万里”,一只写着“走天下”。

济公不在五百罗汉之列,为何罗汉堂房梁上有其位?民间传说他是十八罗汉里的“降龙罗汉”转世。关于“罗汉”,在佛教里的地位紧随佛祖、菩萨之后,他们是佛教里已经灭绝一切烦恼,不再入涅槃和轮回的自觉者;受天人供养,以弘扬佛法为己任。佛教里五百罗汉是释迦摩尼涅槃后,在迦湿弥罗有五百罗汉召集于此传道得此名。现在凡是完整供奉五百位罗汉的“罗汉堂”,却有济公的塑像,不在五百之数内,也不列于罗汉位,他的位置在房梁上(也有单独列在过道上)。故事是说五百罗汉排位那天,济公其实是最早到的;因为他抱打不平的秉性,到了之后又出去溜达,因救人耽误了时辰,再回来后五百位罗汉已经各归其位。这时候他无拘无束的疯癫形象又出现了,四周看了看,发现就只有房梁上空着位置,于是就飞身上了房梁,自此后这罗汉堂里的房梁上就专设了济公的殿塑和位置。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6.jpg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之《济公》


《哪里有不平哪里有我》

歌曲原唱:何纪光 填 词:张弋 编 曲:金复载

鞋儿破 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 你笑我 他笑我 一把扇儿破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哎嘿 哎嘿 哎嘿 无烦无恼无忧愁 世态炎凉皆看破

走啊走 乐呀乐 哪里有不平哪有我 哪里有不平哪有我

鞋儿破 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 笑我疯 笑我颠 酒肉穿肠过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哎嘿 哎嘿 哎嘿 天南地北到处游 佛祖在我心头坐

走啊走 乐呀乐 哪里有不平哪有我 哪里有不平哪有我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八、郑板桥(扬州八怪)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名字的由来? “板桥”的名字出自白居易《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借“板桥”二字来讽刺世态炎凉,名字与其作品、画风一致,耐人寻味。另说郑板桥名字来自其故

乡江苏兴化城东护城河上有一座小木桥,这座桥始建于宋朝,当地人都称之为 “古板桥”。幼时的郑板桥,常到“古板桥”上玩耍,使他有机会接触 劳动人民,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这小小的“古板桥”对陶冶郑板桥的性情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郑板桥长大后,念念不忘家乡的“古板桥”。他亲自题写“古板桥”3个字,并把“板桥”二字作为自己的号,自称为“板桥道人”。他在《板桥自叙》中写道:“兴化有三郑,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居士喜其名,故天下咸称郑板桥云。”他中进士后,自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印章,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扬州八怪是指哪八怪?“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郑燮(怪在传奇)、高翔(怪在淡泊)、金农(怪在才)、李鱓(怪在命)、黄慎(怪在悟性)、李方膺(怪在倔)、罗聘(怪在使命)、金农(怪在才)。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52岁才得一子,取名宝儿,对其管教甚严,从不溺爱。他在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馒头,喜滋滋地送到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儿子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一般,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诗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画竹 “胸无成竹”论。有次,他竟在妻子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郑板桥曾题道: “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郑板桥擅画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他在《竹石》提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什么是六分半书”? 郑板桥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最终杂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即“六分半书”。 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郑板桥为何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郑板桥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由来?“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之一。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纂书融为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手法,有“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之誉。郑板桥是清代的汉人书生,康熙年间考取秀才,然后以设私塾教学为生,一直到四十岁才中得举人,此时已是雍正十年。之后在乾隆元年入京会考,考取进士,入京等待官缺,后受慎郡王允禧赏识才担任范县县令,此时郑板桥已经50岁,可见清代仕途之路对于汉人来说多么艰难。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十二岁的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潍县发生百年一遇的大灾,郑板桥为民请命,要求朝廷赈灾,朝廷派钦差姚耀宗前往潍县赈灾,姚耀宗对灾情不闻不问,还向郑板桥索取书画,郑板桥很生气,百姓危在旦夕,钦差还有心思索贿,就送鬼画讽刺姚耀宗,姚耀宗恼羞成怒将画撕掉,郑板桥的妻子劝他说:“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呀!”郑板桥愤怒地回答道:“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郑板桥十年为官,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于是在潍县大灾之后辞官归隐,以卖书画为生,之后便写下“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两副著名的匾额。郑板桥在“难得糊涂”这一副匾额上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变成糊涂更难,放一放,退一步,只是为了当下心安,不是为了贪图将来的福报!”

另传 “难得糊涂”四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7.jpg

郑板桥“难得糊涂”


郑板桥名言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酒能乱性,所以佛戒之。酒能养性,所以仙家饮之。

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 难得糊涂。

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近斗茶。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有酒时学佛,没酒时学仙。

八、胡雪岩(红顶商人)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清光绪九年(1883年),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1、胡雪岩为什么叫红顶商人,顶戴是清朝用以区别官员品级的帽饰,其中又以红宝石为最高。清光绪元年(1875年)胡雪岩助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有功,被慈禧太后论功赏胡黄马褂、晋一品红顶戴、封布政使衔,从而有了“红顶商人”的雅号。

2、庆余堂名字的由来?“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庆余堂是由晚清首富胡雪岩出巨资创建,但为什么要起“庆余堂”这个名字呢?本来想取名“余庆堂”,无奈,秦桧当年已经用过“余庆堂”。所谓“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庆余”源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是因余庆堂是秦桧的堂名,所以改为“庆余堂”,既有“积善余庆之意”,又有“衍续庆祝的含义”。胡雪岩开这个药房,是要悬壶济世,普济苍生的。自然要取名“胡庆余堂”。胡庆余堂遵循 “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以及“是乃仁术、真不二价、戒欺”的祖训。以宋代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济药局方》为基础,收集各种古方、验方和秘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精心调制庆余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方四百多种,著有专书《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传世。

3、胡雪岩的钱庄为何得名“阜康”?钱庄名字由来:“阜康钱庄“ 阜康 二字取于【物阜民康】物产丰富,人民安康。在晚清的历史上,胡雪岩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生于“吴头楚尾”的徽州绩溪,自幼家境贫穷,少年时就离家前往隔省的浙江杭州谋生,先后在杂粮行、火腿行、钱庄当过小伙计,这期间勤劳踏实,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在业界口碑不坏。胡雪岩在十九岁那年被杭州阜康钱庄的于掌柜看中收为义子,从此结束了马拉松式的打工生涯。于掌柜没有子女,待胡雪岩视如己出,胡雪岩亦视于掌柜如慈父,所以于掌柜临终前毫无保留的将阜康钱庄传给了胡雪岩,这所钱庄价值约五千两银子,是胡雪岩人生中第一桶金。胡雪岩接手阜康钱庄后,经常清算账本至深夜,有时实在疲倦就会趴在柜台上小睡一会。某夜,胡雪岩又趴在柜台上睡着,忽然在睡梦中听到有人说话,一下子惊醒,大喊捉贼。闻声而来的伙计们在柜台下发现一名昏厥的小偷,想办法弄醒后,闻讯起来。小偷说自己家贫无以为生,从墙外翻进阜康钱庄,本以为能有所收获,谁知刚进门就看到柜台上趴着一位财神看着自己,小偷顿时被吓昏过去。此后,关于胡雪岩是财神转世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

4、说法“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来历?陶朱公即范蠡,有商圣之称,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功成身退。胡雪岩是晚清大商人,也有商圣的美称。在中国称得上“圣”是很不容易的。尽管胡雪岩所处的时代离我们已经久远,但由于至今还没有人超过他,所以有“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之说。除了都被称为商圣之外,还因为陶朱公帮助越王打败了吴国,而胡雪岩也帮助左宗棠收复了新疆。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8.jpg

阜康号


胡雪岩名言

要跟比你强的人在一起,才能有所收获,学到东西。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能用人,用人首先要识人,眼光、手腕,两俱到家,才智之士,乐于为己所用,此人的成就便不得了了。

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就是会做生意。

人以役物,不可为物所役,心爱之物固然要当心被窃,但为了怕被窃,不敢拿出来用,甚至时时忧虑,处处分心,这就是为物所役,倒不如无此一物。

我是一双空手起来的,到头来仍旧一双空手,不输啥!不但不输,吃过、用过、阔过,都是赚头。只要我不死,你看我照样一双空手再翻起来。

不得志的时候,自觉埋没英才,满腹牢骚,倘或机缘凑巧,大的其发,却又更坏!

店规不是死板的。有些事不能通融,有些事要改良。世界日日在变,……做生意贵乎随机应变。

如果你有一乡的眼光,你可以做一乡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县的眼光,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能做天下的生意。

做生意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的越大,眼光越要放远,做小生意的,比如说,今年天气热的早,看样子这个夏天会很长,早早多买进些蒲扇摆在哪里,这也是眼光。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这就是“混世面”的人的苦衷!人之好善,谁不如我?略有身份,总想力争上游,成为衣冠中人,但虽出污泥,要想不染缺甚难;因为过去的关系拉拉扯扯,自己爱惜羽毛不肯在烂泥塘里一起打滚,无奈别人死拉住不放,结果依旧同流合污。

把戏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巧妙就在于如何不拆穿“把戏”上面。戏法总是假的,偶尔一两套可以,变多了就不值钱了。值钱的还是真东西拿出来。

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就要吃亏。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一进一出,天生是敌对的,有时候买进占便宜,有时候卖出占便宜,会做生意的人,就是要两面占它的便宜,涨到差不多了,卖出;跌到差不多了,买进,这就是两面占便宜。

我的奇技也很多,大小由之,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只看对方自己怎么样。

有本事也还要有骨气。“恃才傲物”四个字,里面有好多学问,傲是他所看不起的人,如果明明比他高明不肯承认,眼睛长在额角上,目空一切,这样的人不是“傲”是“狂”,不但不值得佩服,而且还要替他担心,因为狂下去就要疯了。

九、李宗吾(厚黑教主)

李宗吾(1879年2月3日—1943年9月28日),原名世铨,后改名世楷,字宗儒,四川富顺自流井(今四川自贡市自流井区)人。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畅销书作者。著述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畅谈物理学、经济学。1912年以奇书《厚黑学》惊世,并自号“厚黑教主”,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位奇才怪杰之一”。其传记作为研究课题进入了大学课程。

1、李宗吾名字的由来?李宗吾出生在四川自贡,家境不错,不用为吃穿发愁,他排行世字辈,从小淘气,打架斗殴也是常有的事情,当地人称他,人王。人王合起来就是全,父亲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李世全。当地的半仙掐指算来,李宗吾命里缺金,就改名为李世铨。他父亲也读过不少书,最初信奉孔子,给他取字“宗儒”,就是皈依儒家的意思。25岁突然想通了,宗谁不如宗自己,就改名李宗吾。他说,“我觉得儒教不能满我之意,心想与其宗孔子,不如宗我自己。”得了,我就信仰我自己,改名宗吾,意思是,老子信自己。

他自称厚黑教主,写了一本《厚黑学》,自诩立了厚黑教,以后也可以进厚黑庙,受人供奉,天天吃冷猪肉。腹黑一词就来源于他的厚黑之说,由日本人引用之后才变成了腹黑。据他自己回忆,他本来是想做英雄豪杰的,但后来就放弃了,就是因为发现了这个秘密。

2、李宗吾发现了“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什么秘密?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这个秘密就是厚黑之道!据李宗吾自己说,这个秘密的发现纯属偶然。原来,那时李宗吾正在一所中学任职,隔壁住着一位姓张的教务主任,因为墙皮简陋,隔音效果很差。有天晚上,这张主任不知遇到了啥烦心事,长吁短叹,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李宗吾心中疑惑,但又不便发问。

半晌,他听到张主任突然拍案大叫一声:“当今之世,非脸皮厚,心子黑不可。”说完便安然进入梦乡。但李宗吾却睡不着了,他越琢磨越觉得有理,按照这张主任的厚黑路子往下捋,他发现,历史上所谓的英雄豪杰无不是如此,简直就是人间至论!据李宗吾事后回忆说:“那一夜,我终夜不寐,心中非常愉快,俨然像王阳明在龙场驿大彻大悟,发明格物致知之理一样。”当他把这一发现告诉周边的朋友,以供笑乐时,没想到他的朋友却板起面孔,警觉起来:“脸皮厚心子黑这种事情,在中国是做得说不得的公开的秘密,从来没有人去捅开这个漏子。”

接着,这朋友继续劝告李宗吾:“你说的道理很不错,但是我要忠告你,你照着你的说法,埋头做去,包管你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切不可拿在口中讲,更不可形诸笔墨,否则于你种种不利。”但李宗吾根本没听,朋友前脚刚走,他就拿起笔来,赘述成文,交报社发表了。结果确实如这朋友所料,一时之间,坊间争相交传,群情汹汹,很多人站在道德高地大骂李宗吾毁坏人心。甚至有一个人写了一篇长长的反驳文章,名为《薄白学》,公开与李宗吾叫板。但李宗吾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写了《厚黑丛话》、《厚黑原理》、《厚黑传习录》,根本不理睬社会的喧闹。林语堂如此评价厚黑之学:“《厚黑学》有益于世道人心,岂浅鲜哉!读过中外古今书籍,而没有读过《厚黑学》者,实人生之憾事也!”

3、李宗吾“厚黑教主”称号的由来?“最初民风浑朴,不厚不黑,忽有一人又厚又黑,众人必为所制,而独占优势,众人看来,争相效仿,大家都是又厚又黑,你不能制我,我不能制你,独有一人,不厚不黑,则此人必为街人所信仰,而独占优势。譬如商场,最初商人,尽是货真价实,忽有一卖假货者,参杂其间,此人必大赚其钱。大家效仿,全市都是假货,独有一家货真价实,则购者云集,始终不衰、不败。”1912年,李宗吾以一部惊世奇书《厚黑学》震惊华夏、震惊世界,由此自称“厚黑教主”,人称“厚黑大师”。 他在《厚黑学》中,阐述了许多视角独特、见解新颖的观点。文笔犀利,讽刺辛辣,使人不能不佩服其对传统文化的切肤感受与妙悟能力:“上天生人,给我们一张脸,而厚即在其中,给我们一颗心,而黑即在其中。从表面上看去,广不数寸,大不盈掬,好象了无奇异,但,若精密的考察,就知道它的厚是无限的,它的黑是无比的,凡人世的功名富贵、宫室妻妾、衣服车马,无一不从这区区之地出来,造物生人的奇妙,真是不可思议。钝根众生,身有至宝,弃而不用,可谓天下之大愚。”

李宗吾把厚黑学分为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城墙虽厚,可用火炮轰破;煤炭虽黑,但颜色可憎,众人不愿接近它。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同第一步功夫相比虽有天壤之别,叮毕竟有形有色,别人经过细心观察便可看出蛛丝马迹。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进入“无声无嗅,无形无色”之境界。臻于此境,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锐不可当、所向披靡。厚黑术被封建政治家奉为圭桌,是其争权夺利的锦囊妙计。篱建政治家未必懂政治学,但不能不通厚黑学。

关于厚黑的内涵、功能,李宗吾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天命之谓厚黑,率厚黑之谓道,修厚黑之谓教;厚黑也者,不得须爽离也,可离而非厚黑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厚,恐惧乎其所不黑,莫险乎薄,莫危乎白,是以君子必厚黑也。喜怒哀乐皆不发谓之厚,发而无顾忌,谓之黑!厚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黑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至厚黑,天下畏焉,鬼神惧焉。昏君好臣无一不厚不黑,即使名君贤由也未必又薄又自。”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9.jpg

李宗吾像


李宗吾《怕老婆十二经》

怕老婆这件事,不但要高人逸士才做得来,并且要英雄豪杰才做得来。怕学界的先知先觉,要首推刘先生,以发明家而兼实行家。他新婚之夜,就向孙夫人下跪,后来困处东吴,每遇着不了的事,就守着老婆痛哭,而且常常下跪,无不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他发明这种技术,真可渡尽无边苦海中的男子。诸君如遇河东狮吼的时候,把刘先生的法宝取出来,包管闺房中呈祥和之气,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君子曰,刘先生纯怕也,怕其妻施及後人;怕经曰:“ 怕夫不匮,永锡尔类”,其斯之谓欤。

教主曰:夫怕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怕。

教主曰:其为人也怕妻,而敢于在外为非者鲜矣。人人不教为非,而谓国之不兴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怕妻也者,其复兴中国之本欤。

教主曰:惟大人为能有怕妻之心,一怕妻而国本定矣。

教主曰:怕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为人妻止于严,为人夫止于怕。家人有严君焉,妻子之谓也。妻发令于内,夫奔走于外,天地之大义也。

教主曰:大哉妻之为道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妻则之,荡荡乎无能名焉,不识不知,顺妻之则。

教主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怕妻,而不知为怕者众矣。

教主曰:君子见妻之怒也,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必诚必敬,勿之有触焉而矣。

教主曰:妻子有过,下气怡声柔色以谏,谏若不从,起敬起畏,三谏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妻子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急怨,起敬起畏。

教主曰:为人夫者,朝出而不归,则妻倚门而望,暮出而不归,则妻倚闾而望,是以妻子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教主曰:君子之事妻也,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如闺门,鞠躬如也,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妻忧亦忧,妻喜亦喜。

教主曰:谋国不忠非怕也,朋友不信非怕也,战阵无勇非怕也。一举足而不敢忘妻子,一出言而不敢忘妻子,将为善,思贻妻子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妻子羞辱,必不果。

教主曰:妻子者,丈夫所托而终身者也,身体发肤,属诸妻子,不敢毁伤,怕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後世,以显妻子,怕之终也。

右经十二章,为怕学入门之道,其味无穷。为夫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十、辜鸿铭(清末怪杰)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学贯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辜鸿铭名字的来历,为何号称“清末怪杰”? 汤之《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辜鸿铭名字的来历和座右铭。辜鸿铭把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所以自称“东南西北人”。有一时期在西方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中国不可不看故宫的三大殿(武英殿、太和殿及中和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9种外语,还获得文学、哲学、理学及神学等13个博士学位。他的英语水平之高被孙中山、林语堂等人称为中国第一。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很多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他还曾被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称为“最珍贵的中国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曾请辜鸿铭讲孔学。辜鸿铭和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有过书信往来。1913年,辜鸿铭曾与印度的泰戈尔一同被提名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不过泰戈尔获奖。对于辜鸿铭其人,林语堂有一番甚为中肯的评价:“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西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到了痴迷的地步。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兰芳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鸿铭的讲演却要二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2、辜鸿铭辫子为何被称为晚清最后一根辫子?辜鸿铭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一人,却一生留辫、提倡纳妾。民国发布“剪发令”,许多人不肯剪掉辫子,其中就有著名学者辜鸿铭。有一次,辜鸿铭梳着小辫走进北京大学课堂,学生们在背后讥笑他封建腐朽,于是哄堂大笑。因为在充满西式之风的北大学校园中,辜鸿铭身穿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一副前清遗老形象,很是滑稽。但辜鸿铭反而平静地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听到这话,傲慢的北大学生一片沉静。

辜鸿铭认为:“三寸金莲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会产生柳腰款摆的媚态,那小足会撩起男人的遐想。女人的奇绝之处全在小脚。”而他也确如所愿,娶到了缠足的正妻淑姑。他还说:“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辜鸿铭提倡男人纳妾,这其中有个趣事,成为辜鸿铭著名的“茶壶理论”。讲的是在他当北大教授时,给两个美国女士讲解“妾”宇,说:“‘妾’字,即立、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这两个美国女士一听,反驳道:“那女子疲倦时,为什么不可以将手靠男人呢”辜鸿铭从容审辩:“你见过1个茶壶配4个茶杯,哪有1个茶杯配4个茶壶呢,其理相同。”而辜鸿铭除了正妻淑姑外,还有一个名叫吉田蓉子的日本小妾。

3、为什么辜鸿铭要自称汤生,而张之洞直接称他鸿铭?因为辜鸿铭的英文名是Tomson,音译就是汤生,和那会的人把science音译为赛先生是一个道理!因为辜鸿铭学贯古今,是张之洞的首席幕僚,陪伴张之洞20多年,深得张之洞的信任和喜欢。那时的辜鸿铭尚以一副青年才俊的面目出现在国人面前,他与北京的结缘还在二十年之后。这二十年间,他把自己的旷世才华交付给了一个人,此人就是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他任张之洞的外交顾问秘书,张之洞对他颇为看重,曾对人说:“鸿铭经纶满腹,确是杰出之才。”他也感念张之洞的知遇之恩,时常感怀:“余为张文襄(即张之洞)属吏,粤鄂相随二十余年,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10.jpg

辜鸿铭像


"狂儒”辜鸿铭名言

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没有知识上的门户开放,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灵扩展,而没有真正的心灵扩展,也就不可能有进步。

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

一切文明都起源于对自然的征服,即,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界可怕的物质力量,使人类免受其害。

中国十大奇人怪杰姓名故事-11.jpg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49622918690903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1-14 14:46 , Processed in 0.08158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