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3444|回复: 20

钱理群: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难理解鲁迅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8 02: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理群: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难理解鲁迅了?-1.jpg




《影的告别》
文 | 鲁迅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呼呜呼,倘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钱理群: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难理解鲁迅了?-2.jpg






文|钱理群
首先这个题目给我们带来奇异之感,每个人都有影子,但你想过你的影子有一天要和你告别吗?你的影子和你告别又是一个什么情景呢?他以什么理由、什么姿态来和你告呢?这就提出了一个人的形和人的影的关系问题。其实形影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在鲁迅这里就有了一个独特的创造,影和形的关系是什么?影和形象征着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这里谈谈我的理解。


我认为鲁迅笔下的“形”有两个特点:一是群体的存在,二是按照社会规范的常规、常态去生活的。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形”的存在状态。
而“影”相反,也有两个特点:一是个体的存在,二是现行社会规范的反叛者,是异端。这样一个个体的、现行规范的反叛者必然要向按照常规常理生活的群体的“形”要告别。什么时候告别?“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这句话给人以做梦的感觉:确实,梦到最深处,就不知道时间,影就出来向你告别了。

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后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这短短的五个小节里,用了十一个“我不愿意”。
“我”,这是一个强大的主体;“不”,这是一个无条件的、无讨论余地的拒绝。首先震撼我们的是“我不”,这样一个强大的独立的主体,无条件地拒绝什么?首先宣布“不乐意的在天堂里和地狱里”,这个“天堂”和“地狱”是人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在有的人眼里是天堂,在有的人眼里是地狱,而不管是地狱天堂,我都不愿意,要拒绝的首先就是这个现实世界。
然后又进一步拒绝“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对人们所许诺的、未来的美好黄金世界“我也不愿意”。最后,连你生活在既定的秩序里、既定的原则里的规范群体,我也拒绝。所以这个“拒绝”是彻底,对已有的一切的拒绝,对既定的一切的拒绝。从根本上这是对“有”的拒绝。

钱理群: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难理解鲁迅了?-3.jpg




▲鲁迅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这里又提出了两个概念。一是“无地”,“无”是对“有”的否定。一是“彷徨”,表达的是生命的一种流动不决的状态,是一种流动的生命,和前面讲的“我不愿住”中的“住”是不一样的。这里有两对对立词,“无”与“有”,“彷徨”与“住”。
我拒绝“有”而选择“无”,拒绝“住”而选择“彷徨”。我的生命将永远存在于“无”当中,处于流动不居的状态。


那么,我是谁?“我不过一个影”,一个从群体中分立出来的、从肉体状况中分离出来的精神个体的存在,我“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我(影)将遭遇什么?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这里用了两个“然而”,写尽了影的命运:我是反抗黑暗者,因此黑暗会吞并我;而且我的意义就在于和黑暗反抗,一旦黑暗消失、光明真正到来时,我也就消失了。
所以“影”既不属于黑暗,也不属于光明。
那还有什么选择?或许可以“彷徨于明暗之间”?但我不愿意,这样的折中、妥协的生活,是我不想、不能选择的,我要追求生命的彻底的状态:“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拒绝了一切之后,最终选择了“在黑暗里沉没”。



钱理群: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难理解鲁迅了?-4.jpg






那么,什么时候走进黑暗?“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搞不清楚我的处境是什么,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这里描绘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自我形象:“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这也是我留在这个现实世界的最后一个形象。然后毅然决然地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但又有了问题:选择什么时候独自远行?“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这又回到前面的困惑,黄昏后面是黑暗,将把我吞没;黎明之后是白天,也会把我消:连什么时候走、怎么远行也都感到困惑。
不管怎样,“朋友,时候近了”,总得有一个选择,总得走,“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临行之前,又有个问题:要不要留点什么东西?“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然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绝不占你的心地”。这里连续出现了两个“愿意”,和前面说的“我不愿意”形成对比,我愿意什么?“愿意只是黑暗”、“愿意只是虚空”、“绝不占你的心地”。
从文章开头到这里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拒绝已有的一切,最后选择黑暗。
选择黑暗的结果又如何呢?“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在获得真正的孤独的自己以后,就发生了转换:悲观到极端,完全被黑暗沉没,我就获得了黑暗,“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也就是说,我独自承担了黑暗的一切,黑暗的孤独、空虚等等,我就获得了一个更加广大的、完全属于我的世界:这才是生命中的“大有”,这才是生命的完成。从拒绝“有”进入“无”,然后由“无”进入更大的“有”:这样的生命的黑暗体验,是人生难以达到的、可遇不可求的。



钱理群: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难理解鲁迅了?-5.jpg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黑暗体验:独自一个人,到高山上去,你会有极度的黑暗感;沉睡了,也会有被黑暗淹没的感觉。这样完全属于自己的黑暗体验,是生命的大沉溺,既不可言说,又是如此的安详而充盈,如此的从容而自尊,如此的自信而尊严。你落入了生命的黑洞里。但这是把所有的光明都吸纳进来的黑洞,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光明,一个充盈着黑暗的光明。
鲁迅说过,他是爱夜的人,又说爱夜的人要有爱夜的眼睛和爱夜的耳朵。不是所有人都有爱夜的眼睛,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爱夜的耳朵。有了爱夜的眼睛和耳朵,就会感受生命黑洞里无限光明和无限广阔,而且这个世界仅仅属于自己。这是怎样的生命境界!
《影的告别》里就讲了三个东西:一是你拒绝什么:“我不愿意”;一是你选择、承担了什么:“我愿意”;最后,你又获得了什么:“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都是基本的生命命题。而最终做出怎样选择,承受什么命运,又是我们(包括本文读者)自己的事。
文字| 内容选自《细读鲁迅》钱理群 著,北京出版社
图片| 来源于网络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33733166750274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8 02: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经历的人才能理解鲁迅,从鲁迅的文章里可以看到现实中的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8 02: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先生的作品真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可惜教科书上越来越少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8 02: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不理解鲁迅,不爱看鲁迅的文章,觉得太压抑,觉得那是旧社会的事,离现实太遥远;可是,沧海桑田,怎么那些丑恶的东西又回来了!现在反而读懂鲁迅了,喜欢鲁迅的作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8 02: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看的懂的人越来越多了,所以不能上教科书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8 02: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思想在哲学上来说就是矛盾过程的真实反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8 02: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为什么不提鲁迅先生所处了历史背景呢?而指谈了写作方法和用字技巧!鲁迅先生的独到这处有朴素的辩证的关联:剖析了人所处事态的无奈!窥息的是人的心灵!带有讽刺的含义:骂人与笔尖是唤醒梦中人!对不起我没看完您的整版而论:有所不当、后半部分的反转——可能也是吾写的:但愿!但论写作和用字您是讲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8 02: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不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国难当头每个人都会以自己行动表态,无疑,鲁迅是为唤起麻木的民众以小说杂文等为武器向旧社会宣战,因此毛主席给了他那么高评价。当然鲁迅也有误解别人甚至发些不当言论,这正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缺点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也不必怀有恶劣心态,指出不足博人眼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8 0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讯放在现在,还不知道有没有饭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8 02: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鲁迅,,,从不把老农民的底保金放心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2-25 09:35 , Processed in 0.09910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