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住民俗指老百姓们的居住方式以及和居住相关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独特的居住习惯模式。居住民俗一般包括居室类型、建筑仪式和居住信仰三个方面。人们的居住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有直接的关系。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建房的材料、形式、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都在发生着变化。
甘肃复杂多样的地貌和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甘肃的民居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农民多住土窑,当地民语:有钱修个面朝南,给个知县都不换。土窑有地炕院、明庄、暗庄、半明半暗庄之说;藏、裕固、蒙古、哈萨克族民居多帐篷、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屋;在陇东多为厦房,屋顶铺瓦:在降雨量很少的河西,屋顶不铺瓦,牛毛毡上糊层麦糠泥即可;陇离雨量充沛,房屋多为两面坡型,铺瓦:陇南羌寨独具特色。
在甘肃的甘南牧区,以前的藏族多住帐篷。特别到了夏季,牧民帐篷多用白布缝制,边沿和顶端用蓝布缝贴各种图案,蓝白相间,显得古朴庄重,又富丽堂皇。帐篷图案多用鹿、狮、龙、花、鸟、鱼、虫、运铎、山水八宝及各种几何、吉祥物图案,也有贴缝彩色图案及刺绣图案的。充分体现了牧区藏族民居的特色。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牧区的群众现也开始定居下来,融入现代城市居住中。
生活在林区的舟曲藏族,民居多为二层楼。一般住房分上房、下房,开间3至5间不等。除山墙、后墙为土墙外,其余全用木料卯榫结构。上房为家庭起居、活动和老人居室。上房正中为火塘,左右分隔一间或两间为居室,上房二楼为客室或储藏室。下房一层为牛马圈,二层为儿女居室。居室四壁均用木板装饰和建成壁橱,间以雕镂彩绘。上、下房面墙及门窗,多用结构复杂的格扇窗,楼上檐廊及栏杆,多饰以木雕。房顶为双坡式,用杉木薄板纵铺横压几道再用石块固定。藏族木楼大量吸取了汉族雕饰艺术,是藏汉文化交流的结晶。
在甘肃的临夏地区,因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其民居为三种形式。干旱地区多窑洞,一般依山前削壁凿洞加固,安门开窗,临窗盘热炕。山阴地区多草棚,一般选通风高平处,筑墙起架,主柱上梁,搭檩挂椽,坡式屋顶依鱼鳞式层层压苫山草或麦草。流水快,通风易干燥,适应山区多阴多雨气候环境,川地一般修建瓦房(屋顶覆瓦)或土棚(屋顶墁草泥)。瓦房又有“抱屋”和“厅房”之分。“抱屋”房顶为单坡式,俗称“撅屁股”,即所谓“房屋半边盖”。“抱屋”又有进深“三架梁”、“四架梁”、“五架梁”之分。“厅房”屋顶取双坡式,俗称“两流水”。无论“抱屋”和“厅房”,以隔断分为“穿廊“(前檐留廊)、“出檐”(又称虎抱头),三间中两边间前墙与廊柱齐,中间一间在金柱下安门,即成为凹字形。以装修分为“板装裹”、“土门土窗”。土棚建筑格局如瓦房,唯屋顶平缓,漫算泥防水,不用砖瓦。
甘肃天水民居主要以四合院形制为主。受传统风水观念和气候环境影响,院落的大门多位于东南方,厕所则在西南角。四合院大门多采用屋宇门形式,将倒座东侧稍间辟作门道,而在倒座后墙上开门。门框、门扇坚实厚重,造型简约朴素。这是因为历史上天水华戎杂处、战事频繁,兵灾匪患较多,坚固高峻的倒座后墙能增加人的安全感;而大门形制简朴可以藏拙不显豪富,不至于引起不法之徒的注意。
天水民居多采用一坡构架的形式,四面屋顶均为一坡各自向院内延伸。高墙深巷,构造特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END
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灵魂以心印新
转载自:甘肃兰州反邪教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760665445370434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