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未来的研究应在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情景模拟和实践应用等4个层次开展研究工作。主要方向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时空差异及成因机制研究、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影响研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分区分级的边界、模型、指标、阈值)、全国和区域尺度(重点流域、重要经济圈或城市群、典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及调控提升研究以及县市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细致性评价示范等。
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理论基础体系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其研究涉及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统计学,现代系统科学等知识理论和方法应用。前人虽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多数以定性为主,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不深入,尚未形成一套不同区域、不同尺度 、不同类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确定方法。因此通过定量方法,建立一套完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科学性 ,是需要深入攻关的课题。
▲全国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本底试评价图(据孟晖等,2018)
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技术方法瓶颈
定量化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阈值界定与关键参数率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量评价与综合计量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由分类走向综合、静态走向动态、定性走向定量的关键技术方法所在,应深入探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量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在定量评价的关键技术方法方面有待创新。
开展未来发展情景模拟与资源环境压力和调控提升研究
充分应用新技术观测和监测手段,基于卫星与无人机遥感、定位观测及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特征分析 ,加强区域未来发展的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对区域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过程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发挥现代计算机技术、RS和GIS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复杂系统进行动态模拟、优化分析和预测预警,开展模拟未来发展情景与资源环境压力和调控提升研究,确定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和灾害风险,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在人口和产业规模上进行调控,通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模拟评价结果优化存量资源环境,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倒逼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国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本底评价图(据李瑞敏等,2017,2018;王轶等,2018)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开阔地球系统科学的宏观视野,将地球系统中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将土地、矿产、海洋、生物等资源全部纳入评价范围,做好城乡、陆海、地上地下等资源的承载能力协同评价,完成三区 (城镇、生态、农业)和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落地。此外,目前亟待形成分区域、分类型、分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标准与技术规范,研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评价与监测预警平台,并在国家重大战略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开展示范推广。
▲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思路
就我国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而言,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与监测预警是其切入点和落脚点。其中,单要素的可利用数量和利用效率评价是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信息基础,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视作一个开放系统,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内部合理布置承载对象落地,找到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情景(Scenarios)下的自然平衡线(Naturalbalance line),建立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有效手段。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492800931410744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