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269|回复: 0

樊志民:民俗民间文化与各类文化遗产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3 01: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范志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会长。2018年11月受邀参加中央一套《开讲啦》栏目,被更多的人熟知和热爱。

原文标题:戊戌年杨凌民俗民间文化年会致辞


樊志民:民俗民间文化与各类文化遗产的关系-1.jpg

樊志民教授在《开讲啦》栏目现场



大家好,时逢腊八节,恭祝节日快乐。以上各位谈的比较具体,我想就民俗民间文化与各类文化遗产的关系谈一点学理认识,并就杨凌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与发展表达一点自己的希望,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们通常所谓的民俗民间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长期存留于基层社会的世代相传的风俗、技艺、文化。这种民俗民间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于一个社会与族群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弘扬与保护民间民俗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俗民间文化在更多层面表现为非物质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是滋育非物质文化的母体;非物质文化是民俗民间文化中特色独具且亟待保护与传承的内容与项目。现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只是极少数的濒危项目,而大量的民俗民间文化正处在不可逆转的流逝进程之中。

樊志民:民俗民间文化与各类文化遗产的关系-2.jpg

樊志民教授年会上的致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较之物质遗产而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们一般都是物化的、有形的。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虽然遭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只要有存留总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保护。

许多年来我们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且卓有成效。后来大家发现,思想文化方面的民间风俗、技艺、仪礼在现代社会消逝的更为严重、保护与传承的难度更大,于是便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保留、记录的相关内容与信息,可能比物化的反映、文字的记录更为丰富多彩、真实可靠一些。一个民族生息 繁衍的历史、独具的精神文化特质,更多地凝结在非特质文化方面。

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民俗民间文化的最大的特点是脱离不开特殊、具体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俗“活”的显现。它依托于口耳、形象和技艺相传作而得以延续,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最容易流失的一部分。

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时期之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樊志民:民俗民间文化与各类文化遗产的关系-3.jpg



我在《杨凌风物序》里说过一段话,杨凌既是中国农业的圣地,也是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创新城市。杨凌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与科技进步,这些都会在我们的区志与校史中留下相关的记载与反映。同时杨凌的民俗民间故事与文化,也千百年间生生不息丰富多彩。它基于杨凌这块土地上既有的历史事实与物产风俗,并且进行了某些必要的主观渲染与神异夸张。

于是乎姜嫄履巨人迹、后稷三弃、隋文帝葬泰陵,建子沟生唐太宗,便有了许多神奇的故事;以至于川云关、封神台、马援祠、马超岭、洪积鸣钟、镜照古刹、玉皇琼阁、灵山仙境等遍布境内各方遗迹旧址,也附汇了诸多灵异的传说。这种带有浓郁主观色彩而层垒叠加地形成的风物故事,虽然难以入史志,但其中蕴含的乡土挚爱情愫毕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研究杨凌民俗民间文化,找到了“讲好杨凌故事”的路径与方式。

民俗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或借助于文人雅士的笔端或存留于民间百姓的口耳相传,而且呈历久弥新的态势。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记实性文字与图像的存史地位与作用愈来愈重要,但它并不意味着风物故事功用之衰减。老百姓关于西农择址于兹的天呈祥瑞、著名专家教授的民间叙说,反映了他们对美好杨凌与西农的期望与祝愿,仍具有重要的宣传文化价值。

数十年间,杨凌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给我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条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带来了民俗民间文化研究的难度,促生了存留与保护的紧迫感。杨凌各级政府和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会,这些年在各级非遗项目申报、《杨凌风物》编撰、各类传承人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就文化传承而言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为大家点赞。

在杨凌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会年会之际讲上几句话,祝杨凌的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事业守正创新奋进新时代,以为期望与贺辞。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今日头条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465397720534226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4-23 06:19 , Processed in 0.06543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