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706|回复: 0

不说用途,你很可能不认识这件文物,更不会知道它的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30 04: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说用途,你很可能不认识这件文物,更不会知道它的价值-1.jpg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留下来的文物不计其数,很多都是价值连城的收藏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文物的用途都已经消失,或者是被人遗忘。比如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的香炉,其实是古代铜鼎的分支。铜鼎作为最重要的青铜器,不仅是祭祀所用的礼器,一开始是作为烹煮或盛贮肉类的器具,只是后来没人将它作此用途而已。

今天要说的这个文物,也有类似之处,请看下图。如果不是在本文中见到,您是不是会将它当作一个普普通通的水瓢?看上去,这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常备的铝制水瓢没有什么区别,保存得还不好,还有锈蚀。可如果我说这是天津博物馆的一级文物,会不会让你大吃一惊?

不说用途,你很可能不认识这件文物,更不会知道它的价值-2.jpg



其实,在天津博物馆,它的正式名字叫做“初元三年上林共府升”。这个名字相当拗口,很多人包括专家都喜欢称呼它为“上林共府铜升”。它并不是水瓢,而是一种量具。之所以对其用途,专家能够有如此的把握,全是因为它的外壁上铭刻着这么4行字:

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玡。容一升,重斤二两,工师骏造。

原来,这是一种测量容积的量具,它的测量体积是一升,本身量具重一斤二两。我们来逐一解释这段文字:上林共府,这四个字,解释有几种,最为认可的应该是指上林苑的供应物资机构。上林苑是西汉武帝刘彻兴建的一座皇家园林,规模宏伟至极,宫室万千。共府,就是指供府,取“供给资生之具”的意思。

不说用途,你很可能不认识这件文物,更不会知道它的价值-3.jpg



“初元”是汉元帝的年号,初元三年是公元前46年。“受琅玡”指的是从琅玡郡送至京师的,琅玡郡是秦朝时就设置的,汉朝时也保留了下来,地盘还不小,可以管辖51县,大概位置是山东诸城。

“容一升,重斤二两”我们前面已经叙述了,这里的升是秦制的。当年秦始皇剪灭六国,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同货币,度量衡”的改革,也标志着中原一统的真正实现。那么这个一升是多少呢?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实际测量,该容器的一升就是200毫升。

不说用途,你很可能不认识这件文物,更不会知道它的价值-4.jpg



在另外一个很像水瓢的铜升——战国两诏铜椭量于1982年在陕西省礼泉县出土后,人们好奇地测量这件来自于战国末年秦国量具的容积,结果是198毫升。除去可以理解的误差之外,两件古代文物,有力证明了史书记载“汉承秦制”的正确性。

要知道当时的人是惜墨如金的,更何况这是在铭文,为什么还要将铜升的重量写出来呢?原来聪明的古人早就考量到了,不仅可以测量容积,还可以称量液体的重量。当铜升连带着所盛物品一同被称量时,就可以很轻松除去铜升本来的重量,从而得到物品的净重。

不说用途,你很可能不认识这件文物,更不会知道它的价值-5.jpg



至于说后面所写的“工师骏造”,并不难理解,就是一名叫做“骏”的工师制造或者监造的。在器皿上写名字,这是春秋时期就已经留下的一种制度,叫做“物勒工名”。最开始并不是为了让工匠能够名垂青史,而是为了能够方便管理者检查质量,从而追溯责任人。大到几吨重的青铜器,小到一块砖瓦,都要有制造者的名字写在上面。这也体现了在几千年之前,中国古人就已经有了追责意识。

另外,这4行字的铭文是隶书写成的,文字洒脱严谨,古朴庄重,很有西汉的风韵。小珏喜欢看各种书法参赛作品,不止一次看到有人临摹这22个字。作为并不出名、也非有励志含义的铭文,能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已经实属不易。

不说用途,你很可能不认识这件文物,更不会知道它的价值-6.jpg



这样一件酷似“水瓢”的物件,能列为一级文物,自然与它数量稀少是分不开的。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底蕴,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420820971356165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1-28 10:45 , Processed in 0.06753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