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晋侯稣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示的文物,共16件,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收回入藏,其余两件在清理发掘晋侯墓地8号墓时出土。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有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这种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刻凿铭文的方法,在西周十分罕见。铭文叙述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献侯稣受命率军随周王征伐夙夷(东夷)的全过程。晋献侯稣因立功受到周王赏赐后特意制作了这套编钟作为纪念。
(国宝晋侯稣钟,2002年列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下面顺便说说这套编钟背后的故事:
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游览香港古玩市场时看到了14件编钟,标价非常便宜,只要十余万港币。马老一眼相中,决意买下。陪同他的一位香港商人提醒他说,这些编钟之所以便宜,是因为香港很多收藏家都认为它们是仿制品。
编钟运回上海博物馆后,很多慕名前来观看的文博专家也认为它们是伪器,说马老看走了眼。他们的依据是:首先编钟上还能见到铜的黄色,锈蚀的程度不对;第二是编钟上的铭文不是铸成的,而是编钟铸造好以后才刻上去的;第三是每件编钟上的铭文根本就读不通。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据,马老立即与正在山西省晋侯墓地进行考古挖掘的专家们联系,要求在回填土时仔细查找。考古工作者遵照这位老专家的要求,在回填土时进行了仔细的翻捡,奇迹出现了!出现了两个形体不大的钟!这样,山西那边出土的2件小编钟与上博从香港抢救回来的14件大编钟就配成了一套,两边的形制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这16件编钟同出于山西晋侯苏的墓地。于是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的独具慧眼成为美谈。
(晋侯墓)
可惜,这个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假的,是一个自媒体为了流量编造的。真实的事情是,上海博物馆馆长马老虽然买下了这些编钟,但是对这些编钟是真是假根本没有把握,心里七上八下的忐忑不安。而这些编钟花费了很大的价格,却没有一个专家认为是真的,马老自己也无法分辨,在其他人的议论下“马馆长花大价钱买回假文物了”,压力非常大。
正当马老疑虑重重之时,我国商周考古第一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邹衡先生听说了上海博物馆买回了一些青铜器,从晋侯墓地的考古现场迅速赶到了上海。看到这批编钟后,邹衡先生鉴定出,这正是被盗墓贼从晋侯墓地偷去的,是真正的国宝。马承源如释重负,站起来深深向邹衡先生鞠了一躬。当时在场的人都惊到了,马承源是国内文博方面的顶级专家,从没见过他如此认真地向哪位学者行此大礼。后来在上海的一次关于晋候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研讨会上,马馆长说倒:“正当我压力很大、疑虑重重之时,邹先生来到了上海,在他的鉴定下确认了这批文物的真实性,打消了我的疑虑。”
出土这套晋侯稣钟的山西高原当时是西周王朝一个重要的一线防区
山西高原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它的东面是太行山,西面是黄河(古称西河),南面是中条山和黄河(古称南河),北面则有大漠和大青山,中部有恒山、吕梁山、太岳山等山脉,汾水、沁水、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灌注其间,这就是自古以来所说的山西高原“表里山河”的独特地理优势:山河环抱,互为表里,易守难攻。汾水谷地位于山西高原的中部,由自北向南的一系列山间盆地所组成,这些盆地从北到南依次是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汾水谷地与渭河平原均为冲积平原,在地质上属于同一个断层地堑,除了为黄河阻隔外,彼此间不存在地势上的障碍。从汾水谷地出发,东出太行山可以控扼华北平原,西南出运城盆地渡过黄河则可以直下泾、渭谷地(关中平原)。因此,对于西周王朝来说,这样一个战守皆宜的地区,在西周王朝的地缘政治布局上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汾水谷地和山西高原一带的封国和部族)
为了防备北方部族自汾水河谷南下经运城盆地从东面对渭河平原的入侵,以及扼守穿越中条山从垣曲进入运城盆地的通道(轵道,也即太行八陉中的轵关陉),周人在这两条通道的交叉点上建立了晋国。
在西周的大部分时间里,周人的势力一直未能有效地向北进入霍太山北面的太原盆地,为了防备北方部族南下进入汾水下游谷地,周人在临汾盆地北端入口处的霍太山要隘附近,部署了同姓宗亲国霍国。
在黄河的几个渡口旁,西周王朝也做了精心的布局:在古龙门渡(也称禹门渡,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12公里)旁安置了韩、耿两个同姓宗亲国,在临近风陵渡(在今山西芮城县西41公里)的位置建立了同姓宗亲的魏国,在临近茅津渡(在今山西平陆县南4公里)的位置建立了同姓宗亲的虞国。
在运城盆地中央建立了同姓宗亲国郇国,一方面控制了重要的盐产地(今山西运城解池),同时又能够对它南北和西北方向上的韩、耿、魏、虞、晋等国,构成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
(黄河渡口的封国布局)
后来的历史证明,西周王朝在汾水谷地部署的这些锁钥是十分牢固的,起到了很好的防范外部入侵的作用。但是,让王朝分封制的设计和实施者们始料不及的是,位于汾水谷地的这些姬姓封国,在西周灭亡之后并没有沦入戎狄之手,而是在后来的春秋之世里,几乎全都被它们的同姓宗亲国晋国给吞并了。而晋国也通过不断地进行这样的兼并扩张,一跃成为春秋时期数一数二的头号强国。
接下来我们对该区域内的封国和部族作一一介绍:
晋:晋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国。唐是在今山西翼城一带的一个古国,周成王时期,唐有乱,周公灭唐后,周成王把母弟叔虞封在了唐,最初仍然称为唐国,有方百里的土地。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晋穆侯时迁都于绛(约在今翼城西南、曲沃东北的天马——曲村遗址一带,即史家所谓的“故绛”。一说在今曲沃县西南二里的古城)。晋鄂侯时迫于曲沃庄伯的压力,曾避居鄂地(今山西乡宁)。曲沃代翼后,晋献公最初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后来迁到绛(也称“故绛”,在今山西襄汾赵康镇)。晋景公时再把都城迁到了新田(即新绛,在今山西侯马市西)。这个晋国就是出土这件国家的诸侯国,也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虞:周太王公亶父之子(周文王伯父)仲雍的后人虞仲的封国,在今山西平陆东北五十里。春秋时为晋献公所灭。
髳:随从周武王伐商的八国之一,在今山西平陆西南。
魏:姬姓封国,在今山西芮城北五里古城址。春秋时为晋献公所灭。后来成为晋大夫毕万的封邑。
韩:周武王子封国,在今山西河津东北。春秋初(前757年)为晋文侯所灭。后来成晋大夫韩万的封邑。
耿:姬姓封国,在今山西河津东南十二里。春秋时为晋献公所灭。
郇:周文王子封国,在今山西临猗西南四里。春秋时(前677年)为晋武公所灭。后来成为晋大夫原黯的封邑。
霍:周武王弟叔处封国,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十六里。春秋时为晋献公所灭。
贾: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少子封国,在今山西襄汾西南。春秋时为晋献公所灭。后来成为晋大夫狐射姑(贾季)封邑。
杨: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最初为姞姓杨国,西周后期被戎狄灭亡,周宣王封子长父于杨国故地,仍然称杨国。春秋时为晋献公所灭。
赵:嬴姓,赵氏祖先造父的封地,在今山西洪洞北赵城镇东北三里。
蒲:西周赤狄之国,隗姓,在今山西隰县北。
北唐:西周时西北戎族建立的国家,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春秋时为晋所灭,故地成为晋阳邑。
落(洛):西周时赤狄之国,隗姓。春秋时称东山皋落氏,先在今山西昔阳东南七十里之皋落镇,后迁至今山西垣曲东南之皋落镇。前661年为晋所灭。
潞氏:西周和春秋时赤狄之国,隗姓。在今山西潞城东北四十里。前594年为晋所灭。
甲氏:西周和春秋时赤狄之国,隗姓。在今山西省屯留县北百里左右(一说在今河北省鸡泽县)。前593年为晋所灭。
留吁:西周和春秋时赤狄之国,隗姓。在今山西省屯留县南十里。前593年为晋所灭。
铎辰:西周和春秋时赤狄之国,隗姓。在今山西长治东南。前593年为晋所灭。
廧咎如:西周和春秋时赤狄之国,隗姓。在今山西平顺县东南一带。前588年为晋所灭。
仇由:西周和春秋时白狄之国,在今山西盂县。前457年为晋所灭。
黎:商和西周时方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三十里。春秋时为晋所灭。
泉:西周时赤狄之国,隗姓,在今山西长子。春秋时为晋所灭。
徐(余无之戎):西周时赤狄之国,隗姓,在今山西屯留西北余吾镇。
燕京戎:商和西周时部族名,在今山西祁县和静乐之间。
狐氏:西周时部族,有大狐氏和小狐氏,也称大戎和小戎,大戎为姬姓,小戎为允姓。在今山西永和、孝义之间。
隗(西落鬼戎):商和西周部族,商时称西落鬼戎,西周时称隗。在今山西吕梁山以西、黄河以东的大宁、蒲县以北地区。
条戎:西周戎族部落之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中条山一带。
奔戎:西周戎族部落之一,与条戎同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中条山一带。
本文作者:赛百浪子,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微信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41054617863979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