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一个年纪怀旧理所当然,因为前面的路差不多了,你要往回去,找回自己的坐标、意义,我们怀旧是正常。可是二十来岁就怀旧,怀十五岁、十二岁的旧,当然跟媒体也有关,因为当怀旧变成一种美、一种流行,甚至一种产业的时候,他们很年轻开始怀旧了。每一个90后都感慨自己老了,00后来了,都说90后开始生小孩,开始做人流了,开始掉头发了,90后有什么了不起,然后就怀旧了,怀旧的时间段压缩得越来越短。
我在十几岁到三十岁之前,因为是个双子座,我就很纠结,感觉到两个自己在打架。我不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活着,老是问自己一些很深刻的问题,但是又不能解决。然后就开始读各种的书,从尼采,到叔本华,到什么什么,就想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来,结果读了一圈也没搞清楚。那个时期,其实反而是一个青春的,充满了对世界未知又想了解世界,又想了解自己的晦涩的(感觉)。我现在想想,所有人都觉得青春是灿烂美好的,但是我觉得外面是美好的,那么如花似玉,满脸的胶原蛋白,内心其实是困惑的。 因为你在三十岁之前,要解决人生太多的问题,工作、婚姻,所有的东西,全部要在这个阶段把它解决。三十岁如果还不出嫁,那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是一个老姑娘了,然后你要三十而立,如果还没立,你又觉得自己在事业上就没有可能性了。
《临终者的孤寂》在德国修订出版的时候,爱里亚斯已经是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了,再过八年就要离开人世。他说:“人们在老年时会变得不若以往,我们经常不自觉地将这看作是偏离于社会常态的情况。”例如赶路的人群会不自觉地把挡在前面蹒跚而行的老者视为路障,希望尽快越过他,恢复自己“正常”的步速。似乎道路只属于“正常”的青壮年人,而老人则该留在家里,回避大家的视线。衰老是种被压抑的现象,不只老年人被社会放置在无用的零余位置;个人的老化更是一种禁忌,所以我们才有这许多减缓身体衰老的方法与药物。有一则美容产品的广告,触目惊心地用“呼吸也会使人变老”当主题,但它间接指出了一个根本事实:人确实会老;就在一呼一吸之间,生命迈向终点。死,更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偏偏又是一个备受压抑的题目。晚年的爱里亚斯并没有藉着老和死这个题目去回忆自己的坎坷经历,《临终者的孤寂》也不如它的名字那么诗意。在这本从演讲发展出来的小书里,他仍然坚持思想家的本色,将死亡拉到悠远的历史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他想要说明的,就是死亡的压抑。年关将届,谈死不太吉祥。可这不单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迷信,而是全世界“文明化”(爱里亚斯的关键概念)的结果。其实何止过年的时候不要说出“死”这个字,现代社会根本早就把死排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外了。一个现代人有多少接触死亡的机会呢?好端端的,我们不会看见尸体;关于死亡,我们总把它想象成一家干净明亮的医院,空气中弥漫着消毒药水的气味,小几上一瓶待放的鲜花,床上一位病人……正是在这种情况底下,爱里亚斯认为死亡不见了,一个临终者走得份外孤寂。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GMT+8, 2024-12-25 00:30 , Processed in 0.10086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