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音网站现诚聘编辑,欢迎垂询,一同传播道教正能量。
简历请发送至 hr@daoisms.org 。
《庄子·外篇》中记录了一个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不但不哭,不伤心,反而敲着盆子唱歌。惠子责问他,你妻子和你生活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年老死去,你为何没有一点儿情义?确实,在普通人的认知中,身边最亲近的人假如逝去,我们一定禁不止内心的悲伤,这是人之常情。但庄子为什么不哭呢?他不爱自己的妻子吗?他没有普通人的感情吗?有人说, 这世上没有感情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疯子,颠倒了喜怒哀乐的次序;一种是傻子,根本不明人间至亲的意义。相对而言,庄子究竟是疯子还是傻子?
其实,说庄子是疯子或是傻子,只不过是站立在普通人的立场人来看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事情,从而根据自我的判断做出了一个看似正确的结论。 人们在不能理解某些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武断地为其做出断言。庄子并不疯傻,面对惠子的质问,他回答说:“她刚死时,我何尝不悲伤,但转念一想,她本无生命,亦无形体,甚至连呼吸之气都没有。后来,从若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气,气又成形,形变成了生命。现在生命又变成死亡。这个过程,犹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现在我妻虽死,但她已回归自然,静静安息在天地的怀抱里,我何必还要悲伤,这就是生命的道理!”
庄子认为,生和死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不过是大自然的一种运化罢了。 生命源于自然,最后回归自然,这是世界上最明显简单的“道”。庄子曾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妻刚死时,他势必也会伤心落泪,但之后他感悟了,妻子已经安息在天地之间、同大道归为一体,既如此,他还哭哭啼啼地伤心什么呢?实际上, 并不是庄子精神分裂,而是我们不能理解庄子的世界。
有学者研究认为,庄子是楚国贵族出身,他“鼓盆而歌”,是当时楚人的 风俗。按照楚人的丧葬习俗,庄子在亡妻葬礼上应请巫师和亲友击鼓歌舞。但他当时很穷,既请不起巫师,在异地流亡也无法请来亲友,只好自己鼓盆而歌了。虽然庄子超然物外,但还是有些世俗生活需要应付,比如基本的生活保障,比如生老病死,“鼓盆而歌”既是风俗也是现实生活的无奈。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所有才会有那句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能够乐观地接受生活所给予的磨难,这本身便是超然的境界。
生死本就是平常之事,天地 宇宙平衡不是死寂的平衡,而是动态的,有来有去有留有离。生死我们都会面对,我们常常为了生而欢喜、为了死而悲伤,但这些都是我们个人的喜恶罢了。在我们高兴的时候,刚出生的小孩子并不会理解大人为什么高兴;当我们悲伤的时候,已经死去的人更不会在乎我们的眼泪。若是发自于真心的欢笑泪水,那么在当笑的时候笑、当哭的时候哭,也不失为一种真性情的表达。然而在哭过笑过之后,仍然需要积极地去面对未来的人生。倘若一味陷入在某种情绪中无法自拔,这便是没有看明白人间悲欢离合的自然本质。修行是什么? 修行正是在看懂了一切的无常之后,却仍然能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所有的因缘。
诚然,也有一些人的哭笑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上冠以符合礼制的大帽子,内心中却在思索是否能为自己赚回点颜面。 人这一生如果连自己的真性情都丢掉了,还能再去谈论什么为人之道呢?古人认为,狐狸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死去时,一定会把头向着故乡的方向。我们人类总是被名目繁多的利益、欲望、礼制、面子、人情等等因素绑架,却会忽略了真正为自己内心活一场的感受。
在庄子看来,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永久的宁静与安逸,也是人从自然中来回自然中去的必经之路。 只有了解了“死”,才能更好地“生”。庄子是具有大境界的。在他的视角下,别人看自己是对是错都没有关系,真正值得在乎的是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发自于真心。 他的鼓盆而歌,正是对人们已经偏离了大道的讽刺。而如今的我们,再用一些自以为正确的观点去评判庄子,是不是也终将会成为被他嘲笑的对象呢?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
投稿地址 : server@daoisms.org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638712713608430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