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4458|回复: 19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说说大有讲究的中药剂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6 19: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如市制:斤、两、钱、分、厘;公制:千克、克、毫克;数量如生姜三片、蜈蚣二条、大枣七枚、芦根一支、荷叶一角、葱白两只等。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l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说说大有讲究的中药剂量!-1.jpg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象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因此,对于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此外,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说说大有讲究的中药剂量!-2.jpg


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三、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关系

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与药物剂量也有密切关系。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说说大有讲究的中药剂量!-3.jpg


四、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约5—1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30—60g。
很多人觉得中药都是天然材料,多吃一点、少吃一点无所谓,根本不重视中药的剂量规定。还有些人觉得中药的药性比较温和,多吃一点能增加药物的疗效,再加上中药多是煎煮的汤剂,他们觉得煎煮后可能让药物的有效成分散失了不少,于是往往在医生规定的剂量上再自行增加一点点,或者在病愈后还继续服用一段时间的中药,认为这样便可以保证病“断根”,不会复发。其实,这样的行为非常危险,即使是中药汤剂也要按量服用,如果剂量超标,很容易引起头晕、头胀、腰酸、乏力等副作用,曾经就有人因超量服用带有毒性的中草药,造成毒死的惨剧。
总之,服用中药也和服用西药一样,必须讲究剂量,对症下药。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说说大有讲究的中药剂量!-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6 19: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不传之秘在量,用量之秘在于:药性,剂型,配伍,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等因素。中医生不得不知,知者秘解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6 19: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不传之秘在量,用量之秘在于:药性,剂型,配伍,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等因素。中医生不得不知,知者秘解也!
就象王水一样,硝酸与盐酸配比是关键!
自古至今,真正的老中医都是化学高手,中医用药具以偏治偏,以偏矫偏。
现代药材和古代药材的药性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参考以前的剂量单位毫无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6 19: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用中药治病,用药有时剂量很小,很多人认为是给小孩拾的,其实药对症疗效很快,很多病两三付就好,剂量并不大,药方不精确,当然有时剂量大见效也是慢,用反了而会加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6 19: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及医学知识,真善矣,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6 19: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了我们几千年的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6 19: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是心得体会?还是听课笔记?是医生比你悟得透,懂得多,不是医生的读这文章有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6 19: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至今,真正的老中医都化学高手,中医用药具以偏治偏,以偏矫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6 19: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赞]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发杨光大我国的中医药事业……继续发展和推广中医药,为人民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6 19: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药之秘……经方之精华在方剂注脚...特别病症之特别药物需另外特别炮制...忽略此细节...再多再好之经方也是别无用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2-1 23:48 , Processed in 0.09055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