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闻,山东地区的胶东一带,祖辈人流传有特别的送葬
风俗,老人去世以后,长子嫡孙出大殡时,摔掉瓦盆送亲人上路,同时会咏唱一种歌谣,歌词大意为:
"娘,娘,上西南!
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娘,娘,上西南!
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
娘,娘,上西南!
你甜处安身,你苦处花钱。"
歌词的意思,可能是为逝去的亲人指点家乡故土的路,老辈人的根,都在遥远的西南方向某处。逝去的魂灵,一路上风尘仆仆,路途万水千山,嘱托亲人走宽广大路,莫走艰涩小道,祝福路上有宽敞的宝船接应,船上装满了金银珠宝,有奔跑如飞的快马代步,有足够使用的盘缠花销。告诉亲人,要找宜居舒适的地方,安顿那个世界的生活,如果有了苦处难处,要舍得用钱,不要如今生这样节衣缩食。
理论上说,单纯哭诉离别痛苦,确实不及有含义的哭辞,更能表达哀伤之情,而且这些词句中的内容,往往能引发人的哀思。但是这几句话中,隐含着更多的内容,反复吟唱的“上西南”一句令人疑惑,似乎有所指。
有认为,这是出殡的孝顺子女们,给生养自己的亲人最后的祝福,也是在告诉自己的亲人,该上路了,灵魂要往西南方。这是山东地区特别是胶东地区独有的风俗习惯。据说,与生活在此的人,曾经的根源有密切关系,是魂归故里的嘱托,也是指点亡灵前往魂灵栖息之所。
那么,为啥胶东人在北边,北在上,南在下,却要说“上”西南,而不是“下”西南呢?这可能是胶东方言造成的,胶东人问去哪儿都爱说“上哪儿去”,说去外面街就回答“上街”,去哪儿都用“上”而不是“下”。
关于“上西南”的来历,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且一样一样的细细道来:
其一,西方世界说。出殡的时候,大声喊"娘,娘,上西南",是告诉亡灵一声,该上路了,不要眷恋自己生活的地方。
按照佛教教义的理论,西方极乐世界,也称极乐世界,是美好的净土,也是为安乐和无忧无虑的地方,没有纷争、没有烦恼,最为清净、平和。能够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累世修行的善人。
作为子女,都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在另一个世界安享生活。至于为什么是西南,大致因为北方城市都是坐北朝南,南方是温暖,有阳光普照,而太阳东升西落,以西方为家,所以西南是太阳居住的温暖所在。又加之西方极乐世界也在西边,两厢合并,就变成了西南方。
恰巧佛教的原产地就在西南方的印度。所以告诉魂灵去往西南方,也是比较妥当的提法。
其二,魂返故乡说。据说,胶东地区居住的人,他们的祖先和根,都是来自遥远的异乡。上西南的意思,是让亲人魂归故里,不做孤魂野鬼。传说,此地的人都是从西南方的"小云南"迁徙而来的。至于为何要从小云南长途迁徙,也有两种说法,
一是源自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的十八次大移民政策,先后从山西向山东地区抽掉了许多百姓,充实战后荒芜的村落,这是地方人口的大迁移。另一种是军屯说,是指从云贵的威宁地区抽调军屯的民众到山东地区戍边,强化军事防卫,为军民迁移。
根据移民来源的方式不同,迁移地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山西洪洞说,洪洞在山西西南方,因山西旧称云中,山西西南部的移民,即为云南(山西云州之西南),称为小云南,是为了云南相区别;另一种就是源于明代的军屯卫所制度,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在明代时期旧称乌撒,在此地设置了卫所,称之为乌撒卫,从云南威宁迁移来的,称为小云南;还有一种说法,这些移民先从乌撒卫一带到了长江流域,转走大运河进入山东,即从江浙一带到了山东地区(云南走江南),所以将江浙一带称为小云南。
不管从哪里来的山东,记忆中,自己的家乡,都是在西南边的某个地方,因此,家人过世之后,为了指点回家的路,就会在出殡的时候大喊一声"上西南",凄凉和悲痛中,也带着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这喊声中,却也隐藏着家乡的秘密。
其三,阴司招魂说。歌谣里面所说的西南,是指的山东泰山之阴的蒿里山。自前秦以来,作为东岳大帝的泰山神,就相传有着掌管生、死的无上神权。顾炎武在《
考古录》写道,周代末年,泰山就有了神仙传说。
道教兴盛以后,凭借影响力,册封了五岳大帝,而东岳泰山以五岳之首,承担了重要的职能,发展出了"泰山治鬼说",《五岳真形图》则直接规定了泰山神的职责,就是"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赋予东岳掌握生灵的生死贵贱大权。
那为什么阴曹之属,会落到泰山之阴的蒿里山呢?据元代翰林集贤学士徐世隆的重修《蒿里山神祠记》中记载,自汉以来就有传说,人死去之后,魂灵就归于泰山蒿里(以前叫高里山,汉武帝曾经在此祭祀后土神,就是大地),大约在魏晋时期,蒿里山还有建有规模宏大的神祠,名为森罗殿。后来,这座山受生死传说的影响,发展出了阎王殿的体系,建立了七十五个地狱阴司,作为追逮阴魂野鬼的衙署,和审判善恶之所。北京现存的东岳庙也有七十五阴司的塑像,就是这种信仰在道教建筑中最好的反映。
蒲氏《聊斋志异·布客》一则中,有长清某贩卖布匹的客商夜行,路遇短衣人说"我非生人,乃蒿里山东四司隶役。想子寿数尽矣。"说他不是人,泰山蒿里山的东四司的阴司差役,碰到他是因为寿命到了尽头。按照《泰安县志》卷七记载,十殿阎王手下有七十五个阴司,各有不同的职责,东四司的职责主管生死轮回,所以能查阅和修改勾魂牒,与泰山的传说记载是一致的。
从胶东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蒿里山的位置是在它的西南方向,所以"上西南"的意思,就是去蒿里山。告诉失去的亲人不要走错方向,应当上西南方向,去泰山的蒿里,那里才能投胎转世,与家人亲人再续前缘。古语有云:"魂归蒿里",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既然东岳是"治鬼"之所,那么为什么又把阎罗殿放在"酆都城"呢?酆都城,旧在巴郡,属于今天的重庆市。酆都鬼城这个说法,起源于东汉末年,当时五斗米教盛行于西蜀,他的教首称为"天师",因此又称为"天师道"。
天师道中的符箓咒法较多,教中的巫师都称"鬼吏",时间一长,鬼吏所在城市就变成了鬼城。加上人们的想象,和天师道的宣传,逐渐丰富了酆都的神异功能。世人都认为,自己去世以后,都要到酆都城报到,然后有判官查阅生死簿和善恶簿,判定人的功罪赏罚,重新进入六道轮回。
到了宋代以后,在酆都地方的阴山,建立了人间的阴曹地府,修筑了一整套的地狱机关,酆都由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鬼蜮,正统的鬼城泰山蒿里反而不那么闻名了。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留言给我。如果对文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也请在下方留言赐教。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