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盗墓贼也有一套,如果能判断出古墓的年代,根据时人的随葬风俗,一般不愁破解不了。
原始社会墓的随葬品多为陶器皿、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贝壳、装饰品等,后期还可能会有玉器象牙器,以玉铲为代表,石器最丰富(民国盗墓贼所说的,“有贝钱者珍品不多”,可能都是这类墓)。
商周墓金、铜、玉器等各类器品都有,其中以鼎、爵、编钟等青铜器为代表,且最丰富。
汉墓中多随葬玉器、铜器、陶器、竹木器,其中以玉器为代表,灶、井、磨、楼阁等陶质模型、人俑最丰富。
魏晋南北朝墓的随葬品包括铁器、陶瓷、瓦器, 其中以镇墓兽为代表,陶猪、陶狗、陶鸡、陶俑等最丰富。
隋唐五代墓随葬品多为金银器、玉器、陶俑,其中以唐三彩为代表,金器最丰富。
宋明清墓铜、铁、陶瓷、金银、玉器都有,其中以包括青花瓷在内的各类瓷器为代表,而且最丰富。
上述是盗墓贼的经验之谈,与现代考古中的发现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形成“秘诀”仅需18个字商周铜,秦汉玉,魏晋俑,唐三彩,宋元瓷, 明清银。
这是依据墓葬年代,所作出的判断。但盗墓活动中,如果一时无法判断出墓的年代,又要看土色了,依土色的变化来推断地下宝物的种类。傅振伦先生1950年初曾在洛阳采访过三名民国盗墓贼,从其所记来看,当时就是看土断代的:
“掘墓工具有铁制双铲,俗呼阳窒或洛阳铲,状如半瓦。又有7尺竹竿,系以绳,向下钻探,凿成容一人的坑道,仅可俯首取物。可探至5丈以下,视土色以判有无古物及其年代。如系三代秦汉坟墓则钻探搜寻。如无值钱之物,则舍之而去。唐、宋、明等墓,叫作‘刀子活’,就不发掘了。”从傅文所记来看,民国时期洛阳一带的盗墓贼的寻宝经验确实丰富。
寻找铜路
民国时期,盗墓贼眼里的第一宝物是商周铜器。于是,他们在频繁的盗墓活动中寻找铜器是最大目的,由此摸索出了一个很实用的寻宝方法——“看铜路”。
由于长期受到地下水的浸渍,随葬于地下的青铜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质变,由铜器散发出的化学物质浸染到周围的土质,土色就会出现变化。土色上的这种变化,等于告诉盗墓贼“这里有铜器”,此变化无异于“仙人指路”,盗墓贼俗称之为“铜路”。
如何识“铜路”?有两个办法。
(1)泥土颜色发黑,年代越久越黑。
(2)埋藏点泥土松软。因为铜器放置的地方,土层均未经夯打,是墓顶塌陷或自然覆土。
如果墓穴完全打开后,“铜路”则原形毕露,可以看得清清楚楚。2010年4月,笔者在安阳殷墟侯家庄拜访到了当地有名的青铜堂主人、开了青铜器仿造作坊的侯先思先生,求证“铜路”一说的可靠性,侯先生肯定了“铜路”的存在和可靠性。
地下宝物的保存情况,也是盗墓贼最为关心的。就地下出土的青铜器而言,以黑色者(俗称“黑漆古”)为佳,绿色(俗称“西瓜绿”、“绿漆古”)次之,淡黄或灰白色的最差,往往一触就碎。
在取土探样时,如发现地下土壤潮湿,墓穴可能是个“脏坑”,里面埋葬物品的质量、品相可能都不是太好。
“坑”有生坑、熟坑、脏坑、水坑之分。
生坑:是刚盗不久的墓穴,没有污染,出土的东西则称“生坑货”。
熟坑:也叫“老坑”,是早已被盗的墓穴,出土物品质好,称“熟坑货”。文物市场上的熟坑货多“黑漆古”,出士年代较早,一般为明清以前坑内出土。刚出土时并非黑色,是藏家将青铜器除锈、擦光、上蜡,常年把玩后形成的。
脏坑:多出现在土壤深厚的河南、陕西等北方地区,坑内有灰渣或糟铁,因为脏坑里污物多、不干净,故而叫“脏坑”;随葬品多遭污染,青铜器品质一般很差,必沾有泥渣,甚至连人骨也被弄脏了,呈黄铁色。
水坑:多出现在水位较高的湖南、江西等南方地区,墓穴进水成塘,故名。因为随葬品长年浸泡其中、氧化缓慢,盗出器物色彩鲜亮、表面光润、品质较好。水坑内多出“绿漆古”,也出“黑漆古”,藏家最喜欢,文物市场一露头便会被买走。
这些“坑”,盗墓贼也称为“坑口”。盗墓时,根据各种坑口情况,便能知道里面的随葬品的保存情况。
从上面的叙述读者应该可以体会出来,盗墓活动确是“技术活儿”,绝非雕虫小技。只会使用“洛阳铲”、出蛮力是不够的,要吃透各种“秘诀”。吃透了以后,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实践”才行。当然,这样的“实践”机会并不多,而且很危险。盗墓是犯法的,是一种民间嘴里所谓的“断子绝孙”的行为,在过去是要被砍头的。笔者建议,如果有兴趣、又有条件的话,可以跟着考古队出去“玩票”,当名考古义工(志愿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