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330|回复: 0

人文古交之千佛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30 13: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佛寺——古交的标志、古交唯一的国保单位

古建筑艺术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朴典雅、庄重深厚、造型别致、工艺精湛的特点闻名于世界,作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凝聚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汇聚了中华文明的智慧,被世人赞誉为凝固的音乐。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古交的古建筑艺术同样也具有展现历史文化与人民智慧之韵。
人文古交之千佛寺-1.jpg

千佛寺山门


古交千佛寺是古交有名的古刹,因殿内存千余尊唐代石刻佛像而得名,现位于古交市东曲街道办事处川东社区杨家坡,原位于桃园街道办事处西梵寺沟, 1990年迁于今址。2013年3月,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古交之千佛寺-2.jpg

大雄宝殿


据寺内清道光十一年( 1831)《重修千佛寺记》碑文记载,千佛寺“首创自唐,由来久矣”。明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千佛寺并诗》记载:“古交之乡有古刹焉,名曰千佛,两川相挟,背山临水,左有钟楼壮其威,右有井泉毓其秀,前有石寨钟其灵。森然雄伟,郁然佳丽。”元、明之交屡遭兵匪之灾,垣墙倾圮,圣像凋残,间有一二仅存者零落于凄风霖雨之下。明成化七年(1471)重修千佛寺,至弘元年( 1488)完工,历时17年,将其修建成了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十方梵刹。当时有正殿三楹,罗汉殿于左,十王殿于右,山门于前,中设佛事,饰以金碧,神天仪卫,焕然一新。另有禅室、斋堂一应俱全。明朝末年,这一带战火频繁,崇祯九年( 1636 ) ,正殿两廊、钟鼓二楼、天王殿、伽蓝殿,俱已毁于兵燹。后于清顺治、康熙年间,陆续被修复。民国时期,千佛寺再度衰落,香客稀少,布施甚微,寺僧减少,寺内建筑因无力维修,残败不堪。1990 年,古交市委、市政府对千佛寺大雄宝殿进行了整体搬迁,将其迁于现址。

现千佛寺坐南朝北,一进院落布局,南北48.6米,东西33.42米.占地面积1624.21平方米。中轴线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为钟鼓楼、耳房、配殿。除大雄宝殿为搬迁修复的明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新建。
人文古交之千佛寺-3.jpg

寺内石雕佛像


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八檩前廊式构架,檐下斗拱七踩三昂。殿内后檐墙嵌有石雕佛像图79幅,共计21.5平方米,上雕高8厘米的唐代小佛像1144尊。每一尊佛像都跏趺坐在高13厘米、宽10厘米的佛龛内,用压地法以突出佛像。佛像仪态端庄,风度潇洒,衣纹流畅,手印有成道印、说法印,双手合掌,更多的是双手重叠,手心向上,放在膝上的禅定手印。千佛像的雕刻技巧不一,以墙面的右上角为佳。佛像形体为束腰、宽肩、高胸、束冠、圆脸,应为隋唐风格。这些石雕小佛是千佛寺的文物精华。其雕刻手虽然粗犷,但衣纹线条流畅,造型古朴,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极富情趣,是目前太原地区保留最为完整、极富地方特色的石雕艺术作品,更是研究我国唐代雕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人文古交之千佛寺-4.jpg

重建千佛寺记碑


千佛寺内存有明、清、民国重修碑7通,以及真能和尚灵塔1座。如今的古交千佛寺,明丽壮观,雄踞在水泉寨杨家坡上,红墙青瓦十分醒目,是古交市的标志。它在矿区鳞次栉比的高楼丛中,闪烁着古老文化的光彩。
人文古交之千佛寺-5.jpg

斗拱

人文古交之千佛寺-6.jpg

十八罗汉图


目前,千佛寺是山西省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除大雄宝殿外,还有东、西耳房,东、西配殿,山门及天王殿和钟鼓楼。共有雕像49尊,其中,西方三圣是2007年4月由五台山普庵寺请回。地藏菩萨、三士殿、珈蓝殿及大雄宝殿内的十八罗汉则为2007年和2009年分塑。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4604450349939430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4-23 00:17 , Processed in 0.09347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