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56|回复: 1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31 11: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最早整理《山海经》的西汉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认为此书是三代时所作。刘歆这一说法是受到《列子》的影响。《列子·汤问第五》中,夏革回答汤的疑问,提到了五座大山及山上的特产,此外还有怪异之物,这和《山海经》记载地理、特产以及怪物的写法相似。同时,《列子》中又说这些怪物是大禹治水周行天下时亲眼见过的,他的臣子伯翳了解这些怪物,夷坚听说之后把这些怪物记了下来。其后,王充《论衡·别通篇》、赵哗《吴越春秋》等都持这种观点。 但实际上,《山海经》中记载的明显是战国到秦汉时期人们所了解的世界。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1.jpg

中山经描素的范围


《中山经》所描素的范围是洛阳附近地区,古代以洛阳为天下之中,是“中国”一词的来源。根据文中的河流基本流向黄河得知。《中山经》主要记载了薄山、济山、萯山、釐山、缟羝山、苦山、荆山、岷山等。

1,薄山不知道具体指那座山,但是其河流主要向西、向北、向南流入黄河,应该在河南西部或者山西南部偏西的地方,该山跨越了黄河两岸。该山可能是古人祭祀场所。

2, 济山,这座山应该就是伊洛河发源的伏牛山脉。文中多处记载有河流注入伊水或洛水。其中蔓渠山是伊水发源地。“发视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又有“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荔山。荔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根据这一线索,查阅伊水得知,伊水发源于河南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而这座山脉应当整体上处于伊水的南部,才能“北流注于伊水”。这座山应当从处于栾川县到汝阳县一带,涉及到熊耳山的南部和老君山一带。由于伏牛山古代属于三苗或者楚国的势力范围,因此风俗和中原也不大一样。“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当地的部落估计以鸟为图腾,祭祀用毛。

3,萯山,应该是黄河南岸的一个小山脉。文中提到萯山的一个山峰,为青要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土单】渚,禹父之所化”,这座山发源的河流直接向北注入黄河。这座山应该就是秦岭东段,处于河南和陕西的交角。该山北部就是黄河拐弯的地方,有潼关等险关。在河南最高峰为老鸦岔脑,位于灵宝县,从这里是“帝之密都”,北望可以看到河曲。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2.jpg

老鸦岔垴:河南之巅


4,釐山,这里的河流都向北向西流入洛河,也有向南流向伊水的,应当是处于伊水和洛水之间的熊耳山。熊耳山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卢氏县,向东北绵延至伊川县折而向东,南接伏牛山系,北邻崤山,主峰全宝山(在洛宁县境内)海拔2103.2米,花果山(在宜阳县境内)海拔1831.8米,鹰嘴山(在嵩县境内)海拔 1859.6米。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3.jpg

熊耳山


5 ,薄山二,这里有的河流流入黄河,有的向向北南流入洛河,应该是后来著名的崤山。如果和薄山一起看会发现,两座山都是在山西和河南交界处,差不多是一个地区,因此名字都是一样的。这里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天下“九塞”之一。《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即此。

6,缟羝山,这里也有南流入洛河,北流入黄河的水。其中有些河流流入了神秘的“谷水”。大致上,这里处于黄河和洛河中间,应当是崤山的一部分,位于巩义一带。这里提到一个湖泊,为“夸父追日”在北方找到的湖泊,“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说明在黄河附近有一个大湖泊。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4.jpg

夸父


7, 苦山,应该是现在的嵩山,河流流入伊水、洛河或者役水(向北注入黄河)。其中有两座山分别为“少室山”“太室山”。

8, 荆山,属于长江流域了,“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应该位于南阳地区了。古代楚国最早活动的地区就是荆山,因此楚国也称为“荆国”,首都最早名为“丹阳”,难道是因为此处“多丹粟”。雎水可能为丹江,因传说曾产丹鱼而得名,和文中“多文鱼”恰恰相符合。而荆山地区的民族也是“鸟身而人面”,和同处于两个流域交界处的熊耳山一样。

9,岷山,记载为“江水”发源地,“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显然这里的江水不是长江,“大江”才是长江。古人不知道长江发源于何处,也不知道在哪里入海,最早的中原人错把江西安徽的彭泽当做“海”。同时由于了解不清楚,也会把河流的流向搞混,如“东北注于海”。从这里可以知道。远古时代的华夏人,了解最南的地区也就是在汉江上游地区了。古代尧舜,大禹等和三苗的战斗基本发生在汉江的丹江流域,南方为三苗或者楚国势力范围,中原人不可能深入了解。文中提到这里的人“皆马身而龙首” ,南方图腾为“蛇”,后来演变为了“龙”,这这里得到证明。这里的岷山,可能就是汉江上游地区。

10,第10座山没有总体的名字,没有写河流情况,因此很难判断是那一座山。

11,第十一又是荆山,应当是荆山的分支。有河流流入汉江。

12,洞庭山:这里的洞庭不是现在的洞庭,而是出于河南和湖北交界处的某一座大山。该山是“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不过要注意,这些地名均不是湖南地名,是上古时代丹江地区的地名。喝多河流在此交汇,可能是襄阳一带。“帝之二女”指尧的两个女儿,他们死于潇湘,因此后来产生于泪染斑竹的美丽神话。这里本来为三苗的势力范围,帝舜曾经南征到这里,死于此,后来葬在这一带。到了后来,三苗南迁,将这个故事带到了湖南地区,造成了地名的变迁。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5.jpg

丹江口水库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252668270339691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31 11: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薄山是中条山的西段,以此为参照看山经,会豁然开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1-15 10:30 , Processed in 0.06596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