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华、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等活动和习俗。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年一些风俗吧。
腊月二十三(小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灶仪式。所以有一句民间习俗叫做“官三民四船五”。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的开始迎接过年的准备。
腊月二十四(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的开始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静静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洗疚疾):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的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腊月二十九(祭祖):年要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小除夕是什么?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戏,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正月初一(拜年):
早起:有的人认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回塌。所以要早起。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年过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团圆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正月初二(姑爷节):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的去给岳父,岳母拜年。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区由于路途的原因可能会住下并吃晚饭)。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的神门笺一并烧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正月初四(羊日):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羊日是汉族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黄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造神回民间的日子。
正月初五(破五):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破五这天不宜做事,否则到来的这一年里遇事破败。破五习俗上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正月初六(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的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汉族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里。
正月初七(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日”、“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上。
正月初八(谷日):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天日):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石不动):这一天凡磨、碾等是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成“石不动”“十不 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正月十一(子婿日):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
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关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46579216561607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