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手夺天工,匠心映明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在广西,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凭借着巧手匠心使残旧的古老文物焕发新颜,用高超的修复技术为古老文物延续生命。
“干这一行最需要的是耐心”
杜宇正在检查书叶的破损情况(严立政/摄)
先用刷子细细刷拆下来的书叶(古籍中一叶纸沿中线对折,成正反两面),用相近的纸填补破洞,再压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90后”姑娘杜宇身着灰色工作服,立于修复台前,一丝不苟地为古籍“动手术”。
受到家人的影响,杜宇大学学的是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后通过考试来到现在的单位。
在杜宇看来,干这一行最需要的是耐心。“有的古籍破损比较严重,一天可能只修一叶,甚至几天修一叶。每一步都要缜密思考,修旧如旧,不恰当的操作会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杜宇说,“我有一次在修复时不小心修到了书叶的正面,好在不太严重,属于可控制的范围。”
杜宇正在修补破损书叶(严立政/摄)
杜宇的同班同学有30多人,目前还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只有两人。“支撑我的除了情怀以外,就是成就感了。看到一本残破不堪的古籍在自己的手中涅槃重生,我觉得很欣慰。”杜宇深有感触。
“为后人留下一笔不可再生的珍贵财富”
今年31岁的修复师陈琦看起来像个运动健儿,开朗好动,脸上始终挂着俏皮的笑容。
陈琦毕业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从事了两年的广告设计。机缘巧合下,陈琦来到了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这一干就是六年。“我来的时候,修复室还没几个人。因为半路出家,所有的东西都要从头学起。尤其是刚开始干修复的时候,面对器物总有恐惧感,担心修坏了。我们修的青铜器大多是汉代的,心理压力还是有的。”陈琦说。
工作中的陈琦(严立政/摄)
陈琦正在拼接瓷瓶(严立政/摄)
眼下,陈琦正在修复一件瓷瓶。据他介绍,修复的过程中最难的步骤是整形。整形拼的是耐心和细心,一件变形器物的修复,整形这一步就可能占去一半的时间,有时甚至更多。
在陈琦的眼中,文物修复师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神秘。尽管入行六年,陈琦仍然认为自己的修复技术还处于初级水平。
不过,陈琦并没有打算转行,“这是一份值得去付出的工作。能够亲手延长文物的寿命,为后人留下一笔不可再生的珍贵财富,多骄傲啊!”
“我们这些织娘终于后继有人了”
汉族妹子于明凤,如今在广西博物馆致力于研发壮锦系列文创产品。然而,于明凤在数年前对壮锦还是一知半解。
2012年,于明凤来到百色靖西市考察时,接触到了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壮锦。壮锦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明凤。于是,她便萌生了学习织锦的念头。
在之后的时间里,于明凤踏遍靖西、忻城、宾阳等地的村寨,寻找当地的手工艺人。经过虚心请教和认真钻研,于明凤的织锦技艺大幅提升。来宾市忻城县的老织娘对于明凤赞许有加:“我们这些织娘终于后继有人了!”
于明凤正在织壮锦(严立政/摄)
2016年,于明凤到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任职,便开始琢磨着如何将壮锦元素运用到日常生活用品之中。两年过去了,于明凤推出了许多广受欢迎的作品。加入壮锦元素的台灯、镜子、书衣、钥匙扣等,造型精美,兼具创意和实用性。
在博物馆里,这些年轻人久居静室,在岁月的流淌中打磨时光的痕迹,还原文物昔日的光芒。他们用青春扛起传承大旗,用初心传承先祖的智慧,用匠心重现文物的光辉。(完)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517304395207808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