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090|回复: 0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5 15: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1.jpg

(海州城朐阳门民俗踩街表演)


历史上的连云港虽偏处海隅,但随着中央政权对海洋的关注、海运与对外贸易的兴盛,以及依托山海渔盐之利,曾有过数度繁华。南宋以前,位于中原发达地区正东方的连云港,有着得天独厚的战略与区位优势,在周边西安、洛阳、开封、青州、徐州、扬州、淮安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下,经济社会文化亦曾高度繁荣。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2.jpg

(藤花落,4000余年前龙山文化遗址,双重城垣,出土的部分陶器)


有专家曾言,“地上看苏州,地下看海州”。连云港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分布广泛,春秋、战国及秦汉古城密集分布。海州城、锦屏山、云台山周边汉墓鳞次栉比,宋墓也常有发现考古发掘文物之丰富,虽与王侯将相墓存在差距,但也极具特色。在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中,秦东门和东海庙至今让港城人魂牵梦绕。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3.jpg

(黄玉猪,海州网瞳西汉墓出土,和田黄玉,汉八刀工艺,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号令天下,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北筑长城驱匈奴,南开灵渠平百越,称为“千古一帝”。这位始皇帝在天下广设郡县,在连云港地区曾设置朐县、赣榆县,分属郯郡(汉为东海郡,郡治郯城)、琅琊郡(郡治琅琊)。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后第一次东巡,在琅琊山筑高台刻石以彰其功,齐琅琊郡赣榆人、方士徐福上书称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为仙人居所,有长生不老之仙药,秦始皇大为心动。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4.jpg

(孔望山,为古朐山独立山头,因传说孔子在此登高望海而得名)


幻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两次令徐福率官兵百工和童男童女赴东海仙山“求仙问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令人在东临沧海的朐山立石为秦东门阙。121年后即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马迁完成《史记》创作,他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五年……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淮水》中也指出,“秦始皇三十五年,于朐县立石海上,以为秦之东门。”如今秦始皇早已千古,秦东门石阙也遗迹全无,只留下徐福东渡、秦山神路等众多传说。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5.jpg

(南望孔望山,坡地原有汉东海庙)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6.jpg

(春来孔望,桃花残石)


秦东门石阙立于何处?什么形制?何时坍塌?是否有遗迹?这些问题久久萦绕在人们心头。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7.jpg

(云天孔望:西瞰海州,南眺锦屏)


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崔季珪(即崔琰)求学于山东北海人、经学家郑玄,黄巾起义爆发后,崔季珪为避黄巾军买舟沿海岸南下,登临东海之中郁洲(云台山),并泛舟朐山外海。他在《述初赋》中写到,“倚高舻以周眄兮,观秦门之将将”,站在高高的船头向四周眺望,看见秦东门雄伟壮观的模样。后来崔季珪官至尚书,因反对曹操称王而死于狱中。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8.jpg

(海天孔望:东看海峡起新城,南看锦屏如画里)


朐山东北近海有一独立山体,高123米,唐宋称龙兴山,宋元因筑抗金城称巡望山、古城山,明代始称孔望山。此山与凤凰山之间为东南向开口的喇叭状坡地,秦东门石阙屹立于此,不远处为朐山口,朐山港即位于附近。此处海运与贸易繁忙,为重要的商贸集市,帆樯林立,船舶云集。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9.jpg

(孔望山与青龙山间,有一小山名凤凰山,山间坡地为秦东门、东海庙旧址)


据《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记载,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春“京师地震”,夏“东海朐山崩”。东汉时期华东地区地震频发,朐山因此崩塌,而朐山下立石为阙366年的秦东门自然难逃劫难,遭到损毁。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东海国相“南阳桓君”在东海孝王刘臻的支持下,在秦东门石阙附近兴建东海庙,祭祀东海神。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将东海郡分封给东海王刘庄(阴丽华之子,后为汉明帝,将佛教引入中国),始称东海国。东海国设相,负责东海国政务,秩两千石。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10.jpg

(东海庙复原图,始建于东汉,魏晋、隋唐多次复建)


公元154年夏“东海朐山崩”,第二年桓君兴建东海庙。36年后崔季珪南下途中还能“观秦门之将将”,可见崔季珪所观望的秦东门应是朐山崩塌后残存的秦东门,或者说是桓君在修建东海庙同时修葺过的秦东门。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11.jpg

(东海庙遗址周边有摩崖造像、庙碑座、蛤蟆石、象石、杯盘刻石、承露盘等附属物)


古代大海航行九生一死,沿海地区官员、商人、船夫、渔民对海神极其敬畏,顶礼膜拜。战国方士所著《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为海神。”看来,东海庙祭祀的东海神当为禺虢,后世逐渐演化,最终化身为《西游记》中的东海龙王敖广。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12.jpg

(东汉象石,为国内现存最大的圆雕石象)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13.jpg

(东汉蛤蟆石,体型硕大,雕刻精美)


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东海国相“满君”担心“勋绩不著,后世无闻”,于是立东海庙碑记载“南阳桓君”建庙事迹。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东海国相任恭完成东海庙修缮后,在东海庙碑碑阴镌刻隶书大字,“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后人习惯称呼东海庙为植石庙,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植石庙在朐山县(东)北四里,始皇立石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今门石犹存,倾倒为数段,在庙北百许步,今尚可识其文,曰:‘汉桓帝永寿元年……,东海相任恭修理此庙。’”乐史所称“门石”即为秦东门残石,已“倾倒为数段”。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14.jpg

(孔望山摩崖造像,国家级文保单位,雕刻有百余个佛道教人物)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15.jpg

(东汉承露盘,位于孔望山顶,雕工精致,有导流渠通向下方石洞)


孔望山南麓坡地上,不仅曾经矗立着秦帝国的东大门,还建有东海庙。今天我们依然可见的孔望山摩崖造像、象石、蛤蟆石、石碑座(俗称馒头石)、杯盘刻石、承露盘等,皆是东海庙的附属物。山东莱州也建有东海神庙,《唐会要》记载:“(唐)天宝十载……祭东海广德王于莱州界”,北宋以后该庙香火鼎盛,与泰山、天坛等齐名。在隋唐以前,东海国之朐山东海庙应是祭祀东海神的重要场所,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16.jpg

(东汉杯盘刻石,位于孔望山顶,后人附会为砚石)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17.jpg

(杯盘刻石,凹刻有8个酒杯,另有长方形、圆形食槽,用于摆放祭品祭祀东海神)


三任东海国相修造东海庙,必然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秦东门倒塌的部分残石垒筑庙基,并用巨石雕刻石象、石蛤蟆。东海庙碑当年极有可能就竖立在馒头石上,如今石碑座顶部凹槽尚存,而立于其上的庙碑却不知所踪。南宋洪适在《隶释》中提到,“予官京口日,将士往来朐山者云:‘海庙一椽不存,自今非四十年前,旧物不复见此刻矣’。”宋金之间为争夺淮海地区曾发生数次大的战役,海州城多次沦陷、数度被毁,孔望山与凤凰山之间建有抗金城,秦东门残石很可能被加工分解后运往山脊建筑石墙,这也是孔望山除了象石、蛤蟆石、馒头石外,不见大块残石的主要原因。洪适在京口(今镇江)为官时,东海庙已经片瓦不存,东海庙碑也“不复见”。幸有保存在金石典籍中的碑刻拓片,尚可让后人一睹真容。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18.jpg

(东海庙碑,东汉国相“满君”立,颂扬前任国相“恒君”建庙事迹)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19.jpg

(东海庙碑碑阴,东海相任恭所刻:“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20.jpg

(石碑座,俗称馒头石,疑为秦东门残石,顶部有碑座凹槽,应为东海庙碑基座)


东汉中后期,地震高发,瘟疫与蝗灾频繁出现,加之豪强当道,民生疾苦,黄老之学与谶纬之说融合演变,为道教的繁荣兴盛奠定基础。传说琅琊人、道士于吉在东海国曲阳泉上得到《太平清领书》,其徒宫崇将书献于汉顺帝,这部道家经典后被斗米道和太平道尊称为《太平经》。东汉时期,佛教面对诸多排斥,需要借助道教进行传播,甚至一度称作“浮屠道”,广为流传的“老子化胡”之说,亦为佛道教早期共生并存提供土壤。而道教也吸收了佛教的有益内容,为我所用。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21.jpg

(孔望山摩崖造像,中间造像应为老子,东汉年间佛教面对阻碍借助道教进行传播)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22.jpg

(孔望山摩崖造像,西侧人物造像)


如今,孔望山摩崖造像作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百余尊大小不一的石刻造像被专家学者解读为佛道教并存,有一定道理。综合考量淮海地区为道教的发源地,结合东海庙及供奉的东海神,作为东海庙附属的摩崖造像,其主体颂扬的应是老子等道家神仙,佛教内容造像的出现,反映出东汉时期佛道教兼容并存、互相借鉴的社会现象。1982年、2000年国家历史博物馆曾两次牵头开展对孔望山的考古调查,发现孔望山南麓地层中遗留有汉墓、东汉剪轮铜钱以及汉魏、隋唐砖瓦碎片,且有多层叠压的庙基遗址,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东海庙的确切位置,也间接指明了秦东门的大体方位。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23.jpg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24.jpg

(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出土于孔望山)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25.jpg

(孔望山南麓地层中残存着大量残砖碎瓦)


孔望山有龙洞庵,因西侧龙洞及众多石刻而得名,原为龙兴寺,香火鼎盛千年,庵中1200余年的古柏和800余年的糯米花树即为明证。龙洞庵与东海庙是何关系?龙洞庵可能与始建于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多次重建的东海庙、龙兴寺一脉相承,后来迁至现址。300年后孔望山旁大海东移60余里,并更名为黄海,曾经繁盛的朐山港早已被新港替代,当年的海峡也湮没为肥沃田地,今日渐变为城市新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不禁让人感叹世事变迁。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26.jpg

(龙洞庵山门及百年朴树)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27.jpg

(龙洞庵内1200余年柏树及800余年糯米花树)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28.jpg

(孔望山东山下,龙洞庵掩映于绿树春花间)


秦阙汉庙,摩崖为证,象石为凭,刻石为据。千古遗存,历经风雨,留待后人,研究考证!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29.jpg

(孔望山南麓桃花树下,秦阙汉庙现在何处?留待后人探索!)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30.jpg

(孔望山东望,新海州城崛起于山海之间)

走遍连云港:秦阙汉庙 石语碑言-31.jpg

(孔望山东望云台山,300年前浪花滔天的海峡化作城市,可谓沧海桑田)


(文章写作得益于连云港市重点文保所、博物馆研究资料,也受益于彭云、刘凤桂、刘阳等同仁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坚持图文原创,建设人文港城,转载请注明出处“走遍港城”和作者“山海云台”!)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445608243404477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4-21 05:06 , Processed in 0.15332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