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喜悦之中从拥有酸甜苦辣的2017跨人了满载希望的2018,在这新时代刚刚开始的美好时光里,我们一家也不甘落后,开启了我们感受中华传统民俗与文化的旅程。我们从西安出发,一路向东。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潼关,潼关是有名的金城,黄金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但是,让潼关有名的并不仅仅是潼关的黄金,还有它突出的军事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潼关凭借其险要的地形成功的抵御了日军。我们来到潼关古镇,虽然它没有完全建好,但已初现雏形。
半个城里人的我,看到了对我来说相对新奇的社火。
长长的社火队伍里,有孙悟空、猪八戒等神话人物,有张飞、赵云等 历史人物。有踩高跷的,有扭秧歌的。他们所画的妆,穿的装备并不精致,甚至还有些粗糙。但这些,都体现了农民们对生活的热情、对幸福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我们继续向东。不记得路途的艰辛,只明白到达、观赏与了解之后的喜悦。
第二站,我们到达了三门峡市陕州区。有时候,你不得不赞叹农民的智慧。在这片难以建造房屋的黄土地上。他们向下挖出方形深坑,再向四周挖出窑洞。这种建筑有一个亲切的名字“地坑院”,再加上一件件独特灯饰,真是别具一番特色。
我们在陕州留宿一晚,第二天一早,到达了我们的第三站——三门峡水利工程枢纽。这里是黄河最早的枢纽。早在解放后初期,就已建设完工。他以防洪、清淤、发电等功能于一身,造福两岸百姓。现在看来,早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解放初期,我国劳动人民能将这一宏大工程建造成功,真是让人敬佩啊!让人惊讶的是,“中流砥柱”一词竟出自这里。在河的中央,立着一块并不大的石头,它像一座小山,屹立在河的中央,经历着黄河激流的冲击,数千年而不倒。
这块石头被称为中流砥柱石,这就是“中流砥柱”一词的由来。 (中流砥柱石) 离开三门峡,我们直奔洛阳,见到了这次文化之旅的重头大戏——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其中,最大的卢舍那大佛雕刻于唐代武则天时期。不难看出,中国 古代人民,对佛教的信仰是难以比拟的。令人遗憾的是,部分佛像,毁于文化大革命。 最后一站是白园,白园是我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墓园。据说,在白居易在世时期,他通常把自己写的诗,读给老百姓听,只有百姓听得懂,他才认为诗写好了。
在其墓冢周围,都是各国文人雅士为其题写的碑文。 游完白园,这次的文化旅程也算是结束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民俗,更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之下,中华文化与民俗定会像白居易先生的诗句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具有无穷之生命力。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43952232973337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