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383|回复: 0

民俗文化丨中华民俗文化的体现和传承之“民俗别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4 01: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俗文化丨中华民俗文化的体现和传承之“民俗别称‘’-1.jpg

民俗文化丨中华民俗文化的体现和传承之“民俗别称‘’-2.jpg

民俗文化丨中华民俗文化的体现和传承之“民俗别称‘’-3.jpg

中国民俗,是我国或一地族群或民众群体日常生活中反复进行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

现实中,它展现为一种程式化的和一种风行的生活样式、生活惯制,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生存方式、生产技艺、人际交往、行为范式等。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当下的、鲜活的、流动的……在日常生活层面表现为不经意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无穷的智慧,主要集中在与自身生存发展相关的民生民俗上。传统农耕文明中农林牧副渔生产技法,衣食住行中的各种生活技术,维系乡镇村落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民俗制度和乡规民约,工商文明中的手工技艺、行规及交易习惯,等等。其间所展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思考和行事方式,深深印证着中华智慧的力量。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每一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仅名称就足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这些民俗别称,都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一)月令

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二)季令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三)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初七: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四)时辰

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别称”分别为:

子时:夜半;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日初;辰时:食时;巳时:隅中;午时:日中;未时:日映;申时:哺时;酉时:日入;戌时:黄昏;亥时:人定。

(五)钱的别称

泉、方孔兄、邓通、阿堵物、青蚨、上清童子。

(六)酒的别称和雅号

琼、玉液、金浆、家酿、香醪、红友、玉友、欢伯、杯中物、三酉、般若汤、杜康、白堕、曲生、曲秀才、金浆太醴、福水。

(七)月亮的别称

玉兔、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望舒等。

(八)书信的别称

鸿、鸿雁、尺牍、尺素、函杞。

对于中华民族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我们需关注的是蕴藏在这些生活民俗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知识与智慧,及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固有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从中华民族普通家庭流行的“祭祖”等“家”的民俗中,发现国人固有的小家、大家、国家,家国一体的睿智;从生老病死的人生礼仪中看国人的“生生不息”生命理念;从传统的菜肴制作民俗中,看到国人“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式。

流溢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意念。这些不仅仅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民俗积淀的精髓,也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同地区之间人民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永恒期望。中华民族的民俗,博大精深,这个智慧宝库,我们应该好好发扬光大。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21977494027637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4-20 13:14 , Processed in 0.06619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