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100|回复: 0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3 02: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先民,祖祖辈辈辛勤耕耘,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中,烙印下显著的生活符号。在看惯了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现代人眼中,这是一种奇怪的符号,也是一种不能理解的现象,但当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智慧的凝结,是一种倍加珍贵的风俗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1.jpg













没有玻璃窗的年代,普通人家,尤其东北的糊窗户纸更是一大特色:窗户都是用纸糊的!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2.jpg

一般情况下,窗户纸都是糊在窗棂内侧。窗户纸糊在外,只有在东北才能看到,被外省人称为东北一大怪!因为在关内和南方地区,窗户纸都是糊在窗棂内侧的,在屋外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窗棂图案,非常美观和好看。一些来自关内和南方的人,看到东北民居住宅,糊在窗棂外的窗户纸,就感觉好奇怪,并且东北的窗棂纸基本都是白色的,这么一看,整个窗户都成了一个“大白块”。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3.jpg

在严寒的季节,东北室内外温差很大。若糊在内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糊窗户纸也有讲究,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蝇,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4.jpg

其实,这种“怪”并不怪,这是东北特有的气候环境和民间风俗的产物。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又烧火炕取暖,反霜是必然的,防止窗棂纸脱落和裂缝漏风,是东北老百姓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前在东北,家家户户的小院里,都会种点“关东烟”。到了深秋,小院里一片金黄,那是家家户户在晾晒烟叶。这时,风中总是飘荡着阵阵烟草的香味。烟叶晾干后,不论老头、老太太,家里的青壮年,未出阁的大姑娘,还是家里的小媳妇,都搓点烟叶,点上一袋烟尝尝鲜。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5.jpg

在过去,还不时兴卷烟,也没有富余的纸用来卷烟,所以,用烟袋抽烟是最普遍的了。很多外省人对东北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叼个大烟袋,感到很奇怪,在过去,东北的女孩子打小就跟着父母操劳活计,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抽烟。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6.jpg

过去的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大姑娘坐在炕上,嘴中叼着一个大烟袋,悠闲地抽了起来。其实并不是姑娘都要吸烟,东北的冬天长,都在家里猫冬,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着了再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一代一代的传承了大姑娘叼烟袋。















东北人什么时候开始腌酸菜吃酸菜,至今也没有个确切的说法,据文字记载,中国人吃酸菜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东北土生土长的人都吃酸菜。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7.jpg

以前的东北人家,无论是平房外屋地,还是小楼楼道,都有酸菜缸。贫苦人家如此,豪门富户也如此。东北冬季太冷,冬储菜就是白菜、萝卜和土豆,以及一些干菜和咸菜。而酸菜就是东北人猫冬的产物。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8.jpg

东北酸菜,原料就是大白菜,秋末初冬,加盐加水,在缸中腌制。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盐,凉水要瞒过白菜,用大块石头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9.jpg

腌好的酸菜,吃法很多,杀猪菜、酸菜火锅、酸菜大骨头、酸菜鱼、酸菜饺子,酸菜汆白肉……每一种都极具东北特色。















其实,这是东北摇篮的一种,也就是“悠车”,小编小时候在邻居家见过,木板制作的长椭圆形摇篮,黑色的漆底,上边绘制着彩色的图案,用长长的绳子吊挂在房梁上,里边放着小宝宝,手轻轻一推,悠车就荡了起来。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10.jpg

孩子坐悠车,对早前东北人家来说,好处多多。东北地广人稀,蛇虫鼠兽频繁出没,小孩子放在地上很不安全,放在炕上又容易受热上火,把悠车挂在房梁上就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悠车一荡,苍蝇蚊子也不落,小孩子睡得也安稳。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11.jpg

古时的东北,男女都为了生计而忙碌,悠车的发明很好地解放了母亲的双手,可以空出手来做些家务。















粘豆包,是一种源于满族人的食品。在东北,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包豆包了。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12.jpg

由于数量多,所以包豆包的时候基本都是全家老少齐上阵,有时邻居也来帮忙。豆包一包就是很长时间,家长里短唠完之后,为了消磨时间,家里的老人就会给大家讲点鬼狐故事或者一些奇闻怪谈。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13.jpg

豆包包得差不多了,就要蒸上一大锅,蒸熟的豆包,蘸点白糖,特别软糯香甜。吃不了的豆包要放在外面冻起来,随吃随热。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14.jpg

那时,人们外出走远门,也会带上一些冻得硬邦邦的粘豆包啃着吃,或者烤着吃,“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就是这么来的!



穿











反穿皮袄毛朝外,头上带个狗皮帽,这已经成了老东北人的一个特定符号。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15.jpg

东北的人们在冬季,不论是进山狩猎、采伐木材、还是赶大车跑货运或者是进行其他户外活动,都喜欢穿一件毛朝外的皮袄。白天当衣服,晚上还可以当被盖。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16.jpg

起初,皮袄的毛也是朝里穿的。但是钻山入林打猎,外面的皮板经常被树枝、荆棘刮破,时间长了,皮袄变得千疮百孔,里面的皮毛没有了依附,掉得七七八八。那时候,弄一件好皮毛不容易,于是人们就试着把皮袄的毛朝外穿,下雨下雪时,雨雪顺着皮毛低落下来,整个皮袄不会被打湿。















“草坯房子篱笆寨,老百姓人人爱。”在东北的农村,70年代砖瓦结构的房子凤毛麟角,以前的房子大都如此。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17.jpg

草坯,又叫土坯,就是把草和泥混合在一起,用水和好,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东北人习惯上叫它土坯。土坯在阳光下晾干后,用来垒草坯屋。用草坯盖房,冬暖夏凉,经济实惠,家里的劳动力出把力气就可以了。在过去的东北农村,随处可见草房和木篱笆(樟子)。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18.jpg

北方生长着一种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杆径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盖房子时用铡刀切齐根部,一层层拍打在房盖上,当地叫缮(shan)房子,草很光滑因此防雨防雪。不做院墙,就地取材,用树木从中间一劈两半,做栅栏防风防雪,也能阻挡野兽。.















早年间,在东北一到冬季,人们在户外活动时,男人们几乎都要头戴一顶狗皮帽子,好的也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这两种太贵,老百姓买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19.jpg

其实,过去东北各个民族并不戴狗皮帽子,因为对于狩猎人来说,狗是他们的伙伴。狗皮帽子是闯关东的外省人来到东北创造出来的。
民俗|“见怪不怪”的大东北民俗!-20.jpg

狗的皮毛细长柔软,做成帽子后,保暖压风又舒服,颜色多样,男女都可以戴,但是要注意的是小孩子最好不要戴,因为狗皮帽子保暖性好,帽内温度高,给小孩戴易上火,火大,还容易伤害小孩子的眼睛。

关于东北,有很多这样看似奇怪实则蕴含着祖辈生活智慧的风俗习惯,这是在白山厚雪间锤炼凝结的生存窍门,也是一种对抗自然的生存法则。

来源:第一旅游网

图文取自网络,如有侵犯请务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99787979560719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4-20 13:11 , Processed in 0.06695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