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256|回复: 0

美国大学人文教育什么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 01: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殷国雄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扎实学识、敏锐的问题意识与强烈的现实关怀,更记载了一位大学教师长达二十年的人文教育实践。本书涵盖了人文教育的基本概念、实施方法策略以及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等问题,全面阐释了人文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的相关内容。 也许是因为长期的任教经历,作者关于人文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思考非常清晰。书中明确指出了“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经典阅读和写作)没有专门的领域知识,它强调的是以思考、理智、判断为主要特征的智识;它要求学生进行以常识和普通知识为本,以亲近智慧为目标的知识活动,不以积累和提高专门知识为目的;它的知识产生于对话,而不是教师的传授”。

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人的价值与自身弱点,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正是秉持这样的人文教育观,书中分析了施特劳斯的人文教育理念,指出施特劳斯的人文教育是面向精英的教育,不同于美国文化下的人文教育。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施特劳斯希望民主政治有一个更为稳定和扎实的民众基础。

按照刘瑜“观念的水位”的说法,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普通人开始觉醒和行动,必然会带来观念的改变、现实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由多数普通人决定的。在我看来,把人文教育定义为精英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等级制,使得人文教育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书中指出人文教育有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所谓向内,就是个人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所谓向外,就是使学生明白公共生活的常识和原则、体验公共生活的实际,进而获得公共生活的能力。与之相对,时下我们的教育观似乎缺乏对个人才能和公共生活的共同关照。事实上,人的公共生活的能力和个人层面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都不可或缺,应该是教育的着眼点所在。

我们现在的教育过分强调学科划分,大多数教师把学科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而忽视了知识本身隐含的价值取向。任何知识的选择与传授都不是中性的,都渗透着权力意志,是权力分辨和挑选之后的产物。书中倡导的教育实践则打破了学科壁垒,用多种学科的经典文本作为阅读材料,从古希腊悲剧、基督教神学、科学论著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以不同学科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方式来触发学生的思考。

人文教育实践注重的是对经典阅读的感悟和思考,这要求学生理解作者和文本的现实处境,任何分析和结论都要有充足的文本依据。虽然强调尊重文本原有的意义,但学生和教师可以依据自我的问题意识进行个人化的探讨与理解。这种教育实践既尊重作者,强调说理的逻辑严密,又重视教师和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是一种立足于平等和理性的对话与交流。

如作者所言,教师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绝不是没有个性的知识人,人文教育的实践受到教师个人的趣味和问题意识的影响。其实,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也是一群有鲜明个性的学习者。尊重不同言说者的文化差异,懂得倾听和理解,在对话的基础之上形成共识,这样的教师和学生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他们不但追求智识的进步,也充分彰显了对于隐蔽的教育价值的追求和实践——捍卫多元、尊重差异、懂得倾听、实践对话。这样的人文教育实践不仅是智识的传授,也是公共生活原则的体验和实践。

作者所倡导的人文教育是教育自由的产物,教师和学生被归还课程权利,在人文教育的原则和目标之下,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课堂文本、创新课程内容、设立评价标准。相较于教师和学生个人能力、教育的设备和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教育的自由度也许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和着力之所在,人文教育不过是自由所催生的伟大创造之一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教育的自由,何来真正的人文教育。(殷国雄)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70295118448563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4-20 05:21 , Processed in 0.3167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