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81|回复: 2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 20: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 《邓州风物志之家 故园 老地方》抢先看→→

邓州头条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1.jpg

《邓州风物志之家 故园 老地方》

随着春意的加深,村里的小鸡娃逐渐多了起来,这些小鸡娃各有不同的群落,分属不同的家庭,但却日日混在一起觅食聊天,那么如何辨出哪些小鸡娃是自家的,哪些小鸡娃又是别人家的呢?别急,家庭主妇们自然有着自己的办法的。她们买来膏子水,红的,蓝的,黑的,紫的,你家的小鸡娃涂红颜色,我家的小鸡娃就涂蓝颜色,你家的小鸡娃涂于头顶,我家的小鸡娃就涂于尾部,颜色不同,位置不一,于是就很容易辨认了。——如果小鸡娃实在太多,仅用膏子水还是不能辨别清楚,主妇们又会买来五彩花线,打成结子系在小鸡娃的脚趾上,膏子水加上五彩花线,分辨起来那就绝对的万无一失了!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2.jpg

两三个月后,这些小鸡娃们便长得半大了,在彻底褪去嘴角边的乳黄的同时,它们也完全忘记了母亲曾经给过它们的爱,给过它们的温暖和保护,开始独立的自由自在的在房院里和树林间、庄稼田中寻觅吃食了。

然而这时却须防着“狼子”了。“狼子”是邓州乡间对于黄鼠狼的卑称,在邓州的民间传说中,黄鼠狼是个刁狡阴险而且诡计多端的角色,甚至竟能化身白面郎君设计色诱年轻漂亮的村姑,因此又被冠以“黄大仙”的封号。一群小鸡娃脱离母亲,正在半人多高的草丛间觅食蚂蚱飞虫,一只胖乎乎的小家伙离群走得太远,又因觅食心切,竟未发现两株蒿草后面隐藏着的毛茸茸的大尾巴。“啾啾,啾啾”,小家伙一面低声哼唱一面漫步走至蒿草跟前;那守株待兔的黄鼠狼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突然猛扑而出,小家伙躲无可躲逃无可逃,甚至连叫都没能叫出一声,便被咬着脖颈顺地拖走了。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3.jpg

傍晚小鸡娃们“上宿”(鸡回窝里歇宿,在邓州乡间称为“上宿”)时候,家庭主妇们是要站在鸡窝旁边一个一个点数的。奇怪,昨天少了一只,今天又少了一只!她们皱着眉头,满脸疑惑的嘀咕道;第二天便到处的找,结果就发现了草丛中间的一地鸡毛。狼子,可恶的狼子!家庭主妇回家告诉了当家的男人,男人就取出一件机具,黄昏时分安放在鸡们时常活动的草间。这机具由六块长短宽窄各异的木板组成,形状类似木箱,仅有前部开口,而且内设机关,一旦碰上机关,上面的木板便会闸门般的放落下来,将出口牢牢封死。男人在安放机具的同时,又在里面放上两只小鸡娃,小鸡娃整夜叽叽啾啾的叫着,于是引来了黄鼠狼。黄鼠狼尽管狡猾,然而毕竟不能抗拒鲜嫩鸡肉的诱惑,经过大半夜激烈的思想斗争,终在天明时分将心一横,试试探探的迈出步子,顺着前部开口钻进了机具;正欲扑向小鸡娃时候,不想触动机关,“咔嗒”一声,出口处的木板落下,顿时身陷囹圄,便是哭天抹泪,便是求天告地,也再不能出去了。

男人们捉了黄鼠狼,常怀着报复的快意当顶一棒将其击死,然后剥皮揎草挂于房檐下面风干,冬天时候便拿了去往集上,集上有专门收购黄鼠狼皮毛的店铺,一张可值价五元;有时并不去往集上店铺售卖,而是将其尾毛小心翼翼的拔下,用细线一撮一撮的捆系成束,装于竹管下面,制成狼毫大笔,给孩童们在学校里写大字时用。这种狼毫大笔笔端不蘸墨不涩滞,滑润而富于柔性,写下的大字自然特别漂亮,所以很受欢迎。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4.jpg

秋天来了,小鸡娃们大都长成半大的姑娘小伙子了,一个个毛羽鲜亮,体格健壮,踌躇满志的在房前屋后踱步觅食,预备着越冬度寒的年货,然而在它们的身后,却又出现了三只五只刚刚出壳的小鸡娃。——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人们学会了玩穿越,鸡们也学会了玩穿越?又或者是哪只德高望重的老鸡一时心血来潮,玩起了返老还童的游戏?不,都不对,这些小鸡娃其实仍是母鸡孵卵育出的。原来这只母鸡在春天时候被强行中止了“捞窝”行为,心怀怨愤,痛定思痛后,竟选定了一处家庭主妇不易察觉的旮旯,偷偷的攒下了几颗鸡蛋(也不管有“榆钱”没有),然后就开始私自抱窝了;二十一天后,小鸡娃顺利出壳。这些小鸡娃直到母鸡引领出来觅食炫耀时,才被主人发现,所以带着些私生子的性质,被蔑称为“秋鸡娃”。“秋鸡娃”因为属计划外出生,享受不到正常出生的小鸡娃的各项福利待遇,又因生不逢时,大多身体羸弱,心理自卑,时常畏畏缩缩的独立寒秋,“啾啾”哀鸣;立冬过后,一场寒流袭来,多被冻死。故而在邓州乡间,“秋鸡娃”常被喻为苟延残喘、朝不保夕的意思,又有一句歇后语道:“秋鸡娃”喝烧酒,——活得不耐烦了!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5.jpg

第二年的开春时节,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新生的母鸡们便要开窝“繁蛋”了,——在邓州农村,母鸡下蛋不叫下蛋,而叫“繁蛋”,听来颇带几分文言文的气息。它们蹲在鸡窝里,脖脸憋得通红,嘴巴张得老大,使劲的发出着咯儿咯儿的呻吟,身子也在颤颤抖抖,一次一次的慢慢向上浮起,又一次一次的慢慢向下蹲伏,就象女人生头胎孩子那样艰难;终于,一颗带着血丝的鸡蛋繁出来了。小母鸡在初次完成了作为鸡的使命后,就会跳出鸡窝,“咯嗒咯嗒”的大叫着向主人报喜,而主人则会在地上撒下一把谷糠,作为它们下蛋后的奖励。

同样,在这样的季节里,新生的公鸡们也在跃跃欲试的开始学习打鸣了。第一次打鸣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总是不能气沉丹田,声由喉出,往往一声短促的“咯——”后,就似岔了气般的没有了下文;这需要反复的练习校正,反复的虚心求教,数天后才能象前辈公鸡们那样熟练打鸣,从此便忠于职守,日日履行着为主人报时的任务了。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6.jpg

从小母鸡第一次成功繁蛋开始,到深秋“歇窝”为止,每隔一天或两天,它们都会繁一颗蛋,如果食物和营养跟得上,一只母鸡一天繁一颗蛋也不是什么难题;对于繁蛋“勤快”的母鸡,主人往往会将它们召集一处,额外奖励一把谷糠或者米粒,相当于今天的“吃小灶”。由于种种特殊原因,有时母鸡们也会繁出“软蛋”:蛋皮软溜溜的,摸起来就象漏了气的皮球一般;这种“软蛋”大约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的“早产儿”吧。

开春之后,主人们常会在院内的某个角落搭建起一个由土坯和麦草组成的简易的窝,作为母鸡们下蛋的专用场地,而且还要在窝内放上一颗鸡蛋,有时没有鸡蛋,干脆就将两个半爿的蛋壳扣合在一起,重新组成一颗鸡蛋的模样,俗称“引窝蛋”。母鸡们看到“引窝蛋”,就会明白主人的用心,就会自觉的走进窝内繁蛋,供主人收取。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7.jpg

然而总有个别那么几只母鸡不肯遵循规则,喜欢别出心裁,偏要把蛋繁在别人家的鸡窝里,而且也就认准了那么一家,肚里一有蛋就迫不及待的往人家家里跑,即便自家主人搭建的窝再好,放的“引窝蛋”再多也不行。这种现象在邓州农村叫做“撩蛋”,乡民们一致认为是这些母鸡在上辈子做人的时候欠了人家的债,这辈子即使托变作鸡,也得通过“撩蛋”的方式偿还。有传说为证:

很久以前,有一对姐妹,姐姐双目失明不能睹物,但却宅心仁厚,不计得失;妹妹明眸善睐聪慧伶俐,但却天性刻薄,贪占便宜。后来,姐妹俩嫁到了同一个村里,妹妹时常去往姐姐家里借面。妹妹每次借面,都是把箩仰起来,这样盛的面就多些;而当还面的时候,都是将箩倒扣过来,这样盛的面就少些。可怜的姐姐哪会想到妹妹的乖巧心机?只是捧着箩摸一摸,感觉面盛满了就是,——即便有几次摸了出来,也因不愿伤害姐妹间的感情而不肯道破真相。妹妹机关算尽,却没想到竟死在了姐姐的前面。一年后,妹妹家里的一只新生母鸡每次都把蛋繁在姐姐家里,开始时候姐姐心里过意不去,就将鸡蛋送还妹妹家里;结果夜里姐姐做了一个梦,梦见那只“撩蛋”的母鸡唱道:仰箩借,扣箩还,填还姐姐十八年!……姐姐这才明白原来这只母鸡是妹妹托变的,是偿还上辈子的欠债来了,这才不再将鸡蛋送还妹妹家里,而且从那以后还尽力的善待这只母鸡。十八年后,这只一辈子“撩蛋”的母鸡还清欠债,无疾而终。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8.jpg

也许这个故事是那些被鸡“撩蛋”的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只鸡到他们家里繁蛋,只不过是为了偿还上辈子的欠债而已,这很有些类似于因果宿命论中的报应之说。但实际上是,在邓州农村,那些被鸡“撩蛋”的人家,往往会在鸡繁完蛋后就将鸡蛋送回鸡的本主家里。不是自家的东西,不能不明不白的占有!他们在还回鸡蛋面对鸡主感谢的时候,总是这样说道。

家庭主妇们每次收了鸡蛋,都要小心翼翼的储藏起来,且数目又记得极是清楚,因为有些调皮捣蛋的孩童会背着父母,偷偷从家里拿了鸡蛋去往“合作社”(即设在乡间的店铺)换取吃食或者玩具;一旦鸡蛋数目不够,做父母的便要手持藤条或者塑料鞋底,凶神恶煞般的站在孩童面前:说,鸡蛋哪里去了?……就象国民党反动派刑讯逼供中共我党一般。隔上一段时间,收鸡蛋的就来了。收鸡蛋的多为五六十岁的老年女人,头上顶着白色帕巾,身上穿着月白色的浆洗干净的斜襟衣裳,臂弯间挎着一个竹篮,从家庭主妇们那里收到的鸡蛋便堆放在竹篮内,上面又掩着一方毛巾。每到一个村落,她们只需选定一处凉荫蹲下,然后轻轻吆喝两声“收鸡蛋唻,收这新鲜鸡蛋唻!”,家庭主妇们便会将积攒的鸡蛋用头巾包好,或提或捧的从四面八方围集而来。这些女人其实原本也是农民,只因家中不缺劳力,手里又有三块两块余钱,所以便三五结伙,走村串乡,以五分六分每颗的价格收购鸡蛋,然后赶往集市上,以每颗六分七分的价格售出,从中赚取一分五厘的差价补贴家用。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9.jpg

虽然在家庭主妇们的眼里,每颗鸡蛋都金子样的珍贵,都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然而家里一旦来了贵客,她们又会毫不犹豫的拿出三颗两颗,磕开蛋壳,将蛋白蛋黄打在开水锅里煮成白嫩嫩胖乎乎的“荷包蛋”,予以招待。在当年的邓州农村,普通的农家似乎并不配备茶叶,端上一碗“荷包蛋”便是最高规格的待客礼数。倘这客人中午不走,那么饭桌上面一盘炒鸡蛋必是少不了的:烧热锅底,熔化半块珍藏已久的猪油,再炝上几粒葱花,然后将蛋黄蛋清搅拌均匀倒进锅里,嚓——,一阵白烟氤氲之后,金灿灿黄澄澄的炒鸡蛋就出锅了。那滋味,那浓香,啧啧……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10.jpg

开春后的两三个月间,总是农人们面缸即将见底、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主妇们将平日积攒的鸡蛋卖出后,会给正在上学的孩子买回纸笔,或者添置一两件零碎家什。有时候,如果收鸡蛋的女人们长久没来,而家里的油灯又没了油,盐罐也没了盐,她们就会拿出一颗两颗鸡蛋交给孩子,吩咐去往邻近的合作社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回来。又有时候,家里没了钱,釉坛面缸里的鸡蛋又刚刚售磬,可孩子因为没有铅笔、没有作业本而哭哭啼啼的不肯去往学校,家庭主妇们就会将所有的母鸡全部捉来,伸出两个手指头在一个一个鸡屁股里摸着,终于摸到一个温温的、硬硬的东西了,便如释重负的说道:好了好了别再哭了,鸡蛋在鸡屁股里,明天就繁出来了,铅笔会有的,作业本也会有的……再有时候,如果学校需要孩子们支出一笔较大的费用,而这笔费用又决不是一颗两颗鸡蛋卖出的钱所能解决得了的,家长们看着孩子哭天抹泪的乞求许久,终于咬了咬牙,说道:那就卖一只鸡吧!卖的多半是公鸡,但也有可能是久不繁蛋的母鸡;这些公鸡母鸡被卖出后,总也避免不了被下卤锅的悲惨命运。所以当主妇们撒下一把把谷糠,将所有的鸡群全都召集在一起的时候,那些公鸡或久不下蛋的母鸡们既无法抵挡谷糠的诱惑,又害怕被卖的厄运落到自己头上,便一个个提心吊胆、躲躲闪闪的藏在鸡群后面……

是啊,在那样的岁月里,在贫瘠而又苍凉的邓州大地上,正是一颗颗椭圆型的鸡蛋,一只只成年或未成年的公鸡母鸡,艰难的支撑着一个个孩子们的学业,支撑着一个个家庭最为低微的需求……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11.jpg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12.jpg

作者简介

《邓州风 物志之家 故园 老地方》为邓州青年作家张书勇新近创作的一部全面解析邓州风土民情、风物特产的长篇叙事散文,是了解邓州、追忆邓州的文选,欢迎广大读者订购。

订购微信:zhangshuyong721016
一篇深度解析、全景再现邓州风土人物及乡情民俗的怀旧力作-13.jpg

张书勇,男,汉族,1972年生,现工作于河南省邓州市委宣传部,业余时间专心进行文学创作,已出版有中短篇小说合集《桃花流水美人》、长篇历史传奇小说《大宋风云录之萁豆劫》。其中中篇小说《拯救白玉兰》已被改编电影并上映。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388921472218567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 20: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美邓州,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 20: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此文,美哉!邓县风土人情历历在现,犹如童读《:回龙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4-20 05:21 , Processed in 0.06982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