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515|回复: 3

马克思哲学为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30 05: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马克思说过,“在他(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颠倒”。我们只有理解了马克思怎样颠倒了黑格尔,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特质。我们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不是简单地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即承认物质第一性,又同时承认意识(思维)对物质的反作用(这是传统教科书的观点)。我们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所做的根本性的颠倒是:马克思从根本上否定了形而上学,把辩证法从形而上学的统治中剥离出来。这表现在对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关系的颠倒上。正如阿道尔诺所所说,在黑格尔那里,否定在实质上不过是“通过否定来达的肯定的东西”,即通过辩证法来达到形而上学。黑格尔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是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思维逻辑。在这里,肯定是绝对的,否定是相对的;无论是逻辑的开端还是逻辑的终点都是“肯定”,而“否定”只不过是实现新的“肯定”的手段而已。在马克思那里则相反:肯定是相对的,而否定则是绝对的:“这种辨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这样,就使得辩证法突破了形而上学的牢笼。




辩证法与“历史性思维”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恩格斯也明确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能够为马克思哲学提供的,就是“历史的思维逻辑”、“历史的解释原则”和“历史的价值评价尺度”。这就是“历史性观念”。历史性概念主要包含着以下三个含义:其一是指“条件性”(非绝对性,即相对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现实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存在。作为历史性思维,就是要把所考察的对象、概念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其二,是指“非终极性”和“非永恒性”(暂时性):一切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而有条件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存在。一切存在物,在它产生的时候,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而当它失去了支撑其存在的现实条件时,它的灭亡也是必然的,它必然被新的存在所代替。其三,过程性。任何现实的存在都有其产生和灭亡,都不是“现成性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作为过程性存在的。在上述意义上说,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即以历史观念为核心和基础的辩证法。




(6)马克思的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制度伦理”。马克思就把传统伦理学对个体的道德关注转向了对阶级和制度的道德关注,把伦理的主体和客体从个人转变为阶级和社会制度,把纯粹的个体性道德价值转变为阶级的和制度的道德价值,从而把对资产者个人的“道德原谅”转变为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批判。




第二,在伦理的价值原则问题上对形而上学的颠覆。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质。西方传统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人性或人的本质被西方传统哲学理解为超越一切历史条件的、理想性的、永恒不变的人类共性。所谓“正义”、“公平”、“公正”、“善”等抽象的伦理原则是传统伦理学的基本伦理原则。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也就使伦理的哲学基础发生了根本性质的转变。“善”、“正义”、“公平”和“公正”等伦理原则也被放到人的现实的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去理解。这些伦理原则也就被理解为现实的、历史的,而不再是抽象的、永恒的。马克思实现了一场伦理观的革命。




第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伦理中心主义”的。马克思的哲学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中无疑包含着伦理因素。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原则及其结论,没有一个是依仗伦理原则推导出来的(其中就包括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理论)。不仅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明确地反对把伦理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性的、核心的理论原则(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把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理论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用“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去解释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仍然是建立在对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的肯定基础上的,是现代唯心主义(历史目的论),与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理论,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的,没有超出旧哲学的基本解释原则,属于现代唯心主义范畴。不能认为只要是讲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理论就是马克思哲学,空想社会主义也是讲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但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理论,其理论特质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而不是从人的一般本质、从传统的人道原则推导出来的。




(7)历史科学、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历史科学;第二,它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第三,它又是一种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外存在,它是由唯物史观承载着的一种新世界观。




第一,历史科学、历史观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具有“历史科学”的性质。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使人类对历史的研究达到了科学(恩格斯语),以往的历史研究从未达到科学。之所以说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历史科学的性质,就在于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是物质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二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三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合市场关系的性质。通常人们把对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认识(历史科学)直接等同于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是错误的。所谓历史科学,是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结果,而历史观,则是人们理解和解释社会历史的出发点、立脚点或“思想坐标”。它回答的是历史科学的价值性与合理性问题,即历史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它告诉人们,应该立足于什么样的观念去理解历史的问题,因而历史观是对历史科学的反思。例如为什么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历史观告诉我们,因为生产力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需要的唯一手段,因此,生产力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历史的基础。这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呢?因为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条件下,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因而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在这时,唯物史观的“思想坐标”是人类的生存价值。历史科学告诉了我们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而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的则是历史科学的“必要性”“合理性”问题。历史科学是一个对历史的“认知问题”,而历史观则是对历史的解释和理解问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解释原则。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建立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上的。人的“生存价值”原则是解释社会历史的最高原则。(参见本书第八章)




第二,世界观不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结果”,而是人们观察世界的“思想坐标”(前提)。按照我国传统哲学教科书的说法,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总体的“看法”,或对自然、社会、思维的“概括”和“总结”。这种解释,实际上是站在西方传统的知识论哲学的立场上对世界观的理解。所谓“看法”、“概括”、“总结”,都是一种观察世界之后得到的“知识”。这是对世界观(哲学)所做的科学式的解释。按照我们的理解,世界观不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结果”所获得的“知识体系”,而是人们思考世界的“出发点”:它是人们理解(或解释)世界的“思想坐标”,我们把它叫做“哲学立场”。不同的“思想坐标”决定了人们持有不同的“解释原则”、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不同的对待世界的态度,不同的评价世界的尺度,因而有不同的世界观。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观是哲学家从自己特殊的思想坐标(哲学立场)出发,以自身特有的眼光对世界所做的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也是哲学家们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




第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所说的“世界”是一个“新世界”。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历史观天然地就具有世界观的性质和功能。这是因为,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观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不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论的讲的那种抽象的“自在世界”,而是同现实的人的生存价值相关的“意义世界”;不是一个“现成”的世界,而是一个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生成”的世界,因而是被纳入了社会历史的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认为,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们所面对的“现实的”世界,已经不是那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世界,而是已经进入人的生活领域、被社会化了的“人化了的”世界,即与社会历史具有同一性的世界。当马克思颠覆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世界”概念所做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解释,把“世界”理解为进入人类历史的人的“生活世界”之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具有了世界观的性质: 它不仅是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和解释,而且也是对“世界”( 人的生活世界) 的理解和解释; 它不仅是一种历史观,而且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




(8)马克思哲学在西方哲学历史演变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哲学的诞生是一场真正的哲学革命。实现这场哲学革命的内在根据就是西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危机。我们把这场危机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本体论的危机:关于存在的逻辑无法对“存在”做出逻辑上的证明;第二,认识论的危机:神秘的“天赋观念”无法解释认识的普遍性;第三,实践观的危机:无法解决理性与自由的冲突。

马克思哲学不是哲学发展史中的一个“特例”或“另类”,而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必然结果。马克思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马克思哲学的诞生,使整个西方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转向——“哲学的历史转向”(本书第七章第二节)。人们曾从不同的视角把这个西方现代哲学的转向概括为哲学的“后形而上学转向”、“生活世界转向”、“生存论转向”等等,但是,人们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哲学的历史转向”,这一“忽视”正表现了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轻视”:似乎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哲学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例外”,没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人们在谈到哲学的发展史时,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大牌哲学家是不能不大讲特讲的,唯独忘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理论价值,甚至人们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只不过是一种新的历史观而已,并不具有哲学世界观的理论价值,以至于人们宁愿承认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意义,也不愿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价值。但是,在我们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不仅创立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且通过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实现了西方哲学史的一次根本性的转向,即哲学的历史转向。这个转向,为西方现代哲学实现的其他几个转向(生活世界的转向、生存论的转向、后形而上学转向等)奠定了历史的基础。因此,承认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历史转向,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以及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哲学的历史转向,就是从近代“以科学精神构思的哲学”到现代“以历史精神构思的哲学”的转向,是从近代的“形而上学存在论”的哲学到“反形而上学”的“历史生存论”的转向。哲学历史转向的实质,是从“思物的逻辑”到“思人的逻辑”的转变、从“物之理”到“人之理”的转变,即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到历史生存论哲学的转向。




马克思是现代西方哲学转向的第一个发动者和践行者,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各种转向奠定了历史的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因而就是“后形而上学转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新的“世界”和新的世界观,即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和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以其历史的观念颠覆了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为西方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和“生活世界的转向”奠定了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基础。尽管西方现代哲学家们对生活世界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也有着共同的方面:它标志着哲学家已经意识到生活世界是其哲学研究无法悬搁与回避的一个基本事实,哲学思辨必须从这个基本事实开始。这样,西方现代哲学最终颠覆了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古典关系,是当代西方哲学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一次根本性颠覆,也是一次哲学从主题到方法的一次根本上的革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65060829222016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30 05: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为一个朝鲜人,大谈唯物主义,我应该为朝鲜人哭还是为朝鲜人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30 05: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个朋友叫:马克礼和马克思是不是兄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30 05: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维物照成了野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1-28 08:28 , Processed in 0.06969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