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其背后隐藏的是一系列的权力博弈,以及科技生产力的改变。
皇帝选拔官员的目的,自然是为巩固统治。为此,曾采用过多种方式,去选拔其需要的人才。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即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分封的诸侯国基本是独立的,其弊端就是诸侯国做大失去控制。所以顺理成章的,历史进入了春秋与战国。
秦二世而亡,汉朝多有沿用秦朝制度。在选拔官员上采用“察举”“和“征辟”制取代了世袭制,避免了次一级的统治者累世经营而尾大不掉。并在汉武帝统治时期,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子孙,这样便削弱了地方,巩固了中央政权。
“察举”“和“征辟”制的意思,就是考擦发现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上级或者中央在酌情征辟为官。这种制度产生的原因,是受限于科技生产力的不足,导致知识传播有限,人才难觅,需要去发现人才,属于供不应求。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世家门阀初见端倪,曹操曾发“唯才是举令”,三次求贤,即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也可以提拔为官。这里面有一个重点词,即“道德品质”,在当时,什么样的人有“道德品质”,当然是世家子弟。这说明,曹操已经有意识的着手解决门阀问题。曹操死后,曹丕登基称帝,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采用了陈群建议的“九品中正制”。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有四百年之久,四百年的时间,使世家门阀彻底成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亦成为世家操纵政权的工具。
隋大业元年,杨广为制衡门阀,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即科举制度,试图制造新的利益团体,对抗门阀。隋亡后,唐初之时,雕版印刷术被发明,弥补了知识传播不畅的短板,科举制度逐渐成型。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技术上,保证了知识的传播。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盛于明清,造就了新的利益团体——士大夫阶级。每一个制度的改变,必然有其利益诉求,伴随的都是权力结构的改变,充满着权力的博弈,当然,也少不了科技上的完善与支持,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属于皇帝的日常权力游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45948718088852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