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81|回复: 0

艰难发展的科幻文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4 06: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b44000500fa73b3a725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科幻受到一场不公平的、所谓“科幻就是伪科学”的全国性批判。
80年代的一部名为《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的小说触发了论战:描写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发现恐龙蛋化石并孵化出古代恐龙,被古生物学家批评为“伪科学”,会毒害青少年的。于是牵扯到科幻小说的社会性问题,限定给少儿看的小说,不合适写爱情、犯罪、社会反思,否则就是“低级趣味”。
但科幻作家不满意了,于是论战开始。80年代中国科幻小说群体,受到了文学界,科学界,以及来自政治的多重困难包围。多家科幻期刊被勒令整顿。
  科幻小说引起了到底应该姓“科”还是姓“文”的讨论。科幻作家认为科幻小说是文学形式,科学家,评论家,领导认为科幻小说是科普形式。 要求科幻小说更多地围绕着科学内容展开,压缩其中情节、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文艺成份。后来,一些科幻作家的说法已经不是正常的学术争论了,是要“借助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的声势,企图从政治上把一些科幻小说打成毒草,1980年,钱学森在全国出版工作者会议上表达了自己对科幻小说的反感。钱老的能量无疑是巨大的,从此中国科幻小说开始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
  于是从1983年11月开始,中国当时的所有科幻作品被彻底打上了“精神毒草”的标签。各类科普杂志上不再发表科幻作品,图书市场无论是国外的作品引进还是本土作家的创作,一切涉及科幻的原创性出版活动几乎都被彻底停止。
只留下四川《科学世界》苦苦维持,杂志主创甚至要靠“带色”刊物为科幻输血。
幸得一批满腔热血的科幻作家,坚守自己的梦想,苦苦维持着科幻阵地。
直至刘慈欣的《三体》出世,让人们看到希望的曙光,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更是让人备受鼓舞。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42468859333186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2-1 12:13 , Processed in 0.06450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