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对易名之典颇为看重,“本朝优恤臣邻,恩礼醋握,惟身后给谧最为矜重。””乾隆帝在追溢入祀贤良祠诸臣的谕旨中也说“易名之典古昔所重,我朝赐溢尤为谨严。”最初亲王溢用一字,郡王溢用二字`康熙四年定诸王溢号,皆于封号加一字为溢,贝勒以下辅国将军以上应否予溢,题请钦定,如奉旨赐给,以二字为溢。此外之文武大臣则官非一品例不予溢,故有所谓“京朝官惟阁臣、尚书、总宪得赐溢,侍郎以下不得与。”而一品大员无谧者亦不在少数,如康熙朝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梁清标、吏部尚书苏赫、致仕大学士成克巩等后均无溢。
康熙间,大臣例得予谧者,往往传旨问九卿,某人应得溢否。此后逐渐形成定制臣下谧典,由礼部奏请是否予溢,奉旨允准后,行知内阁拟谧,旧隶典籍厅。其事向由汉侍读司之,但军机亦可提出意见。咸丰初,·卓秉恬入阁后,改归汉票签,令两侍读司之。得溢“文”者拟八字,由大学士选四字不得谧“文”者拟十六字,由大学士选八字,恭请钦定。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42015042854589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