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掘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墓消息公布时,早已经在学术界传开,数千枚竹简内容更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
其中,墓中出土的竹简也接连得到证实为名家孔子所出著作——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点击蓝字阅读文章《论语》失传1800年终被确认,历史或将颠覆。)
海昏侯墓中出图竹简
随着墓中文物陆续被发掘,一件件文物重见光明,这些曾经在生活中金灿灿闪出耀眼光芒的文物,如今早已被尘封。当考古专家将这些文物一一还原,竟让人惊奇发现,这些文物,竟牢牢将历史名人的生活轨迹巨细记录,有的更或许推翻史料记载。
其中便有一扇屏风,记载着孔子生平。
据说,屏风上记载的孔子身高是“七尺九”,以西汉尺推算约为1.82米。和《史记》给出的“九尺有六寸”(约合2.2米)相去太多。
考古专家对出图屏风进行复原工序
屏风上现在能够注意到的,最令人吃惊的一句话是:“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三十)矣”。
鲁昭公六年是公元前536年,距离三种文献记载的孔子生年,才有十五六年。
这扇屏风,由于具有重要的史实依据,现正收藏与国家博物馆中,并没有在展览名列。
倘若屏风记载的孔子年龄得到认证,毫无疑问,迄今为止的孔子系年定论都要重新审视、考证乃至改写。
我们无法论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现在所出土的文物便是唯一历史证明,但或许明天、或许明年,又会有这样那样的力证。那么?究竟那个才是最具说服力的“史证”呢?
(浏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场景,观赏一件件出土文物,思考它们所证实的历史。)
我们可以等待,然而文物的生命却等待不了。温度的变化、光照的移动、人为损坏均在消磨文物的时光。
我们如何“稳住”史料?
三维数字化或许便是它生存的依据。为发掘文物三维“复制”,保留其数字化模样,即使年岁逝去多久,它亦能历久弥新。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出土文物-青铜錞子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中将展出文物一一记录,在线上即可浏览,其年岁的痕迹均清晰可见。
对于这场有时间限制的博物馆展览,亦可对其进行的数字化保存,将展览的生命无限延长。即使闭幕,它依然可以随时随地,亲身漫游。三维数字化为海昏候遗址博物馆塑造成一个”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博物馆数字化虚拟场景
正视历史,史迹可重新反复推敲,可文物的生命是有限制的,经不起年岁蹉跎。三维数字化将文物、将历史无限延长生命线。假设文物消失,依旧可以根据文物保存的三维数字进行修正历史。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四维时代科技所有,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四维时代科技”。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07500420896653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