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过年的热闹,其实更大一部分是在准备年货的过程中。是随着年的临近,家里所呈现出的一种变化,如农家生起的炉火,把人整个烘暖,烘兴奋了。
农村娃从小会背农村口口传承的古老童谣。这些童谣形象又生动,也是北方进入腊月后,备年活动的真实写照。
一、给家人添置新衣物,买买买
“辞灶,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婆儿要件新棉袄。”进了腊月门儿,农村的闺女小子都兴奋起来,知道父母亲不管平日多节省,过年也会给自己买件新衣服,买花买炮,欢欢喜喜过大年。
这首童谣既说明农村过年的重视程度,其实又道尽中年农民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
闺女爱美,买个美美的发卡,头绳,小镜子,胭脂水粉,小子就爱鞭炮泥锅子二踢脚。小小孩老小孩,人老了也喜欢新鲜热闹,过年了,也得让他们高兴。
至于家里的顶梁柱,大多量力而行,不会给自己置办什么行头,把放在柜子里出门才穿的那套衣服,拿出来熨烫一下,又是一年。
二、贴窗花
在旧社会,农村没现在这么物质丰富,甚至连窗子都是木格子的旧式窗,上面也没玻璃,儿时糊的白色窗户纸。
阿兮小时候,干得最多的就是跟着姐姐们糊新窗纸,贴窗花。
要打浆糊,木格窗上的旧封窗纸一揭,风马上灌进来,手都冻僵了,还得快速把窗棂擦干净,再涂上浆糊,小心把薄薄的白色封窗纸糊上。再贴上各种红色窗花,窗两边的墙上,再贴上窗楹。
“过年啦,贴花啦, 满窗子,都红啦。 贴个猫,贴个狗,贴个小孩打滴溜, 贴个老猴抽烟斗,贴个没牙佬满窗走。”这童谣您还会背吗?
不知道为什么,阿兮此刻再背出来,居然泪盈满眶,艰苦的农村岁月里,农村人依然乐观,心怀希望。
三、腊月备年习俗
胶东农村的这首童谣,把农家腊月里的习俗,几乎是一网打尽,即是朗朗上口的童谣,也是民俗文化的最好传承。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谗,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年,小孩子最兴奋。看着大人忙活,小孩子也是屋里屋外乱窜,按照农村老人说法,像“没戴笼头的小马驹,撒了欢儿”。
二十三辞灶,又称过小年,要送灶王爷爷上天,临行祭灶,必须有糖瓜(麦芽糖),粘粘的,粘牙。据说灶王爷这天要上天汇报看到的这一家人一年情况,老农心诚,自己想想一年里难免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希望灶王能够上天言好事,粘住牙,少说不好的地方。
二十四日大扫除(未辞灶时怕惊动灶王,因农村大扫除很彻底,要把屋内所有东西和家具都搬到院子里,杆子上绑了笤帚,从屋芭到墙壁底下,犄角旮旯,都要清扫干干净净,墙壁重新粉刷(过去就是和了白灰,刷一遍到两遍)。
这事一般要绝早开始往外搬东西,然后大人在家里扫灰,孩子在院长里擦洗小件家具。粉刷完墙壁要停到下午两三点钟,等着粉干了,才往家里搬擦干净的大物件。
大瓮,面缸,家具,北桌子,先归位,炕上铺上揭的新席子,所有东西锃光瓦亮地重新摆放整齐,顿时有了辞旧迎新的感觉。
农村扫灰最累人,那么冷的天气里,洗洗涮涮,手冻成了红萝卜。
腊月二十五,要做包豆腐。北方冬天冷,做包豆腐或冻或炸或腌制,能吃一整个冬天。豆腐“都福”,寓意也好,农村人最喜欢。
腊月二十七,在阿兮老家一般就是杀公鸡,烀猪头下货和公鸡,打冻。
煮的这只鸡,也有讲究,要脖子杠杠起来,有昂首挺胸之姿,双足稳稳蹲卧,方便上供时摆碗。
还记得年初一拜年,村里人最爱看家家北桌子上的上供摆碗,见了姿态轩昂的公鸡,就啧啧赞叹,好像这姿态,也成为新一年里决定家庭运气的一个征兆。
二十八发面蒸包子或炸货,反正这些都是套数,年前必须备好。二十九日蒸大枣饽饽和圣虫,准备过年上供。
在阿兮老家有个习俗,年前把吃食都忙活好,正月里不新做,只熥着吃年前准备的吃食,寓意年年有剩财。
再一个说法,是说正月干活要忙一年,所以家庭主妇也想要清闲,希望新的一年里,可以少做点营生,多点收入。
年三十就不说了,我们胶东农村的规矩,就是守岁。一过十二点,就发纸放鞭炮,煮韭菜三鲜馅儿素饺子,抛奠,上供,一家人每人吃一两个,寓意吃元宝,有钱花。
简单睡一会儿,凌晨两三点起床,全家互问过年好,吃瓣橙子或吃块糖,寓意新年有甜头,心想事成。然后就开门,出去全村挨家挨户拜大年。
您老家还有那些民风习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分享。
农村农民农业,民谚民俗民风。欢迎关注阿兮随笔交流互动,为您分享农村事,共同探讨三农话题。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01768480752931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