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793|回复: 0

男子发现冰封的湖面上有奇怪石头,细看吓一跳,还好虚惊一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3 14: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6950004d1f37d544f3c

这几天网友们都知道,美国到处都是暴风雪,路面上都是一两米厚的堆雪,连瀑布都结了冰,更没说一些小池塘了。但美国一男子却在野外发现了不一样的情况。它在一处冰封的湖面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石头。看起来非常的突兀。男子非常奇怪,于是就仔细观察了一下,却发现这些石头更像是一些动物的头部。
593200010c7433520120

男子非常吃惊,赶紧将这一情况告诉了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赶到后,经过一番辨别后,发现这些被冰封的动物都是短吻鳄。但是相反的,工作人员认为这是一个好情况。原来,短吻鳄是一种冬眠动物,这种冰封的情况并不能妨碍到它们冬眠,到了来年的春天,冰雪融化的时候,它们又会醒过来的。
592f0001865a61374d9c

想反,如果它们不将头部伸出来的话,反而容易在缺氧又密封的冰层下死亡。所以很多科学家都会说,动物往往比人类更敏锐,它们能更快的发现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然后做出恰到的反应。

短吻鳄(拉丁学名Osteolaemus tetraspis Cope)属于鳄目的短吻鳄科。吻鳄是肉食类动物,栖息在宽广的水域,如湖泊、沼泽和大河的周围。其英文名alligator源自西班牙语el lagarto(意思:蜥蜴)。这名称是早期在佛罗里达州的西班牙探险家和定居者命名的。

现在有两种短吻鳄,分别是美国短吻鳄(密河鳄)和中国短吻鳄(扬子鳄)。中国短吻鳄的外形和美国短吻鳄差不多,但比美洲短吻鳄小,体长一般不超过1.5米,身体呈黑色,有些暗淡的黄色标记。濒危状况:IUCN 红色名录: VU(1996);保护类型:CITES附录:Ⅰ

扬子鳄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现存数量稀少,已濒临灭绝。在古老的中生代,它和恐龙一样,曾经称霸地球,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绝灭了,而扬子鳄和其它一些爬行动物却幸免于难。扬子鳄的故乡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它的祖先曾经是陆生动物,后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迫使扬子鳄学会了在水中生活的本领,所以,它具有水陆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广阔的活动天地。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年,成了生物进化史上的"老寿星"。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能找到早先恐龙等爬行动物的特征,因此,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它是一种现存鳄类中体型很小、行动最迟钝、性情最温驯的鳄类。它与美国的密西西比鳄是近亲,它们的近祖所处年代可追溯到距今8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远祖所处年代则可追溯到2亿年前的三叠纪。

扬子鳄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动物,有1.5亿多年进化史,与恐龙属同一时代。

折叠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56950004d252758c8cd1

短吻鳄
5933000103dfb8b995d1

短吻鳄美国短吻鳄一般长约1.8米至2.7米,而根据沼泽地国家公园的网站所说,出现于佛罗里达州的最大短吻鳄有5.3米长,而最大的美国短吻鳄是发现于华盛顿湖边植物园北边的湿地岛和路易斯安那州,有5.8米长。少许巨型的样品有被度过重量,最大的可超过1吨重。有圆而宽的口鼻部,上颌每侧有齿17-22枚,下颌每侧17-22枚;躯干部背面的角质鳞共有18横列,其中8列较大;趾间有不完全的蹼。美国短吻鳄幼鳄为黑色,身上点缀无规律的黄色横向带纹,到了成年时就会消失,因为黄色斑纹会逐渐被黑色素及藻类遮蔽。成体具有均匀的黑色或橄榄褐色。美国短吻鳄为双颞窝类,是最高等的爬行类。体长大,尾粗壮,侧扁。头扁平、吻长。鼻孔在吻端背面。指5,趾4(第5趾常缺),有蹼。眼小而微突。头部皮肤紧贴头骨,躯干、四肢覆有角质鳞片或骨板。颅骨坚固连结,不能活动;具顶孔。齿锥形,着生于槽中,为槽生齿。舌短而平扁,不能外伸。外鼻孔和外耳孔各有活瓣司开闭。心脏4室,左右心室由潘尼兹氏孔沟通。有颈肋、腹膜肋。无膀胱。阴茎单枚,肛孔内通泄殖腔,孔侧各有1个麝腺;下颌内侧也各有1个较小的麝腺。[1]

中国扬子鳄身长1-2m,头部扁平,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后肢4趾,趾间有蹼爬行和游泳都很敏捷。尾长而侧扁,粗壮有力,在水里能推动身体前进,又是攻击和自卫的武器。它们的头部相对较大,鳞片上具有更多颗粒状和带状纹路,眼睛呈土色。体重约为36公斤。它们的头部相对较大,鳞片上具有更多颗粒状和带状纹路。扬子鳄鳞甲本质上与真皮鳞类似,而形成方式与鸟类羽毛的发生有相似之处。

2014年8月,美国曾捕到一头重1011.5磅、15英尺长的巨型短吻鳄。[2]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曾发现了一只橙色的短吻鳄。生物学家给出的答案是,那只短吻鳄可能仅仅是患了白化病而已。但是佛罗里达州鱼类与野生动物保育委员会的Gary Morse却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某种环境因素造成的。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103560204961715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2-24 08:25 , Processed in 0.06294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