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174|回复: 0

人文桐城|发现桐城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 02: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69300034ae52cc5dd1f

发现桐城美

来源|《品格》

桐城的生态之美

有人曾用一句话来概括桐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从地形上看,龙眠山几乎环抱着大半个桐城。如果将横贯市中心的龙眠河称作桐城的母亲河,那么绵延数公里海拔为1065米的龙眠山,便是古老桐国的脊梁和心骨,她背负的是几千年悠久厚实的历史与文化。正是龙眠的山和水养育并造就了桐城人民,让他们生生不息,代有才人。

初到龙眠山,便被其俊美的风姿所震慑。时值初冬,秋意未尽。满目葱茏高高低低的青绿色松树,于风中傲然挺立,它们悠然而和谐地联成一片,形成庞大的整体气势。那气势仿佛一望无际的原野之上横卧着的一条巨龙。正如明代诗人许浩诗中所云:“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而从山顶上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松树以及夹杂其间多种多样的草木植物,很像是龙眠山身着的一件华丽的外衣。

在弯弯曲曲的盘旋公路下边,境主庙水库以其庞大体量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承载着龙眠山恒久不变的人文节操。站在某个高处往下看,水库与长白山上的天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四面环山,形状象一口巨大的锅。水面清澈如镜,全部蓄水均来自纯天然降雨和更高处山涧中的自然汇流。

假如也用一句话来概括龙眠山的特色,那就是它的小、巧、灵、秀。小,指的是它的高度和长度即体量;巧,指的是地形地貌大巧若拙的憨态呈现;灵,指的是山水联成一体的集婉约与恢宏于一身的独特神韵;秀,指的是山林植被四季常青而又色彩纷呈的绚烂多姿。
56900003d4bb3fd1c330

龙眠山同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相比,尽管自有它的弱势,不够高也不够险峻,但这丝毫不减龙眠山的灵秀,或许正恰如此,才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来此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乃至终老。这似乎有意无意印证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文人习性。
569200035a90d2e194a5

位于桐城东南部,国家4A级景区,嬉子湖,也是一方天然安谥的生态家园。沿湖湿地连绵,珍稀飞禽随季迁徙栖息,形成罕见的湿地景观。湖水上涨季节,嬉子墩一山独秀,远近岛屿风光旖旎,古朴渔村,船家生活趣味盎然。雄峙湖滨的松山,三峰相连,植被茂密,黛色山石纵横交错。登高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漫步湖边,柳醉春烟,鸥鹭翔集。放舟湖上,波光潋滟,似一匹无限延展着的丝绸。无论朝霞初上,夕阳西下,亦或繁星闪烁,明月中天,还是渔歌唱晚,雁阵惊寒,都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嬉子湖恰似有声的画,无字的诗,让人回味遐想,桐城八景之中的“松湖落雁”,果然名不虚传。

离嬉子湖不远,有个落凤窝,是个“日有千人唱喏,夜有万盏明灯”的滨湖胜地,自张英之父葬母于此,后因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的政治身名,于是便有了“帝许江南第一家”的显赫尊荣。
56910003a4de37450a0a

三道岩风景区,位于桐城西南的陶冲镇。面积约10平方公里,景区内峰峦叠嶂,飞瀑流泉,丹霞炫彩,烟岚腾霄,似一幅天然山水画卷。古老的陶冲驿,始建于元代,史料记载中最早的驿站之一,是粤闽赣等南方官员、商贾、士庶、行人前往京师的必经之路。境内群山环抱,沃野平畴,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秀丽幽深的峡谷,谓之“三道岩”,分下岩、中岩、上岩三层。下岩一帘瀑布从空投下,飞珠泻玉,其声数百米可闻;中岩怪石嶙峋,飞泉喷射,化出一道长虹;上岩从岩头跌落,形成数迭瀑布,似雪帘披垂,洒珠如玉。三道岩也是军屯河的源头。昔日太平天国起义军曾在此屯兵驻守,扼守长江天堑,痛击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沿山谷蜿蜒上行,移步换景,路转峰回。小憩石上,捡石敲打岩面,但听浑厚悠长的空谷回音,当地人称“石鼓”;渴了,弯腰拢手,掬捧河水润喉,似一注甘泉滋润心田。三道岩瀑布深藏山谷中,远闻清泉跌落的阵阵回响,近前一帘瀑布岩口落下,似一架斜靠山崖的银梯,高百余米,飞泉喷射,蔚为壮观。屹立岩上,只见峰峦叠嶂,石笋排空,丹霞炫彩、烟岚腾霄,不禁叹服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与神奇。


568f0003dffa1f0d297f


桐城的曲调音韵之美

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由于文教传统源远流长,即便是山村野夫、小脚老太、幼稚小儿,也能哼得几段歌谣。摇篮曲、纳凉曲、逍遥曲,粗俗中带着几分真实,调侃中带着几分劝导。被称为“吴楚遗韵”的“桐城歌”风格独特,体式结构自由活泼,方言和土语叠现,节奏扬抑疾徐,内容饶有情趣,真切地反映出黄梅戏的“原生态”:

《火亮虫,夜夜飞》:火亮虫,夜夜飞,爹爹叫我捉乌龟。乌龟没有长毛,爹爹叫我扯毛桃;毛桃没有开花,爹爹叫我扯黄瓜;黄瓜没有落地,爹爹叫我唱戏;唱戏没有搭台,爹爹叫我扒柴;扒柴不够爹爹烧,爹爹把我头上打一个包。

《小麻鸡,上草堆》:小麻鸡,上草堆。爹爹驮棍子打,奶奶烧水泡麻鸡。爹爹吃(七)肉(育),奶奶啃骨,儿子喝汤,媳妇闻香。小伢小伢你莫哼,锅里还有一块小鸡肫,拿去和你(恩)小姑俩个人分。吃半边,留半边,留给奶奶床里边。老猫含(扛)到踏板上,老鼠含(扛)到屋檐边,老哇叼到树头尖。奶奶好吃(七)哭三天,眼(俺)睛哭之灯盏大,嘴吧哭之歪半边(踏板:床前放鞋的隔板;老哇:乌鸦)。

《肚子痛》:肚子痛,找老盛;老盛不在家(ga),找老张;老张家(ga)里起着火,不找旁人就找我。
568f0003dffbe812ff0b

不论是在老房子中的天井下,还是在空旷的田野之中,歌谣总回响在耳边。“一爱姐,好人才,好象个天女下凡来﹔二爱姐,小白脸,不用得胭脂水分点……”老奶奶的音容依稀可见。“摇窝里的叔,白头毛侄。”老奶奶笑着说。

那时的歌谣很多,在所表现的内容上,鲜活生动。有对现实生活的刻意描摩,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展望,也有直面人性的惟美赞叹。在形式上则活泼多样,不拘一格,是介于古诗词与现代诗之间的一种通俗化的即兴口语写作,或者说歌谣就是民谚、顺口溜、俚语和方言等民俗语言所共同塑造出来的民歌形式。民歌应该是通俗歌曲的雏形,一种最质朴原汁原味的通俗歌曲。

在语言艺术风格上,桐城歌不仅含蓄、凝练,且韵味十足、饶有情趣。浏览《桐城歌谣》和《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不难发现其歌词朴素自然,优美流畅,准确传神。另外,桐城歌与其他歌谣一样,有歌唱的,有吟诵的,但歌唱是以抒情为主,音调铿锵,吐字清爽,韵律和谐,节奏明快。清代桐城先贤姚兴泉,对桐城歌的音律作了言简意赅地表述:“调最高而音极响,扬抑疾徐,自然合节”,“实非寻常吟咏”。

桐城歌因体式独具特色,语言优美,曲调和谐,博得当朝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之刊布成帙,流传广泛,所以,《明代杂曲集》收载桐城歌25首,冯梦龙的《明清民歌时调集——山歌》收录桐城歌24首,《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中国古代民歌鉴赏辞典》《情歌五唱——中国古代民间情歌选》《中国情歌》等辞书,均或多或少地收录了桐城歌。


569300034ae6b681ef04


桐城人的谦和礼让之美

安徽地处江淮之间,自然灾害不断。安徽人灵柔不如南方仔,刚猛不如北方佬。有着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的过渡性格,这里的人刚柔相济、平凡、恬淡、沉静、甚至不乏满身土气。安徽的男人淳朴少言,才思敏捷。安徽的女人朦朦胧胧,皮肤白净,当地人说是"水色好"。吃苦耐劳,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安徽的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优秀人才很多,每年都大批外流,安徽人最想去的就是上海,可是上海人却压根看不起安徽人。

这是一名网友对安徽人的评价,桐城人的性格大抵无出其右。且以乡村宴请风俗为例:

宴请在农村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宴请时,从设席、坐席、上菜到散席都有一套非常讲究的规矩。农村宴客多用方桌,四方设座。按桌缝可摆为横端、直端两种席,乡宴多用直端席,直端席桌缝顺堂屋轴线,共坐十人。进门靠右一方上首为一席,下首为三席,一席对面为二席,三席对面为四席,上方为五、六、七席,下方为末席,俗谓“脚肚子朝大门"。末席右端的席位为末座,是陪酒者的座位。婚丧喜庆等大型宴席,数桌同开时,桌席又有主、次之分。一般以位于中堂最里面的一桌为主席。坐席时,多要谦让别人坐上席。即便是被宴请的主客坐上席,也要推辞一番才落座。在来客不分主次的宴席中,人席者也都能主动依据年龄、身份以及与主人的亲疏关系等拉席让坐,体现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宾主有致的传统古风。乡间延席以鸡、鱼、肉为主,称为“三牲席",一般十五至二十碗。桐西地区普遍用盘子,七八盘、十几盘不等。菜分道数,依次为冷盘、热炒、清炖,一般最后上圆子,寓“圆满"之意。席间,头儿杯酒须执壶者或陪客者先请,俗语云:“东不请,客不饮"。酒过三巡,主人开始按席次依次敬酒,并招呼大家“菜寡酒,但要多喝一蛊。"一般宴席上都劝酒,觥筹交错,尽欢方休。席间先放碗者起立举筷,遍告同席人“慢慢吃"。陪客者须等客人吃毕才能放碗。

坐席与让座的乡土礼俗,虽难免有封建等级残余之嫌,但非制度化的约定俗成,更多的则反映出桐城的乡土民风之醇,谦和礼让的美德,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桐城人可谓妇孺皆知。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吴仪对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细,临离开时,吴仪神情严肃的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569200035a91fa533da7


桐城的词章雅洁之美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桐城派的文章,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写景传神,抓住特征,细节盎然,寄世感叹;传状之文,刻画生动;纪叙扼要,流畅时晰。平易清新,是整体流派的鲜明特点。

桐城派的基本理始于方苞。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又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

由“桐城家法”训练而成的桐城文人,其眼光、学识和文化情怀令人称道,其中的佼佼者由桐城文章“旁逸斜出”,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诸多建树,可谓名动京师,称誉天下。最为时人所推崇的,是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桐城派文人,以桐城文章翻译西学,别开生面,介绍新知,为桐城古文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桐城文章作为新学的文化载体,也由此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魅力。

姚鼐的世父姚范便被人们推为桐城诗派的鼻祖。姚范,乾隆七年进士,著有《援鹑堂文集》、《援鹑堂笔记》、《诗集》七卷等。清末民初,姚氏之姚永概、姚永朴仍然活跃于诗坛,并“一秉家法”,“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钱基博语)。姚范在《援鹑堂笔记》中说:“字句章法,文之浅者,然神气体势,皆因之而见”,“文法要莽苍硬札高古”,而对于诗,他评韩愈《纪梦诗》即代表了其诗观:“以健崛之笔,叙状情事,亦诗家所未有。”方东树说:“姜坞所论,极超诣深微,可谓得三昧真筌,直与古作者通魂授意。”

当代作家陈所巨先生的散文作品中,渗透着泥土气息和朴素的山林情怀,《文都墨痕》中的诸多篇什,所涉内容大多与泥土、山林有关。这可能与他的诗歌风格一脉相承。词章雅洁,文章遣词追求高洁、雅致。可谓深得桐城派“词章”真味,也可以说,是桐城派雅洁文风的一种延续;行文淡定,在文章叙事与表情达意上,可谓从容淡定。淡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定是一种能力,一种潜在的意义指向。先生文章大体有两大鲜明的母题:亲自然,重伦理。强调个体的生命存在,不被意义左右,明心见性。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098060270078530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4-5 08:50 , Processed in 0.07577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