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99|回复: 1

新安民俗(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 20: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694000013bb5e1da6c6

民俗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在民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它来自于民间,传承于民间,规范于民间,又深藏于民间。祖国各地独特的民风民俗,丽多姿,异彩纷呈,令人寻味无穷。新安作为千年古县,河洛文化发祥地之一,民俗文化更是历史悠久,积蓄深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新安的民俗文化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战国、汉代、西晋的墓葬,唐代的瓷器、宋代的壁画、元、明、清的碑刻,既是历史的遗迹,又是无价的瑰宝,更是新安文明年代久远,连绵不绝的见证。
569200021269fafd3f46

中国社会历来以为本,新安处于河洛文明的中心地带,人们世代以农为业。新安民俗便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在众多的民俗事象中时时处处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如生产中的依节气安农事和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气象谚语,以及配合节气变更和农事生活而产生的节日、庆典,为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举行的祭祀等等。这些特点深深浸透于民众生产生活的观念里,从中感受到神圣、欢乐和对幸福祥和的祈盼。当然还有外来的民俗,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过岁月冲淘,与本地的民俗互相碰撞、互相融合,从而使新安的民俗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厚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民俗文化遭到了强烈的冲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农具,在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里就有可能被淘汰,许多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在消逝,每年春节、元宵节的秧歌、高跷、龙灯、旱船也不再引得万人空巷,人爷鼎沸,我们的传统节日被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冲击得七零八落些熠熠生辉的优秀民俗文化正面临消失,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检视新安民俗文化,有其潜在的文化优势,但也有受忽视而失落的路忧。随着工业的发达、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从事农业生产者的减少,一些民俗文化都在无形中消失。因此,这本《新安风物·民俗卷》,以保存史料、反映事实、服务当代、有益后世为目的,从一个新的层面迪寻、挖掘、整理和研究这些行将消逝或正在散落的文化遗产,力求准确系统、全面地记述新安民俗的传承和变化,做到思想性、资料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从历法节气、婚丧嫁娶、饮食起居、村落家庭、交通旅游、教育文化、宗教信仰、方言俚语、农商百业等方面,围绕新安地区的民俗事项来进行描述、评说,突出了新安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采。这里有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民俗,顺应四时的生产民俗,精妙绝伦的传统工艺,甜美生动的地方语言,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妙趣横生的俗语故事,诙谐幽默的民间俚语等等,构成了光辉灿烂的民俗画卷。水有源,木有本,文化也有根;只有源远才能流长,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民俗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和文化情结,它诗意地栖居在我们辽阔的乡村,我们应该倍加爱惜,加以保护,使之历代传承,互相激昂,与时俱进,延绵不绝,让后人知道“原来我们曾是这个样子”(郭轩子文)
569400001e1d76af86a6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097051665753707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 20: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4-5 08:47 , Processed in 0.06727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