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1630|回复: 0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曾经的胡同文化也是很丰富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 11: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沈阳的胡同,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沈阳也有很多老胡同,但是由于只不过20世纪80年代后,沈阳将“胡同”改成了“巷”。新一代的沈阳人基本没有胡同的概念了,估计老沈阳人对胡同还是情有独钟,老沈阳人有老胡同的情怀。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史已逾2300余年,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沈阳城市很美,四季分明,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今天,咱不说“一宫”“两陵”、怪坡、陨石山,也不说世博园、张氏帅府、九一八纪念馆,单说说沈阳的街道和沈阳街道里的趣闻。

一座城市的路名,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内涵的折射。沈阳市的街路名称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就能很快确定所找街路的区位。

要说沈阳的街道,还是很有特点的,一是宽阔,主干道基本上是双向八车道、十车道。二是绿化好,虽不如南方城市那样四季葱翠、繁花似锦,也是绿荫环抱、郁郁葱葱。三是路灯造型各异。一路一灯,璀璨夺目。但特别让人感兴趣的还是它的名称。

一般来说,城市里的街道,南北为街,东西为路。但具体的街路名称,各个城市则各不相同。据有关资料显示,沈阳市共有2541条街路巷,其中街路1010条,巷1531条。南北走向的称为街、东西走向的称为路。不足500米长、8米宽的街路,不论走向如何,一律称为巷。巷从属于街或路,有数字巷(625条)和文字巷(906条)两种。如和平区、铁西区,大都是数字巷;沈河区文字巷较多,如:庄王府巷是从属于朝阳街的,只要找到朝阳街,就容易找到庄王府巷了。

“胡同”一词源自哪里,不太好说。有人说源于元代,胡同在元代已是街巷的称呼,流行于我国北方。或许说源于蒙古语“水井处”。因为有井水才会有人居住。所以,沈阳带“井”字的胡同不少,如大井沿、小井沿、甜水井、阔井子、板井、双井等等。

胡同是什么样的?据说,长不足500米、宽不足8米的街道,无论走向,一律称为“胡同”。上世纪80年代之后,沈阳将“胡同”改为“巷”。

20世纪90年代初,在1956年首次街道名称、门牌号码整顿基础之上,经有关部门细致普查,不完全统计沈阳市共为2541条街道命名。其中,街路1010条,胡同(巷)1531条。

如今,在沈阳城内仍保留十王府胡同、庄王府胡同、金王府胡同,在城外,北关有钦差府胡同、堂子庙胡同、中学堂胡同,都是围绕当时达官贵人起的名。天后宫胡同、万寿寺胡同等带有寺庙称谓的,也留下不少。里仁胡同、大友胡同、福安胡同,听起来很雅致,还有一些很俗的,如裤裆胡同、柴火朵胡同、猫耳朵胡同,可能不好听,但有种过日子的亲切感。

老沈阳的胡同很密集,一条挨一条。

明清之际,老沈阳的商贾行市已十分活跃。大北门内的银市,小西门里的估衣市、骡马市、皮行,大西门外有木行、工夫市,大南门有烟袋铺、骡驮轿店,钟楼南有灯市,鼓楼南有粮行,小东门里有水果市、肉市、菜行,小南门外、小东门外有柴草市……

清代名士刘世英在《陪都纪略》里这样描述菜行:“小东关外厨役忙,万蔬云集上菜行。虽系繁华荛土飞,清晨鸟语伴花香。 ”

缪润绂则在《沈阳百咏》里这样描绘灯市:“悬灯结彩供三官,钟鼓楼头起壮观。绝似东洋开蜃市,云霞出海散春寒。 ”

由此,老沈阳以商贾行市命名的胡同也多起来,永德当、余庆店、澡堂子、染坊、油房、鹰市口、三盛炮铺、烧锅灶、仁发祥、老妈店……

以商品器物命名的胡同更多,镰刀胡同、水簸箕胡同、烟袋杆胡同、口袋胡同、铧炉胡同、三盘磨胡同……

还有不少以商家姓氏命名的胡同,董碾房、高茶馆、朱剪炉、孙小铺、杜酱园……

金银库胡同 保存最好的老胡同

现在的沈阳城里,想找到一条保存完整的老胡同已经不太容易了。

清初,这里名为金银库胡同。因为,当年朝廷储藏金银财宝的库房,即皇家金银库就设置于此。

《盛京通志》记载:“银库共十八间。 ”据说,那时的金银库建在一座土台上面,那土台儿有3米高,库也得有六七米高,面积大约有300多平方米,是青砖的,三面没有门窗。

清入关后,金银库胡同也扩大了规模,成为掌管东北三省的盛京将军府所在地。胡同的东西路口处,修建了两座气派的雕花东、西辕门牌楼。据《沈阳县志》载:“镇安上将军行署驻金银库胡同。 ”在行署东侧,还有座奉天巡按使公署。交涉署、承德县衙门(沈阳曾名承德县)、沈阳县衙门、电报局都临街而建,宗人府、通济仓(粮仓)、地方审判厅都距离这里非常近。“九一八”事变后,金银库因为年久失修被拆除了,现今的沈河区公安分局就是原来的金银库所在地。

现在的小路虽然地处繁华的市中心,却显得十分幽静。或许是因为它在历史上的知名度高,或许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989年,沈阳市修改地名的时候,这条很窄的小胡同被冠以“盛京路”——一个最能代表老沈阳的名字。

老沈阳的记忆中,铜行胡同也是响当当的。清初,皇太极为壮帝威,下令把制作铜器的作坊均设置在城内中心,铁器生产作坊则安置在古城四周,以示“铜心”、“铁胆”之意。那年月,胡同内专门卖铜货的铺子及制作铜器的作坊鳞次栉比。

现在的光陆电影院后身儿,有条南北走向的胡同,这就是响当当的铜行胡同。

史料记载,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栗文秀在铜行胡同开办了第一家铜器店,名为“永泰成铜器店”。此后,福顺长、恒顺德、双兴和、公义长、恒发永、利盛永、德义诚、德和盛、永聚兴等 30多家铜器店相继开张。铜匠们制作的香炉、蜡台、门把手、衣钩、幔帐钩、门窗钌铞、锁头、壶、盆、勺、火锅等,畅销关里关外。

铜行胡同最出名的不是那些生活用品,而是奉锣——由铜匠堵全山首创,因产自奉天,故称奉锣。堵全山,人称“老堵头儿”。 17岁时,他来到铜行胡同的“富发成响铜铺”学徒。 1914年,他研制出了声音清脆、调门高亢的奉锣,很快代替了早先京剧舞台中长期使用的苏锣。由于奉锣形小体轻、调门高,使文武戏在锣的音调上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受到戏剧界交口称赞。自此,奉锣一声 “仓朗朗”,响遍关内外。

胡同文化依然在传承

沈阳的老胡同,早已湮没在城市的变迁之中,很难找到它们的准确位置了。沈阳老胡同的故事,也伴随着沧桑岁月,变成了历史沉淀,很少有人记得了。但文化,文化的传承似乎还在——那些老胡同的的确确消失了,可就在当年那些老胡同的所在或其附近,与老胡同相关的行当或手艺,今天还有。

当年方城东城墙根下,有个茶行胡同,现在那一片都开发成了商业区或住宅区,但挨着东顺城路不远的小什字街上、北顺城路外的德增街上,几家茶城目前仍然远近闻名。

当年方城北城墙根下,有木行胡同、木行东胡同、木行中胡同。现在,大北门的东行那儿还是卖建材的。抚近门内,当年有好几条纸行胡同。现在,东顺城内街还是卖烧纸的,附近居民还是称之为纸行胡同。每年,行政执法人员都会到这里清查迷信殡葬用品。纸行胡同位于沈河区东顺城内街,总长300余米。临近春节,各商家为了赚钱纷纷在店门口摆设地摊,大量存放烧纸等易燃物品,加上胡同内还有小旅店、饭店等服务场所,使店与店之间分布极为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百余年间,改朝也好,换代也好,战乱也好,那条胡同一直在“卖纸”。

沈阳城西的大舞台胡同就在大舞台的旁边,清末这里也有一个大剧院,各种戏班就在这里讨生活。翰墨轩就在现在的大舞台西侧,曾经是艺人聚居的地方,现在也仍然是卖乐器的商业区。

这样一直传承的地方在沈阳还有,小河沿就被当成沈阳地方民间文化的繁盛之地。旧时的小河沿是沈阳的“杂巴地儿”,说书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拉洋片变戏法的、相面算卦的、卖膏药卖大力丸的,啥都有。现在,这地方依然如此,早市和夜市都有。

夏天的早上三四点钟,早市开张,蔬菜水果摆上摊位、炸油条的小贩烧起油锅、甩卖的鞋和包随便堆在地上……几乎所有的卖家都在大声吆喝,那嗓门像是在招呼全市场的人。七八点钟,卖菜的和卖早点的散去,卖花、卖金鱼的小贩赶来“接班”。下午四五点钟,夜市的灯挑起来了……

现在的盛京路就是当年的金银库胡同。总督府就在金银库胡同附近。现在的长江照相馆胡同,有好多小吃部。历经百年,大舞台仍是沈阳城里最热闹的地方。这儿就是很多沈阳人口中的乐器胡同。纸行胡同一如百年前的样子,还是在经营纸活。沈河区公安分局的位置就是当年的金银库所在地。

作者:汪曾祺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完)

568e0004ab2bb10eaa8e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5096245579412935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4-11-23 17:25 , Processed in 0.08550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