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6月25日,大理迎来了欢腾的白族火把节,人们点燃火把尽情欢闹。很多旅游人士都误认为火把节只是1晚的狂欢,又有谁会知道次日的 民俗活动更为罕见?又有谁会在意狂欢后的遍地残余,当地人家该如何应对?
喜州镇周城村,大理最大的白族村落,火把节主场地热闹了一夜现已安静下来。早晨8点多钟,遍地残余已被辛勤的环卫工人清扫装车。难道古老火把节的结尾就这么简单?大叔热情指点:往街巷去,那里有传统的 风俗。
转进街巷,周城完小的围墙边,第7生产组竖起的火把前,白族村民正准备着火把节结束的传统仪式。昨天追逐热闹场面的媒体和游客已无踪影,孰不知今天的传统活动更是充满了环保和谐正能量,反映了民俗的时代变迁。
火把节是白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白族人家对这个节日推崇备至。和外界只关注竖火把点火把狂欢等热闹环节不同,他们对节日的每个步骤都充满了虔敬。火把节结束时,大家小心翼翼准备放下燃剩的火把芯。
火把节上,白族人民通过拜火把点火把狂欢来祈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各村节日内容相似,但火把的扎制却各有不同。这里的火把是用整棵松树作芯,外表捆扎竹皮秸杆而成,经一夜燃烧,外表已成灰烬散落,树芯却依然完好。
松树火把芯被放下稳妥安置在围墙边,以待来年火把节时再次使用。难得的木材重复使用,烧去的是竹皮秸杆易于生长。传承了数百年的火把节,向自然索取有度的过节理念不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环保精神吗?
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火把节上,家家户户都贡献出自己的财物。火把芯安置好后,大家开始取回自家的东西,然后又匆匆返回,参加最后的“送火把”民俗活动。对白族人家来说,完整的火把节,这结束阶段的传统仪式不可或缺。
清理干净地上的残留,唢呐锣鼓吹吹打打,街巷里再次热闹起来。许是因为火的阳刚属性,火把节最后结束的“送火把”民俗活动都由男性村民完成。
供品已经准备就绪,素食甜点满满一盘。五颜六色状如虾片的,是当地独具特色的点心,名叫嘎达(白族读音),由面粉为原料炸制而成,是白族人家祭祀活动中最常用的食材。
周城村的“送火把”传统,就是将火把节上燃烧所余的灰烬送至洱海边,敬谢祖先感恩天地,祈祝幸福祥康。如今,随着保护洱海的环保意识增强,大部份的火把节残余灰烬已专门用车拉走环卫处理,只留下一小箱作为象征,延续着民俗传统。
火把节,源起于原始先民对火的极致崇拜,是农耕文化的一种民俗表现。周城村民至今完整传承着这一古老民俗,“送火把”的队伍穿街走巷,向着洱海行进。他们接下来的举动,让人不得不叹服白族古老民俗蕴含的环保正能量。
按传统,队伍在离洱海很远的农田边停下,火把灰烬洒入田渠,顺水灌溉农田。村民们点燃香纸,祈祝五谷丰登,火把节到此完整结束。火把取之于自然,灰烬返肥于农田,环保和谐的优良传统就这样在白族古老民俗中自然显现,世代流传……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混摄会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9655203978609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