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网站/小程序/APP/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脚本 定制开发·运营维护·故障修复·技术咨询
查看: 217|回复: 0

民俗文化热潮,引领教育新风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30 16: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校向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民俗文化作为民族与国家文化的珍宝,以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独特性,为高校教育开辟了新的创新路径和实践途径。当前,如何借助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来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与内容,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主题。以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为例,分析以民俗文化助力高校教育新发展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探索其实施原则与具体路径,旨在助力高校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民俗文化助力高校教育新发展,既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加深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认识,又能显著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民俗文化的融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在民俗文化的探索与体验中,学生得以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及其精神内涵。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在形式与内容上为高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学资源。将民俗文化融入课程并组织相关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与传统美学,驱使他们主动探索与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促进综合素质和文化责任感的提升。因此,民俗文化在教育中的传递不再限于知识层面,其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时发挥了显著作用。

以豫剧为例,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通过激昂奔放的唱腔、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故事情节,展现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精神风貌,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和豫剧所传达的家国情怀、忠诚勇敢、善良正直等美德。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豫剧在保留传统唱腔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和舞台表演技巧,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学习豫剧的发展历程,见证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文化发展政策的理解。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教学与实践,学生能准确把握从传统至现代的整个发展脉络,见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教学实施层面,民俗文化案例直观显现了中国文化的持续力和活力。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技术层面,还深入了解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播方式,从而加深对国家文化政策的理解,提升对文化发展实践的洞察力。因此,民俗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对文化知识的传递,更增强国家认同感,深化对国家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参与感与责任感。

钧瓷烧制技艺是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政府和社会各界通过建立钧瓷博物馆、举办钧瓷文化节等方式,加强对钧瓷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参与钧瓷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了解钧瓷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和文化内涵。亲手制作钧瓷既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能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引入民俗文化,展示手工艺制作、民俗表演和传统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教师直观并富有吸引力地讲解丰富了教学内容。民俗文化的传承通常涉及师徒传授或群体合作,符合高校教育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需求,也使教育与实际生活更为贴近。因此,民俗文化的融入显著提升了教育的吸引力与成效,更符合现代高校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高校中举办民俗文化节,展示民俗手工艺制作、民俗表演和传统节庆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剪纸、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制作,欣赏豫剧、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参与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庙会、端午节赛龙舟等。在学习民俗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民俗文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市场营销课程中,教师介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市场营销策略,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市场中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思考在保留传统题材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如何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和印刷技术,使木版年画更具有时代感和艺术价值。

高校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融合性。高校应确保教学内容覆盖范围广泛,除了传统政治理论,还应包括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如传统手工艺、民族音乐、地方戏剧等。教师在课程中要深度整合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成为学生桥接中国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纽带,让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呈现不再是孤立的文化展示,而是转变为深入解读中国社会与历史进程的一个窗口。

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少林功夫教学,传授学生少林功夫的基本招式和技巧,深入讲解少林功夫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了解到 “禅武合一” 思想,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耐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朱仙镇木版年画以鲜明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和丰富的寓意而深受喜爱。在美术课程中融入朱仙镇木版年画教学,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和绘画技巧,深入探讨木版年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感受民间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是将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原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应转变为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此模式下,民俗文化打破了传统知识传输的局限。教师需精心策划多样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如工作坊、现场演示、角色扮演及团队项目,以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与参与性。

例如,邀请民间画家来校举办工作坊,介绍农民画、年画等民间绘画形式。在画家的指导下,绘制以春节为主题的年画,学习民间绘画的独特技法和色彩运用,福娃、春联、鞭炮等元素,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和民间艺术的魅力。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音乐采风活动,深入到新乡村等地,收集民间音乐素材,采访当地的民间艺人,了解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和发展困境。将传统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作具有民俗特色的音乐作品。

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体验感,确保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推动他们对这一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探索。

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与实践性。主动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民俗技艺传承工坊、举办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创作比赛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自觉学习相关技艺及其背后的传统知识,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全面认识民俗。此外,教师还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和教授民俗文化,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和互动多媒体,使民俗文化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和直观。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应采用更加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和继承民俗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高校应基于民俗文化资源开发高校特色教学内容,组织思政民俗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并利用新媒体和数字化平台展现民俗文化,切实推进民俗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高校在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就要深挖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教育资源,系统性地将其转化为教育的具体教学模块,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高校需组建由教师、民俗专家及课程开发人员构成的小组,专门负责从丰富的民俗资源中筛选适合教育的元素,深刻展现中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价值观。

小组要对筛选出的民俗元素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意义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民俗元素被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所开发的教学内容在形式上需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民俗文化教学可与现有思政课程结合,将特定民俗元素整合进中国历史、道德与法治、哲学等课程。

例如,对于豫剧《花木兰》这一剧目,探讨花木兰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勇敢无畏、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花木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敢无畏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将民俗文化更有效地融入高校教育,高校应定期组织针对民俗文化中包含思想要素的教育讲座和研讨会。活动通常由对民俗文化有深刻见解且精通教育的教师主导,他们深入讲解民俗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此外,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民俗文化与现代价值”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观摩民俗艺术表演,并深入讨论及反思表演内容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教育中,利用新媒体和数字化平台展现民俗文化,是一种创新教学方式。将“技术”与“文化”“思想”密切结合,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融媒体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校需建立专门的民俗文化数字档案库。档案库应汇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料,包括视频、图片、文献及详细解说,学生能随时随地通过档案库访问这些资源,并进行自主学习。

高校可开发专用的民俗教育APP或微信小程序,以提供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历史背景,同时融入思政教育模块。例如,APP可推送关于豫剧和钧瓷烧制技艺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集体主义和爱国的展现。

高校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或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发布的内容包括短视频、专题讲座或在线访谈,邀请民俗传承人或文化学者深入讲解民俗的现代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融合方式。

高校可采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民俗文化体验。为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提供全新体验,也加深了学生对民俗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理解。

2023年10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俗文化作为独特的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中显现出多维价值。本文笔者在开展基于河南省2024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融媒体+”背景下中原优秀传统文化驱动高校思政育人创新发展研究》(2024SJGLX1007)研究成果认为:高校开发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组织相关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加深其对国家发展与文化进步的理解,并显著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与成效。将民俗文化深度整合到高校教育中,将不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教育的创新。未来,高校应继续探索适应时代的教育策略,使民俗文化成为激活教育的重要资源,培养具备深厚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的杰出人才。

作者:解 浩(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来源: 光明网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光明网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74292581036164715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服务条款|版权问题|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滇ICP备13004447号-1|滇公网安备53032802000133号|神秘网

网站地图sitemapArchiver

GMT+8, 2025-1-22 13:28 , Processed in 0.10942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基于Discuz! X3.5

辛树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